虽然说,皇帝手下鹰犬的行为,肯定是皇帝暗中授意的,但是皇帝的鹰犬绝不会去请示皇帝,更不会得到皇帝明确的指示才干这种事。因为皇帝不会背这种锅的。
甚至在鹰犬说太上皇有可能会复辟时,皇帝还哭着说,我们父慈子孝,哪会发生这种事呢?我这样提防我爹,我还叫人吗?总而言之,我不许你这样胡说八道,离间我们父子的感情。
但是皇帝的鹰犬说了,皇帝与太上皇固然是父慈子孝,问题是架不有小人在中间挑拨啊。所以,您应该把您老爸身边的武装力量撤走,再把他身边的亲信调离;然后把他养在深宫中,千万要让他与滥五滥六的人接触.。
面对鹰犬这种说词,皇帝依然一副我们父慈子孝,绝不会发生这种事的样子。总而言之,我绝不会猜疑我老爸的。[注3]
但是,鹰犬显然通过细微的内容洞悉了皇帝的真实意图,于是鹰犬很快就率人把皇帝身边的武装解除,并把皇帝的亲信全部调走,胁迫皇帝进入深宫之内。
事后,鹰犬向皇帝请罪,总而言之,是我让您背负了不孝的罪名,请您惩罚我们吧。皇帝说,太上皇帝居在深宫之中一样可以安享晚年,而且离开了嫌疑之地,这样也好。总而言之,这件事,就这样算了吧。
处于皇位那种高处不胜寒的地方,唐肃宗并不是简单的和自己父亲暗战,他和自己儿子也是暗战不断。
一代奇人李泌在唐肃宗时代主要价值,就在于他以极尽超然的身份,弥合了太上皇、皇帝、太子、亲王之间的矛盾。
当唐肃宗与自己老爸矛盾可能激化时,李泌总是小心翼翼的让他们之间的矛盾调和。
当唐肃宗和自己儿子的矛盾可能激化时,李泌总是小心翼翼的让他们之间的矛盾缓和。事实上,建宁王要火并唐肃宗亲信时,李必积极劝止他;太子要火并唐肃宗的亲信时,李泌也是积极劝阻。
建宁王、太子要火并唐肃宗的亲信真实目的是什么?大家显然都非常清楚,因为这就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李泌在进行这种努力时,有意无意的卷入了政治旋涡之中。
因为皇帝与太子有矛盾了,一个人有意无意的站在太子一边,这永远是大忌,因为在这种背景下,你一心回护太子,到底意欲何为呢?是不是想在未来的皇帝身上投资啊!
所以,李泌在收复长安之后,就开始做好退隐的准备了。
因为既然卷入了皇帝与太子的矛盾之中,继续留在权力中枢,很有可能就无法全身而退了。
在决定退隐之前,李泌再一次叮嘱唐肃宗,帝国真正的危机在父子相残之中,所以希望您牢记一首诗。诗词的大意是说,藤上长着四个未成熟的瓜;摘一个瓜,可以让另外三个瓜更好的成长;摘掉两个瓜,瓜就有点少了;摘掉三个瓜,也不算什么;如果把四个瓜都摘了,你说种瓜的人,这是图啥呢?[注4]
您可千万不要认为,我这样劝您,是想攀附未来的皇帝,我现在退隐之意已决,所以我才敢跟您说这种肺腑之言,希望您能忍住猜忌之心,千万不要把自己的儿子一个接一个的干掉。
唐肃宗说,我怎么可能干出这种事呢?
李泌说,我也相信您不会干这种事,只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所以我提醒您一下。
大唐帝国的这种危机,其实一直存在。
这种危机之所以有惊无险的渡过,主要是因为唐肃宗死的比较早,所以皇帝与太子的矛盾;太子与亲王的矛盾,还没有完全激化前,就进入了唐代宗时代。
唐肃宗在位仅仅五六年时间,只比唐玄宗晚死几个月罢了。
即使如此,唐肃宗在临死前,支持太子的力量,也把皇后、越王拘捕了;唐肃宗死后不久,皇后、越王都被清理出局了。[注5]
从某种意义上,如果皇帝都这样早死早投胎,皇族的许多内讧,都可以避免的。
如果李渊开国五六年就死了,哪有后来玄武门之变呢?
如果唐太宗上位后五六年就死了,哪有后来太子、魏王斗得你死我活,太子一心想杀唐太宗的事呢?
如果唐玄宗上位五六年后就死了,哪有后来先杀太子李瑛,再被太子李亨抢班夺权的事呢?
[注1]:兴庆宫先有马三百匹,辅国矫敕取之。才留十匹。上皇谓高力士曰:“吾儿为辅国所惑,不得终孝矣。”
[注2]:上皇多御长庆楼,父老过者往往瞻拜,呼万岁,上皇常于楼下置酒赐之;又尝召将军郭英义等上楼赐宴。
[注3]:上泣曰:“圣皇慈仁,岂容有此!”对曰:“上皇固无此意,其如群小何!陛为天下主,当为社稷大计,消乱于未萌,岂得徇匹夫之孝!且兴庆宫与阎闾相参,垣墉浅露,非至尊所宜居。大内深严,奉迎居之,与彼何殊,又得杜绝小人荧惑圣听。如此,上皇享万岁之安,陛下有三朝之乐,庸何伤乎!”上不听。
[注4]:‘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为可,四摘抱蔓归!’
[注5]:宝应元年,帝大渐,后与内官朱辉光等谋立越王系,而李辅国、程元振以兵卫太子,幽后别殿。代宗已立,群臣白帝请废为庶人,杀之。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章 死灰复燃的叛军
待续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大有行、交叉口的卡 、ty_秦风446、秦声楚梦、枫叶之国ing、涑滨野老、波粒二像现网友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六章 死灰复燃的叛军
第一节史思明复叛
收复长安、洛阳后,叛乱军似乎看不到任何前途了。
因为收复长安,意味着叛军在西北、山西两大战场全面崩盘了;而收复洛阳,也意味着叛军在中原战场全面崩盘了;叛军退到河北一隅之地时,简单的看,已是作着垂死挣扎了。
现在,安禄山早死了,安庆绪上位的合法性似乎存在问题,因为普遍的说法的他弑父上位的。
更主要的是,安庆绪就算是合法上位,以他的资历,以安禄山一系的权力格局,安庆绪也难以有效控制那些从前的叔叔大爷们。
所以叛军当时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安庆绪为代表的力量,他们以邺城为中心;另一部分以史思明为代表的力量,他们以范阳为中心。
关键是,在大唐政府军摧枯拉朽的打击下,叛军遍布投降的气气氛。
如果不知道后来的历史,相信谁也会认为,叛军马上就会覆灭了。
此时的安庆绪,已没有回头路了,因为大燕皇帝投降不投降,都不可能得到赦免。大燕皇帝下面的骨干成员,大约也是如此的。再下面的人呢,牵涉信息不对称的原因,所以也不敢轻易投降的,因为谁敢保证大唐政府不会秋后算账呢?
史思明呢?
当时大约有上中下三策选择。
上策:干掉庆绪,独自率领燕军,完成安禄山未完的事业。
但是这种选择,在当时是不会得到多少人支持的,因为叛军现在四面楚歌,叛军两大首脑火并,这会加速这种危机。而安庆绪又是大燕皇帝,更会让史思明火并安庆绪时增加了难度。
中策,与安庆绪精诚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