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秦声楚梦 、交叉口的卡、郑鹤271828、枫叶之国ing 、大有行 、2016重新选择、涑滨野老网友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五节建宁王之死
在官僚政治没有构建成熟前,皇帝与太子的矛盾,几乎是无法避免的。
因为皇帝不培养太子,太子肯定无法成为皇帝的左膀右臂;更主要的是,等皇帝死后,太子肯定会受乱臣贼子的欺负。
问题是培养太子,就有可能让帝国出现两个权力中心,而太子难免会蠢蠢欲动的想着提前接班。
所以在培养太子的时候,皇帝通常就会让亲王牵制他。
皇帝让亲王牵制太子后,从理论就就可放心培养太子了,因为太子势力即使强大一些,也无法对皇帝构成威胁。
但它在实际操作中,通常总会引发骨肉相残的悲剧。
因为类似的原因,唐高祖让太子主政,亲王主军。结果就是亲王发动玄武门之变,把太子建成清出局,然后强行上位了。
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唐太宗明知道太子、亲王并重,有可能会引发骨肉相残的事。但是依然让太子承乾、魏王李泰势力相当;最后太子、魏王如同仇人一样不共戴天;而太子更想杀掉李世民提前上位;最后这两个儿子都是以悲剧收场的。
当然了,因为类似的原因,唐睿宗让长子主政、次子主军,结果呢?就是玄武门事变的翻版,于是长子靠边站了,老皇帝提前退休了。只是这次因为长子主动退出竞争,所以一切表现在外比较温柔,至少没有发生骨肉相残的事。
当然了,因为在当时背景下,皇帝与太子的矛盾是无法避免的。所以唐肃宗上位后,也想构建太子主政、亲王主军的格局。
在他的首席智囊就告诉他,你这样做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您千万不要忘了玄武门之变的事。
唐肃宗说,没有这样夸张吧。
他的首席智囊说,太宗皇帝就是因为主军上位的,玄宗皇帝也是因为主军而上位的。关建是建宁王主军后,就算建宁王不愿意追求皇位继承权,追随在建宁王身后的军头,也不会同意啊![注1]
唐肃宗上位时,大唐已是太上皇、皇帝暗战的格局,再弄出一个太子、亲王相互暗战的格局,大唐实在太危险了。
所以在首席智囊的劝说了,唐肃宗就没有一心让建宁王主军。
建宁王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亲王。
从史书的记载,他非常有秦王李世民的风范。总而言之,英明神武、刚毅果决,深受大家爱戴,在肃宗北上灵武的过程中,那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注2]
但是建宁王并没有秦王李世民的野心,虽然他有着盖过太子的锋芒,却没有流露出任何试图夺储的意图。
所以代宗上位后,给予建宁王极高的评价。总而言之,大唐之所以能中兴,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有我弟弟,只可惜英年早逝;如果他不早逝,我一定会让他当皇太弟的。[注3]
这样优秀的一个亲王,在肃宗上位后不久就死了,而且是被肃宗下令赐死的。
肃宗为什么要处死自己这样一个优秀的儿子呢?据说是因为受奸人挑拨,实际上这是因为建宁王年青气盛,闯入了皇权的禁区。
因为李泌的劝说,所以唐肃宗没有让建宁王扮演秦王李世民的角色(以亲王的身份主军);而且建宁王也欣然接受这种事实,并且与太子关系一直非常和睦。
从大道理上看,建宁王应该可以避开政治旋涡了。但是很不幸,这只是建宁王通向死亡之路的开始。
建宁王之所以会死,是因为唐肃宗希望他成为秦王李世民,换而言之,让他成为牵制太子的重要力量(当然了,绝不希望他发动政变);而建宁王却变得越来越像齐王李元吉了,换而言之,他成了太子最亲密的助手。
在没有强势亲王牵制太子的背景下,建宁王的这种选择,显然是犯了皇权政治的大忌。因为皇帝面对强势的太子,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恐惧,强势的太子再和某个强势的亲王打成一片,你让皇帝哪有安全感可言呢?
如果仅此,建宁王估计还有活路。
问题是,建宁王随后犯了更大的忌讳,因为建宁王竟然一度计划清君侧了!
这个,从某种意义上,已不是犯了忌讳,而是公然要造反了。因为所谓的清君侧,许多时候,就是粉饰造反的代名词。
建宁王想清的君侧,是当时的大太监李辅国、皇后张氏。
从大道理上讲,建宁王的行为没有错误。就如当年,许多人一心想清的君侧是宰相杨国忠、贵妃杨氏,从大道理上讲,它也没有错。
问题是,基于皇帝的角度,这就是想造反了!
李辅国则是唐肃宗的嫡系,更是首席重臣;张皇后更不用说了,那是皇后啊!现在建宁王竟然蠢蠢欲动的想把他们清洗出局;关键是他还和太子关系非常亲密;这想一想,也会让唐肃宗睡不着觉的。
太子、强势亲王联手把皇帝的首席重臣、还有皇后清理出局,太子提前上位,估计就没有多少悬念了。就如大家把杨国忠、杨贵妃清理出局后,唐玄宗虽然还是皇帝,但是帝国权力重心肯定会移向太子一边。
建宁王和李泌商量这样做时,李泌告诉他,这这种想法非常危险啊,因为它就不是人臣应该有的想法。希望你放弃这种打算。建宁王拒绝了李泌的建议。[注4]
从这层意义上,处于唐肃宗的角度,建宁王之死,实在说不上什么冤枉。
因为建宁王计划清君侧,是无可置疑的事实,而这种行为,从来就是造反作乱的代名词。
建宁王死后,唐肃宗就让越王李係主军牵制太子。
强势亲王主军,在当时背景下,之所以很难避免,是因为在当时背景下,元帅这种军职,通常是人臣的禁区,至少没有一个军头,敢奢望得到这种职务。郭子仪、李光弼都很牛,但是也只能以副元帅的身份出现;因为他们取得元帅之职,明天想要造反,那还了得?
抛开皇帝与太子的矛盾,既然元帅之职是人臣的禁区,那太子担任元帅之职,就是再合适不过了。问题是,在皇帝与太子不能调和的背景下,太子也不敢随便担任这种职务,因为太子担任了这种职务,明天想抢班夺权,恐怕更吓人。
所以不论军头、还是太子,就算因为机缘巧合得到了元帅之职,也得在适当的时候赶紧交出来。因为你一直把持着这种职务,皇帝有可能睡不着觉的,皇帝如果睡不着觉,天天夜里瞎琢磨,你想善终就难了。
强势亲王担当元帅之职,虽然也会对皇权构成威胁,但是他想威胁皇帝,还得先跨过太子这一道关,相对而言,难度就就比较大了。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越王李係主军的结果,就是唐肃宗病危的时候,越王李係蠢蠢欲动抢班夺权,于是让太子灭了。
从某种意义上,这是因为太子后来打败越王李係上位了。否则,太子、建宁王的双人组合,估计和从前太子建成、齐王元吉的形象一模一样。总而言之,太子昏庸、建宁王奸诈,都是死有余辜的家伙。因为只有这样处理,越王李係上位才会变得名正言顺。
同样的历史事实,因为写历史的人不同,写在史书上的细节就会天差地别。
这就好像,如果太子建成上位了,而齐王元吉又英年早逝,那大唐史官在写开国历史时,肯定会把秦王世民写得狗屁不是,然后把太子建成、齐王元吉都夸得跟朵花一样。
我这样说,在许多人看来,这就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问题是,说这种话的人,肯定连什么是历史虚无主义都不知道。
事实上,同样的历史事实,因为写历史的人不同,写在史书上的细节就会天差地别,这是标准的唯物史观;而且是最普遍存在的、最基本的社会现象。如果一个人连这种事实都不能正视,所谓的研究正史,无非是在皇权政治宣传中兜圈子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