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皇帝回到帝国都城后,就给李光弼下调令。总而言之,我要调你到别的地方当官。面对这种调令,李光弼那是惊疑不定,因为皇帝这是要干什么?是给他最后一次机会,考验他是不是愿意走回正道?还是把他调离老巢后,找机会灭他?李光弼选择了拒绝接受这种调令。到此为止,李光弼其实已军阀化了。[注7]

关键是在此时此刻,邪恶的太监势力,始终坚定不移的站在皇帝身边。你让皇帝怎么能不信任、重用太监呢?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

这里就到郭子仪李光弼的事,只是希望大家知道,在政治舞台上,就没有什么忠臣不忠臣的事。

皇帝值得依赖的,永远是利害格局,而不是臣子的忠心。

居高临下的看晚唐历史,我们会发现,唐玄宗晚年老年痴呆了,所以一直昏招百出;而唐玄宗之后的皇帝,更是一个比一个脑残,因为他们都变本加利的信任宦官。

其实呢,如果用这种居高临下的观点看历史。两晋南北朝的皇帝,也一个比一个傻,因为分封诸王的弊端,随便拉出个人也有看明白,而当时的皇帝却是一个接一个的选择分封诸王。

当然了,如果用这种居高临下的观点看历史,东汉的皇帝,也一个比一个傻,因为外戚威胁皇权,是谁也能看出来的,但是哪个皇帝也没有压制外戚的意思,相反都是一个接一个的信任外戚。

面对这种事实,我们通常总会感觉奇怪,为什么皇帝不用成熟的官僚政治驾驭天下呢?

问题是,许多时候,不是他不想,而实在是不能啊。

所以,西汉诸王、外戚之祸一直延续不断;东汉外戚、宦官之祸一直不间断;而两晋南北朝开始后,诸王之乱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李唐开始后,也是诸王、外戚之祸一直不间断。唐玄宗开始后,马上就是军人、宦官之祸开始了;五代开始后,军人之乱成为永恒的话题。

进入宋代,一切的一切都消失了。诸王、外戚、宦官、军人之乱都不见了。但是很不幸,成熟的官僚政治,把大家控制的太死了,于是人们难免还是觉得皇帝太脑残了。

因为类似的原因,从大道理上讲,发展宫廷力量是倒行逆施的行为,更是脑残的表现。但是晚唐皇帝都这样玩,关键是人们也必须得接受这种事实。

处于皇帝的角度,你接受宫廷力量,才证明你忠于皇帝;因为内廷是皇帝权力的外延。

所以,鱼朝恩一再凌驾于郭子仪之上,郭子仪从来也是逆来顺受;甚至人们说鱼朝恩要杀他时,郭子仪也说,他是皇帝的狗,皇帝不发话,他不敢咬我,如果皇帝发话了,我反抗成什么事了?

处于皇帝的角度,如果你一心反对宫廷力量,皇帝就算碍于大道理,必须得夸奖你几句,但是内心深,皇帝肯定想找机会把你清理出局。

所以,有一个地位很高的文职官员,在唐肃宗面前大肆抨击李辅国,唐肃宗对他进行了称赞。结果呢?这个高级文职官员,掉头就稀里糊涂被清理出局了。因为皇帝显然认为他是想削弱自己的权力。[注8]

为什么从唐玄宗开始,大唐皇帝就都变本加利的发展太监政治呢?显然是因为豪门宗族势力瓦解了。在这种背景下,贵族政治格局下,经常玩的一套(重用诸王、外戚)已落伍了。但是官僚政治并没有构建成熟,所以只能用宫廷力量来补充。

虽然说,用冠冕堂皇的理论去解读,宫廷政治永远是臭名昭著的,但是大唐皇帝显然只能用这种方法维持统治。这就好像,用冠冕堂皇的理论去解读,重用诸王、外戚也永远是臭名昭著的,而且是弊端重重的,但是两汉两晋南北朝的皇帝都是前仆后继这样玩。

围绕皇权的博弈。

皇帝永远相信一个道理,那就是在权力面前,没有一个人是可靠的。

大家愿意承认皇帝高高在上,一句顶一万句,主要是因为皇帝的权力格局巧妙,绝不是因为人们忠于皇帝。只要皇帝的权力格局不足以制约人们。各种歪理邪说,自然会四处流传;总而言之,尧舜禹的禅让,商汤周武的革命,刘阿斗事事请示诸葛亮、伊尹霍光废除昏君的故事,都会被广为流传。说了半天就一句,天下就是天下人的天下,退一步说,天下也是列祖列宗的天下,你不具备当皇帝的能力就应该赶紧让位,或是事事听有本事的人。

当一个皇帝被书本上的大道理所迷惑,还认为前人精心构建的权力格局很愚蠢时,马上前就会有大坑等着他。

因为前人精心布置的格局,也许有弊端、也许有毛病,但是它肯定不是愚蠢的。你如果认为它有毛病,自然可以修改它;如果你认为它很愚蠢,那很抱歉,这只能证明你把政治当童话故事看了,所以马上前方就会有大坑等着你。

唐德宗(肃宗的孙子),曾一度听信冠冕堂皇的大道理,于是改变了太监控制禁军的传统,结果呢?五千地方军队突然在长安城大呼小叫,唐德宗当时就傻眼了。

为什么五千军队就能造成这样可怕的后果呢?原因非常简单,在关键时候,皇帝忽然发现禁军竟然失控了,虽然禁军没有跟着叛军造反,但是都在那里装傻充楞。

五千叛军在帝国都城内大呼小叫,禁军都在那装傻充楞、态度暧昧。皇帝继续留在都城内,那还得了?所以皇帝赶紧率众逃离长安城。

于是皇帝被叛军堵在一个小城里,如果不是援军来的及时,就让叛军俘虏了。

如果禁军由太监控制着?会有这种事吗?估计是不会的。因为地方军队叛乱,太监控制的力量看皇帝笑话,这是不可思议的事。因为皇帝真让地方军队清算了,太监系统也会被大规模清洗的。

所以,皇帝在关键时候,突然发现,还是太监最可靠。

于是经历各种艰难险阻再杀回长安后,马上变本加利的信任、重用太监。从此以后,太监直接控制的军队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当然了,既然围绕皇权的博弈,谁也不可信。

太监自然也是不可信的。

因为太监的势力太大了,也会对皇权构成威胁的。只是太监仅仅是宫廷系统的力量,他对皇权的威胁是非常有限的,因为太监总的来说是依附于皇权之上,不论他有牛X,即使他拥有了废立皇帝、暗杀皇帝的能力,他也只能依附于皇权之上。

所以晚唐,从宪宗之后,皇帝大都是太监拥戴的,而且有的皇帝据说都是死于太监之手,但是谁也得承认,大唐皇帝都是货真价实的皇帝,没有一个皇帝是傀儡。因为太监是有机会拥戴皇帝、杀皇帝,但是皇帝杀他们时,通常也更容易。

唐肃宗的思路很简单,那就是军人势力最危险,所以必须得让文职、内廷力量凌驾于他们之上,只要文职、内廷把军人集团牢牢控制了,军人集团就很难威胁皇帝了。

总的来说,文职、内廷的势力,与军人集团相比,给皇帝的感觉总是相对安全的。

晚唐的政治格局,是内廷、朝臣、军人三种力量构成了稳定的平衡。

军人力量强大,但是被内廷、文职制约着;内廷占据权力中枢,却受朝臣、军人制约着;朝臣上里面有内廷、外面有军人势力制约。

总的来说,他们谁想挑战皇权,通常都是没有好结果的。

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的晚唐政局看似不稳定,而且皇帝一个比一个看似脑残,但是皇权始终高高在上,一直维持了一百多年。

[注1]:初,利州刺史高甑生为盐泽道总管,以后军期,靖薄责之,甑生因有憾于靖。及是,与广州都督府长史唐奉义告靖谋反。太宗命法官按其事,甑生等竟以诬罔得罪。靖乃阖门自守,杜绝宾客,虽亲戚不得妄进。

[注2]:上尝谓敬德曰:“人或言卿反,何也?”对曰:“臣反是实!臣从陛下征伐四方,身经百战,今之存者,皆锋镝之馀也。天下已定,乃更疑臣反乎!”因解衣投地,出其瘢痍。上为之流涕,曰:“卿复服,朕不疑卿,故语卿,何更恨邪!”.军还,依旧致仕。敬德末年笃信仙方,飞炼金石,服食云母粉,穿筑池台,崇饰罗绮,尝奏清商乐以自奉养,不与外人交通,凡十六年。

[注3]:唐自穆宗以来八世,而为宦官所立者七君。

[注4]:宝应中,还屯陕。代宗避吐蕃东幸,卫兵离散,朝恩悉军奉迎华阴,乘舆六师乃振,帝德之,更号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专领神策军,赏赐不涯。

[注5]:自鱼朝恩死,宦人不复典兵,帝以禁卫尽委白志贞,志贞多纳富人金补军,止收其庸而身不在军。及泾师乱,帝召近卫,无一人至者,惟文场等率宦官及亲王左右从。至奉天,帝逐志贞,并左右军付文场主之。兴元初,诏监神策左厢兵马,以王希迁监右,而马有麟为左神策军大将军,军额由此始。

[注6]:广德初,吐蕃入寇京畿,代宗诏征天下兵。光弼与程元振不协,迁延不至。十月,西戎犯京师,代宗幸陕。

[注7]:吐蕃退,乃除光弼东都留守,以察其去就。光弼伺知之,辞以久待敕不至,且归徐州,欲收江淮租赋以自给。

[注8]:及李岘为相,于上前叩头,论制敕皆应由中书出,具陈辅国专权乱政之状,上感寤,赏其正直;.五月,辛巳,贬岘蜀州刺史。右散骑常侍韩择木入对,上谓之曰:“李岘欲专权,今贬蜀州,朕自觉用法太宽。”

待续

泪痕春雨漫评晚唐历史??从安史之乱说起》小说在线阅读_第10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泪痕春雨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泪痕春雨漫评晚唐历史??从安史之乱说起第10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