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秦声楚梦、交叉口的卡、大汉魏武帝 、大有行、勇敢的心还在吗、彼是方生之说也、枫叶之国ing 、长翅膀的小公猫、2016重新选择、男人不能穷1 、冰霜恶灵、枪王KingHenry网友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二节玄宗肃宗父子暗战 站队再次开始了
肃宗灵武称帝后,帝国政府的高级军政长官,又需要重新站队了。
从某种意义上,当你接到肃宗称帝的消息后,你有上中下三策可以选择。
上策,听到肃宗称帝的消息,你马上就给肃宗发贺电,甚至亲自率人去庆贺肃宗称帝。
中策,就是骑墙观望。
下策,就是公开谴责肃宗抢班夺权的行为。
哪种选择正确呢?
从大道理上,我们很难说哪种选择正确。
一切是显然的,你听到肃宗称帝的消息,就马上给肃宗发贺电,甚至亲自去庆贺。
结果却是,各地大佬都纷纷发电谴责肃宗抢班夺权的行为;甚至而言,有人都把唐肃宗押送到了成都,等待唐玄宗发落。
在这种背景下,你这种选择的结果是什么,不用细分析吧。因为你这叫附逆啊!
反过来说,你听到肃宗称帝的消息,马上就发电谴责他抢班夺权的行为。
结果呢,各地大佬纷纷发贺电庆祝肃宗称帝。在这种背景下,你会是什么下场,也不用细分析吧。因为你叫造反作乱啊!
总的来说,在这种标准的站队过程中。你站错了队,后果很严严重。
也许有人会说,骑墙观望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听到肃宗称帝的消息后,有一位大哥就想骑墙观望。因为类似的原因,肃宗让他率五千人中央政府所在地报道,这位大哥竟然不马上执行。
在这种背景下,一个后来名动天下的小弟,给他上了一课。总而言之,你这叫作死啊,你知道不?
于是这位大哥赶紧率军到了中央政府所在地。[注1]
如果在那个关键的坎上,这位大哥一直骑墙会是什么结果呢?这个实在难说,因为你骑墙开始后,有可能就是只能沿着不归路一直走下去了。
因为你在关键时候骑墙,大家都齐刷刷的站在了皇帝一边。在这种背景下,你与皇帝的关系本身就疏远了一层。
关键是,以后你再皇帝合作时,难免会顾虑重重,最简单而言,在这种背景下,皇帝派人调动你的职务,你听是不是听呢?
如果你一直紧跟皇帝,而且愿意继续跟皇帝,自然会接受皇帝的调令,问题是,你在关键时候掉过链子,现在皇帝调动你的职务,你心中难免会想,这是不是皇帝要借机和你秋后算账啊!
在这种背景下,你自然会拒绝接受这种调令。而你拒绝接受这种调令后,问题就更大了,因为面对此情此景,谁敢说你是忠臣呢?
李光弼一直站队都很正确,晚年一次骑墙观望,就落了个这种下场。皇帝有难时,李光弼骑境况观望,皇帝渡过危险期后,派人调动李光弼的职务,李光弼虽然未必想造反,但是也实在不敢接受这种调令,因为皇帝是想把他调离军区,然后找机会收拾他,他该怎么办啊?[注2]
李光弼走到这一步,其实已走上了不归路,但是李光弼的幸运在于,他在这个关键时候,突然死了。于是盖棺定论,还能成为忠臣,从情理上,李光弼继续着活,盖棺的形象未必会比仆固怀恩强到哪里去;因为这种不归路走开了,肯定会越走越远的。
所以更符合真相的内容,就是段秀实给他好好分析了一下当时的天下大势。总而言之,从现在的情形去看,人们肯定都会支持肃宗上位的。在这种背景下,你敢骑墙观望,就算后来重新站过队去,你的名字也会爬上皇帝的黑名单。如果你一个想不开,沿着这种路继续向前走,估计就是送别人一套富贵罢了;换而言之,肯定会有人拿你的人头向皇帝表忠心的。
我这样一说,难免会有许多人表示不服。因为让我一说,人们遇到重大选择时,怎么都是围绕利益考虑啊?
而在这些人的心目中,人们遇到重大选择时,通常都是脑海里浮出一个接一个的伟大人物,一段接一段的高大上理论,于是就做出了正确选择啊。小时候写作文,都是这样写的啊!
其实呢,伟大的人物、高大上的理论,通常都是摆在外面的说词。
最经典的就是,孙权、鲁肃、刘备、诸葛亮对抗曹操时,摆在桌面上肯定也都是伟大的人物、高大上的理论。总而言之,他们就是为了高大上的理论,为了向伟大人物学习,才与曹操誓不两立的。但是关起门来,这种东西能说服谁呢?
所以在官方写的史书里,鲁肃让孙权最动心的内容,也是您投降之后,荣华富贵、功名地位会一风吹光的!所以你想投降之前,一定要慎重!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再书归正传,从唐肃宗称帝时的站队说起。
总的来说,玄宗、肃宗父子暗战开始后,玄宗获胜的机会非常小,而且唐玄宗也选择了退让。所以人们自然都纷纷的站在了肃宗一边。
但是,也有人会选择错误的。
在玄宗、肃宗暗战开始后,有一位大哥级人物选择了骑墙观望,而且明显倾向于了玄宗。
开始肃宗一直非常重用他。但是终于有一天,有人告诉肃宗说,这位大哥明显就是骑墙派啊,关键是,他一直明显偏心你老爸啊。对你爸而言,他自然是忠臣,对您而言,实在未必啊!
因为你老爸让你的兄弟坐镇各地,就是他出的主意,你觉得,他给你老爸出这种主意,是站在你的角度布局,还是站在你老爸的角度上布局?
肃宗一听,也真是这么回事,于是就不再信任重用这个大哥了。[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