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秦声楚梦 、2016重新选择、交叉口的卡、大有行、枫叶之国ing 、彼是方生之说也网友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八节 玄宗在绝境中继续布局
唐玄宗作为资深的政治家,在太子擅自北上灵武、并且擅自称帝后,都做出了极大的克制,换而言之,他没有追究太子的错误,反而都事后追认太子这种行为的合法性。
但是唐玄宗这样做,并不意味着他完全放权了。相反他还希望通过巧妙的布局,继续维持自己主导帝国的地位。
所以唐玄宗到成都后,就发布了一系列的人事调动命令。
总而言之,太子坐镇朔方,指挥沦陷区的抵抗工作;永王李璘坐镇江陵,负责长江中游的军事;盛王节制广陵,负责长江下游军事;丰王李珙节制武威,负责西北的军事。[注1]
这种布局,显然会削弱了太子的地位,因为在这种人事任命中,太子、丰王、永王、盛王地位是对等的。至少唐玄宗没有授予太子节制这几个亲王的权力。
在这种背景下,就等于唐玄宗坐镇成都,四个儿子各管一方。
这种玩法,显然是用于节制太子的。
后来,肃宗非常信任房琯,但是有人告诉肃宗说,几个皇子各执一方的战略布置,就是房琯替太上皇制订的。他这样玩,显然是忠于太上皇,而绝不是忠于您啊。[注2]于是唐肃宗遂不再信任房琯了。
太子擅自脱离皇帝北上后,唐玄宗就想通过提升其它皇子地位的方式制约太子。
面对唐玄宗这种玩法,有识之士自然会告诉唐玄宗,您可千万不可以这样玩。因为这太危险了。因为这有可能会把帝国弄得更四分五裂。[注3]
用冠冕堂皇的道理去分析,唐玄宗也得承认这种作法是非常错误的。但是从隐秘的权力博弈原则看,唐玄宗只有这样做,才能缓解太子渐渐架空自己的趋势,才有机会成让自己渐渐夺回主动权。
但是唐玄宗的这种努力终于失败了。因为随后不久,太子就在西北称帝了(他就是历史上的唐肃宗)。
唐肃宗上位后,河西军区[注4]、安西军区[注5]马上派军给唐肃宗助威;这本身就意味着太子握住了强大的枪杆子;而郭子仪、李光弼在前方军情紧急的情况下,依然亲率军事主力赶赴灵武给唐肃宗助威,更意味着大唐的枪杆子已完全抓在了唐肃宗手上。[注6]因为有这么强大的枪杆子支持唐肃宗,其它军区自然知道自己应该站在哪一边,因为在这种背景下,你敢拒绝站在唐肃宗一边,难免会当做叛军处理掉!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唐玄宗试图用这种方式节制太子的计划破产了。因为太子变成了皇帝,从法理就凌驾于其它几大皇子之上了;关键是,太子变成皇帝后,又取得了西北军的明确支持,这种地位更不可动摇了。
西北军旗帜鲜明的支持太子称帝,显然是因为如果按唐玄宗的布局,西北军的地位就比较尴尬。因为按唐玄宗的布局,帝国的权力中心就移到了西南,在这种背景下,西北军高级将领跟着太子折腾来折腾去,也很难真正挤入权力核心的。
如果太子当了皇帝,帝国的权力中心,就会渐渐移向太子坐镇的西北地区,在这种背景下,西北军高级将领的前途地位,就容易得到保证、提升。最简单而言,唐肃宗一称帝,李光弼、郭子仪马上就挤入权力核心,而地位高得,让唐肃宗都发愁,收复长安洛阳后,应该怎么赏他们了。
从某种意义上,这是太子敢留在西北的重要原因。因为基于简单的利害分析,太子相信自己能取得军方的支持;在这种背景下,唐玄宗就算南下控制了帝国的钱袋子,也只能接受这种生米煮成熟饭的事实。
面对太子先斩后奏称帝的事实,唐玄宗显然保持着一个大政治家应有的胸怀。因为他知道,大唐皇族实在内讧不起了,所以他追认了这个事实的合法性。
只是他并不甘心这样出局,所以他在承认太子变成皇帝的事实,也希望儿子会对自己退一步。
总而言之,以后有啥事,皇帝可以决定,但是做出决定之后,应及时向太上皇汇报。再总而言之,现在太上皇会以最高顾问的身份,对皇帝进行一定的指导。等平定叛乱之后,太上皇再正式退居二线。[注7]
既然太上皇默认了皇帝上位的事实,皇帝也得给太上皇退一步。总而言之,我当皇帝是为了国家,绝不是想趁乱上位。所以帝国有啥重大决策,我还会时刻请示您的。
到现在为止,唐玄宗还拥有一定的主动权。
因为太上皇在法理上,还高皇帝一头,关键是,现在几大皇子都拥有巨大的权力,本身就意味着肃宗控制的范围有限,
但是唐玄宗设计的这个权力格局,很快就崩盘了。
这个权力格局,之所以很快崩盘,主要是因为坐镇江陵的永王,竟然试图割据江南了。
永王坐镇江陵,拥有着巨大的军事政治经济资源,在那种乱世中,他身边的人,难免会希望他复制晋元帝司马睿的成功。
因为简单的看,当时的天下,与西晋末年非常相似。帝国都城丢失了,整个北方已被叛军折腾的一踏糊涂。而南方保持着稳定,并且有着庞大而稳定的资源,简单的看,永王只要趁势割据江南,就能复制晋元帝司马睿的成功。
相比而言,唐肃宗坐镇西北,虽然有着皇帝的名号,而且控制西北军,但是东面有安禄山的叛军,西边有土蕃回纥的威胁;实有点有象西晋时坐镇西北的晋愍帝;换而言之,他空有皇帝的名号,随时可能被清理出局的。
从这层意义上,只要永王控制了江南,似乎比坐镇西北的唐肃宗更有前途。[注8]
但是此时的天下,已和西晋末年,有着太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