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从这层意义上,如果没有唐生智出来多事,那中国政府就实在太被动了。

因为中国军队主动撤出南京城,南京城人民主动邀请日军和平接管南京城;然后在日军的组织下,再进行一番亲善友的表演,再向世界发布,这叫什么事呢?

是的,这样一来,南京城人民可以减少一番炼狱般的折磨,但是对于大战略而言,这损失也未免太大了吧。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

我们书归正传,继续说太子留守西北的事。

不管怎么说,经过唐玄宗这么一折腾,太子再回长安城,显然是不可能了。因为说一千道一万,唐玄宗走后,留守长安城的军民,都有意无意的选择了背叛大唐帝国。在这种背景下,太子再回到长安城,就算太子表示过往不咎,但是当事人的心里能踏实吗?

既然选择上策(坚守长安)不行。

那选择下策呢?我是说退到陇右。这种选择,多少有些失之保守,因为叛军的势力没有这样大。所以太子犯不着退到那么西的地方谋求发展。

相对而言,西北几大军区,朔方军区距长安城最近;唐肃宗自然会选择到朔方军区的。

从这层意义上,相关选择本来就是自然而然的。

史书在写这段历史时,却是极尽神秘之能。

总而言之,太子当时那是一脸的茫然。但是因为头上顶着太子的光环,所以道路越走越开阔,很快拥有了倒行逆施的力量。于是,屁也没有一条的太子当了皇帝,很快就不把拥兵大佬当人看了,因为他竟然让文职官员指挥拥兵大佬作战,后来更变本加利的让宦官指挥拥兵大佬作战。

面对这种历史,我们难免会感觉,唐肃宗可以中兴大唐帝国,就如赵构可以中兴大宋帝国,都是走了狗屎运的结果。因为这样逆来顺受的拥兵大佬,那真是可遇不可求啊。

唐肃宗让宦官指挥李光弼、郭子仪打仗;宦官一门心思胡折腾,弄得马上平定的叛乱死灰复燃,唐肃宗竟然要惩罚郭子仪。

赵构为了阻止北复中原,竟然任由汉奸秦桧把岳飞害死了。

面对这种事实,相信古往今来的傀儡皇帝,都能羡慕死了。因为,如果他们能遇到这种忠心的拥兵大佬,肯定也不用当傀儡了。

总的来说,大唐帝国的筹码,现在多的是;尤其是西北地区的筹码,现在更多的是。

唐玄宗决定逃离长安城,绝不是因为大唐帝国在西北已山穷水尽了,实在是因为唐玄宗私心太多了。

因为类似的原因,唐肃宗到灵武,也只是暂时的。因为叛军在西北的力量,实在不足以让太子一直采取守势。

所以唐肃宗在灵武只呆了两个月时间,就率众南下了,并且很快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反攻。

当然了,无论在唐玄宗的眼中,还是在唐肃宗的眼中。真正的敌人,绝不是只有一个安禄山;所以唐肃宗不久后组织的大规模反攻,怎么看,也是一种脑残式的反攻。因为大军统帅是文职官员,而统帅的主要助手,也是文职官员。

于是,这次大反攻很快就以惨败结束了。

第一轮进攻,伤亡四万人;第二轮进攻,有两支军队投降了叛军了。[注3]

总的来说,大唐皇帝的资源依然非常强大。

所以这次大败之后,大唐皇帝依然拍拍身上的灰尘,又好像没事人一样。事实上,这次失败之后,唐肃宗不但没有被叛军打退,相反三个月后,唐肃宗又继续向长安城方向靠拢了一步。

此时,大唐中央政府,靠近了长安城200里的凤翔(也就是不久前,一再提到的扶风郡)。

其实从类似的内容,我们也可以看出大唐中央政府的强大,以及叛军在西北地区的无力。

四个月前,叛军不战夺取长安后,不能趁势扩大战果。相反,政府军在长安失守后三个月,就开始对长安组织大反攻了;

现在政府军因为脑残式的进攻惨败,叛军依然不能趁势扩大战果。相反,这次大反攻惨败之后,大唐中央政府没有撤退,反而稍作整顿,又向长安方向逼近了。

类似的内容,史书上记载的清清楚楚。但是史书在分析相关问题时,显然会有意无意模糊这一切。

总而言之,长安失守后,大唐帝国已输得山穷水尽了;再总而言之,从马嵬北上的太子,当时一片迷茫。

史书这样写,一方面是为了突出太子北上只是基于忠义之心;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突出皇权的神圣。

其实呢,当时的唐肃宗46岁。当太子已近20年了。以他的年龄、阅历、身份,以及强大的团队协助,大唐帝国当时的筹码还剩下多少,他是非常清楚的;总而言之,大唐帝国虽然开局一再失利,但是所剩的筹码还比叛军多的多。

否则,就算太子基于一腔忠义之心北上;各种利益集团,也会与他们保持很远的距离。

最经典的就是南明隆武帝矢志北伐,但是结果呢?最后只能玩出近于自杀式的反攻。为什么呢?因为高举大明旗帜的拥兵大佬,都不想北伐,皇帝一心北伐,有个屁的用?

所以,南明宰相亲自领衔北伐,最后就领着三千乌合之众北上了,结果不用问,满清军队随手一击,就把他们打得灰飞烟灭了。[注4]

皇帝这种东西有多神奇?我们只要把历史简单梳理一下就可以知道了。

如果皇帝拥有巨大的权力资源,皇帝自然是皇帝;如果皇帝屁也没有一条了,或是只有微不足道的权力资源,皇帝即使还是皇帝,他也是傀儡皇帝。指望拥兵大佬把傀儡皇帝当盘菜,那实在太难了。

总的来说,只要我们抛开各种云遮雾罩的内容看相关历史,自然会发现,大唐帝国在西北拥有绝对的优势。

现在唐肃宗内心最大的阴影,绝不是安史叛军。而是挂着大唐旗帜的政府军。一切是显然的,如果不构建各种有效的防范措施,就算把叛军打败了,无非是前门驱狼后门入虎罢了。

而皇帝防贼一样的防着政府军,显然会削弱政府军的战斗力。最简单而言,前线九个大帅各自为战,让一个大监居中协调,肯定会把政府军的战斗力削弱殆尽的!

如果唐肃宗的敌人只是安史叛军,这场叛乱肯定很快就可以结束了;这就好像,如果在唐玄宗需要防范的人只安禄山,根本就不会出这场叛乱。

问题是,唐肃宗的眼中,政府军也不是省油的灯,只要控制的力量稍弱,政府军也会变得和安史叛军没有区别。因为类似的原因,这场叛乱变得遥遥无期了。至少唐玄宗、唐肃宗死时,都也没有看到这场叛乱结束。

[注1]:于是王公﹑士民四出逃窜,山谷细民争入宫禁及王公第舍,盗取金宝,或乘驴上殿。又焚左藏大盈库。崔光远﹑边令诚帅人救火,又募人摄府﹑县官分守之,杀十余人,乃稍定。

[注2]:光远遣其子东见禄山,令诚亦以管钥献之。

[注3]:管效古法,用车战,以牛车二千乘,马步夹之;贼顺风鼓噪,牛皆震骇。贼纵火焚之,人畜大乱,官军死伤者四万余人,存者数千而已。癸卯,管自以南军战,又败,杨希文、刘贵哲皆降于贼。

[注4]:隆武帝锐意恢复,郑芝龙却拥兵自重,挟制朝廷,无意进取,双方的矛盾日益激化。.1645年七月二十二日,黄道周勉强拼凑了三千多名士卒踏上了征途.。顾诚《南明史》

待续

泪痕春雨漫评晚唐历史??从安史之乱说起》小说在线阅读_第8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泪痕春雨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泪痕春雨漫评晚唐历史??从安史之乱说起第8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