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大有行、历史三脚猫、彼是方生之说也 、枫叶之国ing、交叉口的卡 网友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五节 太子北上灵武
为了突出太子抢班夺权的合理性、合法性,更为了突出皇权的神圣性、神秘性,所以相关历说到唐玄宗南下时,通常总是这样说的。
总而言之,大唐帝国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而且也没有筹码可用了。所以,唐玄宗在奸臣杨国忠的怂恿下,无视江山社稷,慌不择路的向西南逃窜了。
再总而言之,唐玄宗已对帝国的未来绝望了,而且帝国也处于随时灭亡的边缘。
当然了,为了突出太子抢班夺权的合理性、合法性,为突出皇权的神圣性、神秘性,相关历史通常是这样记载的。
总而言之,大唐帝国已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关键是,大唐帝国已没有什么筹码可用了;而太子就凭着一腔热血,在父老乡亲的挽留下,决定留在西北的。
再总而言之,太子的所作所为,绝不是蓄谋以久的,更不是精心算计的,只是为了帝国百姓的根本利益,不计个人安危的选择。
当然了,最神奇的事还在于,就在山穷水尽的边缘,太子率领两三千人高举抵抗大旗,很快就让帝国起死回生了。
其实呢,无论唐玄宗选择南下,还是太子选择北上,都是经过各种周密计划的结果。因为拿着身家性命赌博,而且有着一流的智囊团,谁会轻率为之呢?
这就好像,许多年以前,抗战历史通常都是这样记述的。
老蒋面对小日本的进攻,那是一路逃窜到了峨嵋山;总而言之,这就是他可耻的逃跑主义。
可是许多年以后,老蒋一系的史料流传过来,我们突然发现,原来老蒋转进大西南,竟然是一套极其伟大的战略!
从这层意义上,如果唐玄宗日记、高力士回忆录突然流传出来,我们难免也会发现,唐玄宗当年决定转进大西南,也是一套极其伟大的战略。
关于唐玄宗为什么南下?我前面已分析很多了,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太子脱离唐玄宗北上后,有上中下三策可以选择。
上策,就是留在现在的陕西,赶紧返回长安城。当时叛军还留在潼关,并没有杀入关中。
中策,就是到现在的宁夏,一个距长安最近的西北军区(朔方);叛军还缺乏威胁这里的实力。
下策,就是到现在的青海,一个距长安比较远的西北军(陇右),叛军对这种地方,更缺乏威胁的实力。
哪种选择好呢?
在唐玄宗弃守长安城前,坚守长安城是最优的选择,但是此时,坚守长安城,不再是最优的选择了。
我们必须得知道,唐玄宗弃守长安城后,太多的长安军民,都对叛军交了投名状。在这种背景下,叛军虽然还在潼关,但是太子也不敢返回长安城了,因为长安城的政治可靠性,现在实在太低了。
潼关守军突然溃败,皇帝率众突然离开长安城。
对于信息有限的中下层人士而言,难免会产生各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于是各种打砸抢的行为,在长安城内遍地展开。
在这种背景下,就是皇宫那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都不能逃过被抢劫的命运。以至于老百姓赶着毛驴进入皇宫哄抢物品。至于王公贵族之家、政府的库房,就更不用说了,因为整个长安城,好像就没人管了。[注1]
这些人敢干这种事,多少是因为他们认为改天换日的时候到了。否则,借他们十个胆子,也不敢干这种事啊!
这样一折腾,其实就断绝了唐肃宗回长安固守的机会。
因为唐肃宗回长安固守,各种冲进皇宫、府库、王公贵族家里打砸抢的人,唐肃宗应该和他们反攻倒算吗?就算唐肃宗暂时不和他们反攻倒算,这些人心中能有安全感吗?
如果仅这种事,还勉强可以解决。问题是,留守在长安城的人们,在此期间,难免会有意无意和叛军做出了各种亲善行为。
潼关守军突然溃败,皇帝率众突然离开长安城;整个长安一片打砸抢的声音。
在这种乱哄哄的背景下,留在长安城的军政长官,自然会在上中下三策中寻找最优的方案。
上策,追随皇帝。
中策,自发组织对抗叛军。
下策,派人和叛军联系,宣布长安为不设防城市,希望他们和平接管长安城。
追随皇帝,人们多少有些不愿意;因为抛家舍业,追随皇帝流亡,相关损失未免太大。
组织人们自发的对抗叛军;他们多少认为这有些不现实,因为皇帝都逃走了,在这种背景下,人们难免会把叛军的实力无限夸大,在这种背景下,从心理人们就丧失抵抗的斗志。
邀请叛军和平接管长安城,多少也是让人不敢想象的事;因为政府军杀回来,谁曾领头干过这种事,那得是什么性质的事?
但是不管怎么说,基于大家最朴素的观念,既然大唐皇帝不管这里了;既然自发组织抵抗叛军,有点不现实;而长安城内一片混乱,难免会有意无意和叛军联系,希望叛军赶紧和平接管长安城。
这种行为多少有些不可思议,甚至是大逆不道的。问题是,当时长安城一片混乱,四处都是打砸抢的人,大家自然希望有人来维持秩序啊!
更主要的是,皇帝率众出逃。
多少等于宣布长安为不设防城市了。在这种背景下,有人出面组织联系叛军,基于老百姓的角度,它就是一件好事啊。因为这样一来,叛军可以和平接管长安城。
如果没人与叛军联系相关事宜,相反还有人不负责任的与叛军开战,长安城难免会一片刀光火海的。
因为类似的原因,政府高级军政长官,一方面尽力维持长安城的秩序,一方面也派人与潼关的叛军进行联系。总而言之,现在的长安城,是一个不设防的城市了,所以我们双方亲善友好,尽量保证长安城的和平解放。[注2]
在唐肃宗没有汇集起强大军事力量之前,突然返回长安城,整个情形想一想,也实在太尴尬了!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最初也打算这样处理南京城的。
总而言之,中国军队不作抵抗,主动退出南京城;在这种背景下,只要中国军队不敢对南京城执行焦土政策,自然得承认留守军民有权邀请日军和平接管南京城。
事实上,许多人非议唐生智时,主要理由就在这里。因为按他们的观点,如果没有唐生智出来多事,日本就可以和平接管南京城了,南京城的人民就不会饱受那种苦难了。
从这层意义上,以人为本的思考战争,谁也得承认,帝国政府主动放弃一座城池后,留守军民有权邀请敌人和平接管相关城市。
从这个角度看,既然大唐皇帝主动逃离长安城,长安城军民就有权邀请叛军和平接管长安城,因为扯得高大上点,这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扯得营营苟苟些,这也叫以人为本啊。因为反抗的结果,无非是让长安城变成人间地狱罢了。
问题是,战争就是战争。
当一个人以战争的角度思考战争时。他最多想到的问题永远是:政府军转进逃命了,你们也得用血肉之躯面对叛军的大刀;关键是,政府军转进时,就应该一把大火把后方都烧光了;总而言之,让敌人来了,只能到一片焦土。
说一千道一万,政府军撤走了,当地人民主动邀请敌人和平接管,这成何体统啊?因为这样一来,敌人就可以吹嘘自己是人民欢迎的王者之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