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草苞、大有行、怪盗基德OJ 、donglinkun、彼是方生之说也、枫叶之国ing、赖不叽叽 网友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三章唐玄宗最后的布局

第一节 叛军为什么没有宜将剩勇追穷寇

叛军攻克潼关后,没有迅速进攻长安,于是让唐玄宗南逃到了蜀地,让唐肃宗北逃到灵武,简单的看,这是叛军最大的失误。

在说到相关原因时,史书通常归于叛军没有远见,所以小富即安,突破潼关后,不能长驱直入进攻长安;攻克长安后,不能继续扩大战果席卷西北。[注1]

其实呢,我还是一贯的观点,当我们认为历史当事人,犯了极尽幼稚的、脑残的错误时,通常都是居高临下的、极尽廉价的分析。

传统史书之所以会经常出现这种内容,通常都是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并非写史者真的这样认为。

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史书说叛军目光短浅,所以不扩大战果后,马上又罗列了大量的事实,证明此非叛军不想做,实是叛军无力做。

按理说,叛军把大唐皇帝打得仓惶逃离帝国都城,无论从政治、经济、军事上,都可以称得上空前胜利。但是在取得这种胜利后,叛军在西北地区的表现如何呢?说出来,有可能都让人不敢相信!

叛军不战夺取长安城后,曾试图夺取紧挨长安城的扶风郡(后来的凤翔),结果让一个县级大哥领衔,就打得败退回去。

要知道,当时唐肃宗当时还没有到灵武呢。

唐肃宗到了灵武后,叛军再次率军攻打扶风郡(后来的凤翔),再次让这个县级大哥率人打败。

这个领衔保卫扶风郡的县级大哥,因为表现优秀,所以一跃成了市级大哥;随后不久更进入了省军级行列。[注2]

我们必须得知道,扶风郡紧挨长安城,相距长安城也就200里左右。

而且组织抵抗领衔人物,只是一个县级大哥。

这种地方,这种人员配置,叛军都无力夺取。

如果大唐皇帝愿意固守长安城,叛军怎么敢奢言夺取呢?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

因为皇权时代的历史书,有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神秘神话皇权。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难免会认为,大唐政府可以平定安史之乱,主要是因为皇权太神秘了、太神圣了。

一切是显然的,在实力上,大唐帝国什么像样的筹码也没有了;在决策上,唐玄宗自然是一副老年痴呆样,唐肃也是一副脑残样。但是大唐帝国就是把安史之乱平定了!

这一样写,这段历史马上就神奇极了。

总而言之,大唐皇帝一个赛一个脑残弱智,但是众多人就是死心塌地的忠于大唐皇帝;大唐帝国输得裤衩也快没了,但是回纥、土蕃竟然不趁机瓜分大唐帝国,回纥还帮助大唐帝国起死回生了。

面对此情此景,我们除了对神秘、神圣之极的皇权跪拜之外,还能想起什么呢?

问题是,如果叛军在西北地区真有什么了不起的优势,大唐帝国当时就玩完了。就算大唐帝国还存在,唐肃宗肯定也和汉献帝没有多大的区别。

皇帝可以高高在上,主要是靠强大的实力、以及巧妙的利害格局,否则,皇帝算个屁啊!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书归正传。

在打败潼关守军后,叛军前线最高指挥官,肯定会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该不该大举向前进攻呢?

事实上,随便拉出一个人处于相关位置上,都会思考这个问题。

但是,叛军最终选择了驻兵于潼关一线。

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想,比较合理的原因应该是,叛军对于关中,一直是以攻为守的。表面上,叛军一心要夺取关中,实际上只是希望凭借函谷关天险(封常清、高仙芝弃守的陕郡为中心地区),堵住大唐帝国反攻中原的道路;从而为叛军巩固河北、中原,刺穿江南留下足够的时间。

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叛军开始就没有做好长驱关中的准备,也不具备长驱关中的实力。

从这层意义上,与其说叛军一直进攻潼关,还不如说叛军一直驻守函谷关。

从这层意义上,与其说潼关守军出关作战,还不如说潼关守军出兵一二百里进攻函谷关。

从这层意义上,叛军夺取潼关,都是抓住大奖的事。

在这种背景下,叛军前敌指挥官如果敢奢言杀进关中夺取长安城,肯定以为自己头上戴着主角光环。因为这怎么看,好像也是作死的选择。

相关历史,常常会变得莫名其妙,就是因为史书有意无意渲染了一件事,那就是大唐帝国输得山穷水尽了,所以唐玄宗吓得除了跑路,什么事也不会干了。

在这种背景下,叛军攻克潼关后,不敢直驱长安,就变得不可思议了;在这种背景下,叛军占据长安后,不能北上追逐肃宗、南下进攻玄宗,也变得不可思议了。好像叛军有点战略头脑,就不会犯这种错误。

因为类似的原因,我们看这段历史,难免会认为,如果叛军有一点战略头脑,就能如何如之何了。

问题是,当我们给强大的西北军来个特写,自然就会知道,叛军当时的所作为所为,完全是因为他的实力不足。

关中是大唐帝国政治中心(帝国都城就在这里)、军事重心(帝国一共十大军区,有五个在这里);叛军真有心攻打这里。必须得集中军事主力进攻,在史思明坐镇河北、安禄山坐镇洛阳、田承嗣、武令珣被牵制在南阳一线,就让崔干佑率领一支孤军就深入关中,想一想也好像是作死的行为。因为双方的实力完全就不成正比。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就会到奇怪。既然叛军根本无力夺取长安城,为什么唐玄宗会选择弃守长安城呢?

我的答案很简单,因为唐玄宗的对手,从始到终就不是一个安禄山。如果他的对手只是一个安禄山,那唐玄宗从始到终的行为都称得脑残弱智。问题是,唐玄宗的敌人并不是只有一个安禄山。

是的,只要唐玄宗愿意固守长安城,叛军是没有机会攻克长安城的。问题是,局势为什么会发展到这一步?简单的去看,它就是唐玄宗脑残弱智弄出来的啊。

先是唐玄宗无原则的信任奸臣安禄山、杨国忠,致使天下大乱;后来唐玄宗无端杀死西北军大佬封常清、高仙芝,又逼哥舒翰出战,致使叛军兵临长安城下.。

在这种背景下,就算叛军无法攻克长安城,唐玄宗还能坐在皇帝的位置上吗?

就算大家一时不敢把矛头指向唐玄宗,肯定敢把矛头指向杨国忠吧;肯定会把矛头指向杨贵妃吧;再翻一翻账,直接指向高力士也是有可能的.。这样一玩,唐玄宗的政治生涯大约就算是玩完了!

从这层意义上,除非唐玄宗愿意接受这种事实,否则,他唯一的选择,就是毒蛇咬手,马上断腕逃生。

唐玄宗逃离长安城后,有翻盘的机会吗?从理论上是有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他刚刚逃到马嵬驿,该来的一切就都来了。

泪痕春雨漫评晚唐历史??从安史之乱说起》小说在线阅读_第7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泪痕春雨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泪痕春雨漫评晚唐历史??从安史之乱说起第7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