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背景下,哥舒翰自然不再说叛军势力太大了,相反也会说叛军不堪一击了。总而言之,兄弟们加把劲,咱们不要忙着吃早饭,等把叛军灭掉,再回来吃早饭![注6]
而叛军更通过一系列情报战,加重了哥舒翰的这种错误判断。
于是,哥舒翰4日出潼关,7日到达函谷关一线与叛军相遇。
经过一番简单的情报、信息战,哥舒翰终于认定叛军在函谷一线兵力非常有限,而且绝不是什么精锐。
从情理上,这种判断并不离谱。因为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战场上打得叛军一败再败,叛军老巢都有失守的危险。在这种背景下,叛军从函谷关一线抽调军队回援,并没有什么奇怪的。
因为类似错误的判断,潼关守军到达函谷关一线仅仅一天时间,就深入天险之地,大举追击叛军了。
等进入死亡坑谷后,突然发现叛军早已预设了埋伏圈,当时就惊得不知如何是好了。
其实到此时,也不意味着潼关守军会全军覆灭。因为哥舒翰不是傻子,绝不可能让全军都进入这种死亡坑谷的。
从这层意义上,如果哥舒翰第一时间内,就选择割肉逃走,从理论上应该可以让一半军队,完整的退回潼关。
问题是,这种肉,割得未免太大了。
关键是,如果叛军实力非常有限,哥舒翰就因为叛军虚张声势的进攻,就对陷入死地的十多万军队置之不理,他回去拿什么向中央政府交账呢?因为拉出头猪,最多也就是打出这种仗吧!
既然不愿意割肉逃走,那就继续对赌吧。
但是死亡坑谷内的政府军根本杀不出去,只能进行着近于徒劳的挣扎;死亡坑谷外的政府军又攻不进去。所有的努力,似乎只是在无谓的消耗着政府军的士气、体力。
等赌到山穷水尽之时,死亡坑谷内的政府军就开始遭受着屠杀一样的命运的;等他们的残余部众惊恐的逃窜出死亡坑谷时,坑谷外的政府军也会被这种气氛所感染,更会被他们冲击的难以保持阵形。
于是大规模的踩踏事件不断发生,前军在惊恐的向后溃逃,后军不赶紧跟掉头跑路,就会成为踩踏的牺牲品。面对此情此景,人们也许更容易理解什么叫兵败如山倒;而这种溃败开始后,自然只能等着叛军如同收割庄稼一样砍杀了。[注7]
政府军这种溃败有多惨烈,只要知道一件事就可以了。
潼关外围,政府军曾修建了挖了三道两丈宽、一丈深的壕沟。在叛军的追击下,政府军不断跌落入壕沟中,很快壕沟就填满了,后面的人踩着壕沟内的尸体继续向前跑路。[注8]
当然了,到了此时,如果潼关守军有信心守潼关,还是有机会守住的。因为首先有八千军队退回潼关,还有后续的士兵陆续归队。
问题是,士气已没有了;关键是,仗打成这样,哥舒翰等人会不会是封常清、高仙芝的结局呢?
于是,潼关守军终于选择了投降。
到此为止,潼关终于失守了。
[注1]:己丑,遇崔干佑之军于灵宝西原。干佑据险以待之, 南薄山,北阻河,隘道七十里。.干佑所出兵不过万人,什什伍伍,散如列星,或疏或密,或前或却,官军望而笑之。干佑严精兵,陈于其后。兵既交,贼偃旗如欲遁者,官军懈,不为备。须臾,伏兵发,贼乘高下木石,击杀士卒甚众。道隘,士卒如束,枪槊不得用。
[注2]:而帝入国忠之言,使使者趣战,项背相望也。
[注3]:翰窘不知所出。六月,引而东,恸哭出关,次灵宝西原,与干佑战。
[注4]:干佑为阵,十十五五,或却或进,而陌刀五千列阵后。王师视其阵无法,指观嗤笑,曰:“禽贼乃会食。”
及战,干佑旗少偃,如欲遁者,王师懈,不为备。.
[注5]:贼负薪塞路,顺风火其车,熛焱炽突,腾烟如夜,士不复相辨,自相斗杀,尸血狼籍,久乃悟。又弃甲奔山谷及陷河死者十一二。.始,斗门有三堑,广二丈,深一丈,士马奔钥相压迮,少选堑平,后至者践之以入。
[注6]:干佑为阵,十十五五,或却或进,而陌刀五千列阵后。王师视其阵无法,指观嗤笑,曰:“禽贼乃会食。”
及战,干佑旗少偃,如欲遁者,王师懈,不为备。.干佑伏兵于险,翰与田良丘浮舟中流以观军势,见干佑兵少,趣诸军使进。
[注7]:官军不能开目,妄自相杀,谓贼在烟中,聚弓弩而射之。日暮,矢尽,乃知无贼。干佑遣同罗精骑自南山过,出官军之后击之,官军首尾骇乱,不知所备,于是大败;或弃甲窜匿山谷,或相挤排入河溺死,嚣声振天地,贼乘胜蹙之。后军见前军败,皆自溃,河北军望之亦溃。
[注8]:关外先为三堑,皆广二丈,深丈,人马坠其中,须臾而满;余众践之以度,士卒得入关者纔八千余人。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十字路口的选择哥舒翰投降叛军
复凤翔万里2013:
从各位的探讨中,结论慢慢出来了,其实唐玄宗不昏,只是在下一盘权力平衡棋,不过玩咂了,安禄山有点冤,他其实是被杨国忠和其他军头逼反的,高仙芝和封常清是畏敌怕死,哥舒翰是有野心,在河北打仗的郭子仪和李光弼也在趁机发展个人势力有私心,唉,读书读成这样子,基本的大是大非都混乱了,还不如不读书。按各位的思维逻辑,历史人物都可以在重新解读,比如探讨一下汪精卫的心路历程?他是如何从革命者变成那种人?岳飞是否也是个野心家?
=
按你的观点,这段历史写成这样,它就完美了。
总而言之,唐玄宗老年痴呆了,于是各种昏招玩尽。一门心思残害忠良贤臣,蒙着头瞎指挥,于是把大唐帝国推到了灭亡的边缘。
再总而言之,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唐宪宗一个比一个脑残弱智,于是大唐帝国再也没有真正中兴。至于后来的大唐皇帝,更是脑残弱智,于是大唐帝国颓废的存在了一百多年,终于灭亡了。
因为,放着那么多忠良贤臣,他们始终象防贼一样的防着,就是信任重用宦官。
这样一解释,史料肯定非常充足,而且大是大非也有了。
你喜欢看这种历史,网上多的是。没有必要跑到这个帖子里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