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背景下,一个人所谓的史料高度丰富时,自然会发现,历史就没有什么戏剧性可言。总而言之,正义邪恶、贤愚好坏脸谱分明的故事,历史上好像就不存在。
因为有学习、研究近现代史的经验,所以我在学习古代史时,一旦看到历史当事人脑残弱智变态的行为时,我常常会思考一件事,如果他们也会留下历史资料,如果他们也有机会为自己辩解时,会怎么说呢?
就我学习、研究近现代史的经验,任何一个能影响时代的历史当事人,都是非常精明的。
他们的行为,你抛开具体的利害关系去看,尤其是看政敌所写的内容,通常都是脑残弱智、精神有问题的,但是你回到他的利害关系中,通常都是可以找到比较合理的解释。至于你看他们自己写的历史,通常都是高大上到了极点,让你看来看去,难免会忍不住心生敬佩之心。
因为类似的原因,我在分析一段历史时,通常都是先罗列出最基本的历史事实,然后设身处地的想象当事人的利害关系,并试图理解他们的行为动机、逻辑。
而且就我感觉,只有如此,我们在分析历史时,才能避免居高临下的、廉价的分析历史。否则,我们分析历史,分析来分析去,这个脑残、那个弱智;这个老年痴呆、那个脑子抽疯了。再总而言之,随便放个智商正常的人,表现正常,就不会犯类的错误。
就我理解,我们这样分析历史,分析来分析去,恐怕也就是满足心中廉价的优越感罢了。因为这样分析历史,看历史和看八卦故事有什么分别呢?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接着分析哥舒翰为什么会盲目乐观,以至于进入那种死地与叛军作战?
基于哥舒翰的角度,他最希望的事,自然是一直留在潼关不出战。因为处于这种背景下,潼关守军就可以作为最强大的战略部队,留在帝国都城附近,等郭子仪李光弼攻克叛军老巢,他们进可以收割溃逃的叛军;退可以左右强有力的左右帝国中央政府的事务。
而唐玄宗逼潼关守军出战,哥舒翰多少有点进退失据。
第一、这意味着他离帝国中央政府要越来越远了。以后干预中央政府的机会就比较少了。
第二、他离开了潼关天险,与叛军进入了危险的对恃之中,自然没有心思、精力天天想着干预中央政府的事务了。因为眼前的军事任务,就会耗尽他们全部的精力。
一切是显然的,叛军依靠函谷关天险,进可攻退可守;潼关守军必须得保持拉满弓的状态下,才有机会保证自身安全。在这种背景下,他们哪有心思还想着干预中央政府事务呢?甚至而言,他们想回撤,也会担心叛军趁机反击的。
在这种背景下,哥舒翰想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大约只有一个机会,那就是迅速击溃函谷关的的叛军,越快越好!
如果能迅速击溃函谷的叛军,哥舒翰依然可以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格局中。进一步,他可以大举向东收割已成崩盘之势的叛军;退可以继续以清君侧为借口干涉帝国中央政府的事务。
只要我们理解这种利害关系,自然就会理解,哥舒翰为什么哭着喊着拒绝出战;而出战后,却又会盲目轻敌深入险地了。
总的来说,叛军在潼关一线的军事力量,是处于绝对劣势的。对此,谁也不会否认,哥舒翰本人也不会否认,所以在特定的时候,他才敢执行绝对大胆的、冒险的战术。
当时叛军分为四大主力部队,分散在关东的广阔地区。
第一支主力,由史思明率领负责河北地区;
第二支主力由安禄山率领负责洛阳为中心的地区;
第三支主力由尹子厅率领负责汴梁为中心的地区;
第四支主力由崔干佑率领负责潼关一线。
单看这种最基本的史实,我们大约就会知道,潼关一线的叛军,只是叛军四大主力之一,而且绝不可能最强大的主力,因为安禄山、史思明都没有坐镇这个战场。就这种军事配置,就敢堵在潼关门口和政府军作战,那不是作死吗?
要知道,潼关守军就有20万,而且背后帝国西北大后方,随时会有大量的精锐军队过来增援。
在这种背景下,叛军如果真敢堵在潼关门口,突然面对政府军的大反攻,肯定当时就会全军覆灭的。
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叛军一直驻扎在距潼关200里外的函谷关一线。
在这种背景下,虽然说叛军一直无力进攻潼关,但是潼关守军也不敢轻易进攻函谷关一线的叛军。
在这种背景下,与其说是潼关守军顾忌叛军的强大,还不如说是没有信心攻克函谷关一线。
现在,唐玄宗一心要潼关守军出战。
哥舒翰难免会在上中下三策之中徘徊不已。
上策,自然是拒绝皇帝的命令。总而言之,现在出兵时机不成熟,我坚决不出战。这个兵书也有说教,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趁势继续制造舆论,总而言之,这是杨国忠的阴谋;为了帝国的根本利益,我们更得用兵谏的方式,让皇帝换了杨国忠。
这种选择,会让自己处于不利之中,因为说一千道一万,你这是想不出兵打仗啊。更主要的是,这样与皇帝直接摊牌,皇帝直接把调西北军和他玩命,叛军跟着打过来。这是标准打翻狗食盆谁也吃不成的玩法。
下策,就是驻扎在函谷一线。稳扎稳打。
这样对恃下去,风险系数虽然高于固守潼关,但也是非常有限的。至少很难发生突然全军覆灭的事。
而而且这样一折腾,叛军为了函谷关一线的安全,自然还会抽调早已捉襟见肘的军事力量来增援。因为函谷关一旦被政府军攻克,安禄山所占据的洛阳,就没有任何安全感可言了。这样一来,显然会加速叛乱军崩溃的时间表。
事实上,处于唐玄宗的角度,哥舒翰肯定会这样选择。
这样选择的结果,潼关守军的军事压力增大,从而没有心思精力干预中央政府事务了。
只要不知道后来的结果,相信谁也不会认为,这种选择会导致20万政府军四五天后就全军覆灭。从这层意义上,唐玄宗这绝不叫瞎指挥。
问题是,基于哥舒翰的角度,他显然不会轻易选择这种下策。
哥舒翰可以选择的中策,就是大举进攻叛军,一举击溃叛军,再夺回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主动权。
这种选择的结果,如果失败了,有可能就会败得一塌涂地;如果胜利了,就可以驻扎在陕郡,挟胜利之威,进能东出大举收割叛军,退可以可以趁势要求改组中央政府。
最后,哥舒翰选择了中策。而这种选择,让他有意无意的选择了最激进最冒险的方式与叛军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