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而言,只要不知道后来的历史,谁能猜出潼关守军会在四五天后就会全线瓦解,他一定是神仙,因为这太不可思议了。
哥舒翰坐拥二十万大军在潼关,一直不出战,这个从军事上可以解释,事实上,李光弼、郭子仪也支持哥舒翰这样做。
总而言之,哥舒翰一直以静制动,在潼关把叛军主力牵制在潼关、洛阳一线,李光弼郭子仪就可以从容的在河北战场不断收割叛军了。[注10]
但是郭子仪、李光弼支持这种战略,是不是证明,这是唯一正确的战略呢?显然不是的。
郭子仪、李光弼支持这种战略,那是因为这这种战略,最符合他们的利益。一切是显然的,这种打法,最后平叛的主要战功,肯定就是郭子仪、李光弼的。
因为哥舒翰只是起到了防守的作用,主攻一直是由郭李去进行的。这就好像,足球比赛中,射门的任务交给了郭子仪、李光弼,他们射门在望时,自然不希望别人抢走这个机会。
所以处于唐玄宗的角度上,郭子仪、李光弼认为这种战略正确,并不能证明什么。
哥舒翰支持这种战略,本来也可以解释为他年事已高,所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总而言之,平叛的主要战功,归郭子仪、李光弼,就归他们好了。我哥舒翰就是全心全意的执行好牵制任务。
关键是,随着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战场上打得越来越风生水起,安禄山的军事主力随时会从潼关、洛阳一线大举回撤的。到时,哥舒翰从后面大举收割他们,那是又心又省心,而且还有机会获取收复中原的战功。
因为从理论上,执行好相关战略,大唐中央政府已是胜利在望了,所以在过去的几个月时间里,唐玄宗并没有催哥舒翰出战的意思。
但是,我们必须得说但是。
哥舒翰在长安附近呆得久了,竟然天天想着强迫皇帝换宰相;甚至还用武力击杀皇帝派出的高级军政长官,更用武力擅自接管中央政府的直属军队。
到此为止,处于唐玄宗的角度上看,必须得逼哥舒翰出战了。因为这样一支政治性完全不可靠的军队坐镇在长安附近,他们突然掉转枪口,大唐帝国中国央政府当时有就受到灭顶之灾的可能。
一切是显然的,随着时间推移,安禄山的叛军也许可以剿灭,但是哥舒翰突然对中央政府发难,它比安禄山造反更可怕。
在皇帝逼哥舒翰出战时,也许谁也没有想到,这枝人数接近20万的军队,竟然会败得那样干净利索。
这支军队由四大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哥舒翰率领出战的军队,人数八万[注11];;一个支是高仙芝从陕州撤回的军队,人数五万[注12];另一支是封常清从洛阳撤回的军队,这支军队人数不详,我们只是知道开战前是六万[注13];另一支军队是杜乾运率领的军队,被哥舒翰强行接管了,人数一万[注14]。
从这层意义上,这支军队最少也在15万左右;往多了估计,就是20万左右。
叛军的人数有多少呢?显然远远少于这个数字。因为叛军的主力,被大量牵制在河北、河南各地,潼关附近的叛军,绝不是最大的主力;因为安禄山、史思明现在都没有进入这个战场!
在人数上,政府军占绝对优势。
质量上呢?政府军已预备役为主,所以质量上应该差一点。但是开战已六个月了,在这种高强度的战争状态,预备役的部队的整体素质,应该也接近正规军了,关键是,它里面有大量西军的野战部队作为骨干,所以它怎么说也是标准的正规军,而绝非乌合之众。
所谓预备役构成的部队,等于乌合之众的观点,其实并不能成立。
对此只要看一下当时中原南线的军队就可以知道了。最经典的就是张巡的军队,主要也是以预备役为主;鲁炅、来瑱等人的军队,也是以预备役为主啊。但是哪支军队曾面对叛军一触即溃呢?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20万潼关守军那样不堪一击呢?
说起潼关守军全军覆灭时,我们常常有一种错觉,那就是哥舒翰想依靠潼关天险防守,唐玄宗非要逼哥舒翰率军出战。于是乌合之众的潼关守军,走出潼关与叛军展开野战,遂被打得全军覆灭了。
类似的内容,不知道源自什么地方。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最基本的、最原始的史实,显然也不支持这种说法。
因为史书记载的非常清楚,当时的叛军,一直驻扎在函谷关附近(也就是高仙芝不久前弃守的陕郡一线),距潼关大约有200里的距离。[注115]
关键是,潼关守军与叛军后来决战的地方,就是在函谷关附近。[注16]
更主要的是,潼关守军之所以全军覆灭,主要是因为潼关守军轻敌冒进,深入函谷关险地,而且中了叛军的埋伏。在这种背景下,就是最精锐的部队,恐怕也难以避免被宰割的命运。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 潼关守军全军覆灭之谜
[注1]:上发泾原诸道兵救襄城。冬,十月,丙午,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将兵五千至京师。军士冒雨,寒甚,多携子弟而来,冀得厚赐遗其家,既至,一无所赐。丁未,发至水,诏京兆尹王翊犒师,惟粝食菜;众怒,蹴而覆之,因扬言曰:“吾辈将死于敌,而食且不饱,安能以微命拒白刃邪!闻琼林、大盈二库,金帛盈溢,不如相与取之。”乃擐甲张旗鼓噪,还趣京城。.至是,上召禁兵以御贼,竟无一人至者。贼已斩关而入,上乃与王贵妃、韦淑妃、太子、诸王、唐安公主自苑北门出,王贵妃以传国宝系衣中以从;后宫诸王、公主不及从者什七八。
[注2]:不旬日,怀光果夺两节度兵,建徽单骑遁而获免,惠元中路被执,害之。报至行在,人情大恐。翌日,移幸山南。
[注3]:且曰:“此去长安百八十里,智光夜眠不敢舒足,恐踏破长安城,至于挟天子令诸侯,惟周智光能之。”元仙股栗。
[注4]:上曰:"众人论杞奸邪,朕何不知?"勉曰:"卢杞奸邪,天下人皆知;唯陛下不知,此所以为奸邪也!"德宗默然良久。
[注5]:翌日延英,上谓臣曰:"朕欲授杞一小州刺史,可乎?"李勉对曰:"陛下授杞大郡亦可,其如兆庶失望何?"
[注6]:御史大夫魏方进曰:「汝曹何敢害宰相!」众又杀之。
[注7]:韦见素闻乱而出,为乱兵所檛,脑血流地。众曰:「勿伤韦相公。」救之,得免。.上以韦见素本附杨国忠,意薄之;
[注8]会有告崔干佑在陜,兵不满四千,皆羸若无备,上遣使趣哥舒翰进兵复陜﹑洛。
[注9]:翰奏曰:“贼既始为顺逆,禄山久习用兵,必不肯无备,是阴计也。且贼兵远来,利在速战。今王师自战其地,利在坚守,不利轻出;若轻出关,是入其算。乞更观事势。”杨国忠恐其谋己,屡奏使出兵。上久处太平,不练军事,既为国忠眩惑,中使相继督责。翰不得已,引师出关。
[注10]:时子仪、光弼遥计曰:“翰病且耄,贼素知之,诸军乌合不足战。今贼悉锐兵南破宛、洛,而以余众守幽州,吾直捣之,覆其巢窟,质叛族以招逆徒,禄山之首可致。若师出潼关,变生京师,天下怠矣。”
[注11]: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病废在家,上藉其威名,且素与禄山不协,召见。拜兵马副元帅,将兵八万以讨禄山。并仙芝旧卒,号二十万,军手潼关
[注12]:十二月,丙戌,高仙芝将飞骑、彍骑及新募兵、边兵在京师者合五万人,发长安。上遣宧者监门将军边令诚监其军,屯于陕。
[注13]:上悦。壬申,以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常清即日乘驿诣东京募兵,旬日,得六万人;乃断河阳桥,为守御之备。
[注14]:国忠大惧,乃奏:「潼关大军虽盛,而后无继,万一失利,京师可忧,请选监牧小儿三千于苑中训练。」上许之,使剑南军将李福德等领之。又募万人屯灞上,令所亲杜干运将之。
[注15]:禄山使其将崔干佑屯陕。临汝、弘农、济阴、濮阳、云中郡皆降于禄山。
会有告崔干佑在陜,兵不满四千,皆羸若无备,上遣使趣哥舒翰进兵复陜﹑洛。
[注16]:肃宗实录:「乙酉,翰与干佑会战。」旧传:「四日,次灵宝西原。 八日,与贼交战。」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