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大有行、怪盗基德OJ 、0富泽0 、勇敢的心还在吗、彼是方生之说也、枫叶之国ing、gdszslt、浮萍随浪网友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十四节哥舒翰含泪出征

我们上一节说到,哥舒翰率领20万政府军坐镇潼关一线,一直消极避战;这个可以解释为军事需要。但是在此过程中,却是天天想着通过兵谏的方式让唐玄宗换宰相,这就是军队要造反的节奏。

至于看到中央政府另设一支军队制约自己,潼关守军就直接就用武力兼并了它,这更是军队要造反的节奏啊!

因为永远是政府指挥枪,哪有枪指挥政府的事?

未经中央政府授权,就用武力兼并中央政府直属的军队,根本不用上纲上线,它也是造反啊。不要说皇权时代了,就是现代民权时代;一个军事统帅敢架着高大上的理由干这种事,他也妥妥的想造反啊!

在这种背景下,唐玄宗就下令让哥舒翰率潼关守军出战。

虽然在这种背景下,让潼关守军出战,多少有点吉凶难卜,但是到此为止,唐玄宗好像只能用这一招了。

因为让这种政治可靠性,已与叛军就差一线之隔的军队,驻扎在帝国都城附近,什么事也不干,就是天天想着如何改组帝国中央政府。稍加酝酿,突然玩出什么更离奇的事,那就是自然而然的。

唐德宗时代,关东地区发生叛乱,唐德宗调西北军区平叛,结果呢?西北军因为对政府的一些行为表示不满,当时就聚众叛乱了,这种危机,对大唐帝国那可是标准的心腹大患。

一切是显然的,关东地区出现叛乱,它想威胁帝国中央政府,那需要一个很长的空间、时间;但是长安城附近的叛乱,那分分钟钟都有可能威胁帝国中央政府的。

所以,突然听到负责平叛的西北军叛乱,唐德宗当时就率众逃离了长安城。逃离长安城后,被西北叛军困在一座孤城(奉天城)内四十多天,如果不是有高级将领率军及时救援,皇帝就命丧于此了。[注1]

没过多久,此前救援皇帝的高级将领,也因为对皇帝不满意,又以皇帝信任奸臣为理由开始对皇帝挥舞刀枪,于是皇帝吓得再次向南逃窜到汉中(当然了,也可以说是向南继续转进到汉中指挥作战)。[注2]

总的来说,西北军叛乱,对皇帝的威胁那是惊人的、也是迅速的。皇帝面对这种威胁,除了跑路好像没有别的选择。

哥舒翰的军队在潼关一线,不想着好好打仗,竟然提出给皇帝清君侧的口号,这还了得?

这种事,酝酿的久了,随时可能因为偶然原因失控制的。如果真的失控了,皇帝想逃,恐怕都没有机会了。

当哥舒翰用武力接管皇帝派出的军队后,更让皇帝的这种恐惧无限放大了。事实上,军队走出这一步,与叛军的界限,也就差着几毫米了。

虽然唐玄宗不可能知道后来的历史,但是在西北军蠢蠢欲动的背景下,他自然知道,这种情形如果长久存在,帝国都城随时会遭受灭顶之灾的。

后来,有一个西北军的大佬,虽然是标准的小军阀,却也是口放豪言,总而言之,我黑夜睡觉都不敢随便伸腿,因为我怕一不小心把长安城踢倒了。[注3]

事实上,这种就在帝国都城附近的军事力量,一旦发生叛乱,皇帝当时就有可能连北也找不到的。

德宗时代,负责平叛的军队(泾源军队),之所以对皇帝不满,主要原因竟然是因为他们出征时,皇帝的赏赐的东西太少;于是掉头扯出了高大上的理由,比如皇帝横征暴敛的理由,发动了叛乱。

救援皇帝的军队(朔方军队)对皇帝不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皇帝信任奸臣、重用宦官、对朔方军的待遇太差,于是发动了叛乱。

而安史之乱时,潼关守军对中央政府的不满,能有多大差别呢?

德宗时代,西北军发动兵变时,主要理由就是皇帝信任大奸臣卢杞。

安史之乱时,西北军虽然没有正式发动兵变,但是早已把皇帝重用奸臣杨国忠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了。

德宗时代,奸臣卢杞弄得西北兵接连兵变,更弄得皇帝在长安城无法立足,而且随后九死一生,差点死于非命;但是皇帝依然发自心底的信任重用卢杞。[注4]

最后,各大军区一副不杀卢杞,就继续闹事的样子。皇帝依然顶着扑天盖地的压力没有杀卢杞。[注5]

从唐德宗与卢杞的关系,我们大约可以窥见唐玄宗与杨国忠的关系。

当然了,我们可以说,唐德宗与唐玄宗一样,都是脑袋让驴踢过的人,所以才会如此冥顽不灵的信任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大奸臣。

问题是就我感觉,如果我们看历史时,总用这种理由解释历史当事人的行为,那看历史,还不如看童话故事。因为用这种理解解释历史,那翻开晚唐历史,除了能看到一个个脑袋被驴踢过的皇帝信任奸臣,还能看到什么呢?

当然了,杨国忠没有后来的卢杞那样幸运,因为在皇帝逃离长安城后不久,就让忧国忧民的军人把头砍了下来。

有一个高级官员高呼,你们怎么可以这样对待宰相?也马上被忧国忧民的军人砍翻了。[注6]

有一个高级官员,平常和杨国忠走得很近,所以大家把他打得头破血流,甚至也有杀他的意思,只是他比较实相,没敢替杨国忠喊冤,而且大家也认为不必做的这样绝,所以捡了一条命。[注7]

在这种背景下,大家希望皇帝追认他们的行为合法,皇帝自然只能追认这一切合法;大家又希望皇帝把杨贵妃一块杀了,皇帝自然也只能把杨贵妃杀了。

到了此时此刻,皇帝一个处理不当,突然被忧国忧民的军人砍翻,也没有什么奇怪的。

因为唐玄宗很快就退位了,所以相关历史,自然永远没有翻案的可能性。因为类似的行动,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唐肃宗,如果这件事翻了案,唐肃宗上位的合法性难免要打折扣的。

潼关一线,现在到底有多少叛军?实在难说的很。从情理上分析,叛军的大后方,已让政府军快打成了筛子,它应该会抽调潼关一线的军队回援;问题是,兵无常势,谁敢肯定叛军一定会这样做呢?

虽然有情报说,现在潼关一线的叛军,因为大举回援后方,所以只剩下了4千人,但它会不会是叛军玩的情报战呢?

说到潼关守军大败时,我们常常有一种错觉,那就是潼关守军是在野战中发生了大溃败。其实呢,当时的叛军一直驻扎在函谷关一线(也就是封常清、高仙芝不久前弃守的陕郡地区),政府军想攻打叛军,需要越过一段近百里的死亡坑谷。

基于战略上的考虑,既然大唐帝国已胜券在握了,自然不值得冒险越过一条近百里的死坑谷与叛军开战。因为这样再相持一段时间,只要郭子仪、李光弼捣毁了叛军的老巢,潼关一线的叛军就会不自溃的。

问题是,潼关守军的政治可靠性越来越值得怀疑,所以唐玄宗只能不断催潼关守军出战了。

因为相关历史是以唐肃宗的角度所写,所以唐玄宗此时的表现,就是一个老年痴呆患者的表现。

总而言之,大奸臣杨国祸国殃民,爱国将领哥舒翰一心用武力收拾他;再总而言之,大奸臣杨国忠害怕哥舒翰收拾自己,就逼爱国将领哥舒翰出战。

而唐玄宗呢,就像一个老年痴呆的患者,始终被杨国忠牵着鼻子走,于是他不断派使者催哥舒翰出战,哥舒翰明知道出战凶多吉少,却只能含泪出战了。[注9]

其实呢,这从头到尾就是唐玄宗的意思。

事实上,谁处于唐玄宗的角度,也会这样做的。

因为,潼关守军都已用武力接管中央政府的直属军队了,这样发展下去,突然用武力胁迫唐玄宗改组中央政府,那就是自然而然的。而中央政府一旦被他们用武力改组,大唐中央政府其实就等于被军管了。

我无意说,唐玄宗这种选择非常正确。我只是说,处于类似的利害关系下,不像唐玄宗一样出牌的人,多少就是圣人了。

第一、处于权力顶峰上,没有人会轻易选择提前退休的。

第二、从当时的情形去看,潼关守军出战,就会全军覆灭吗?实在未必!

泪痕春雨漫评晚唐历史??从安史之乱说起》小说在线阅读_第6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泪痕春雨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泪痕春雨漫评晚唐历史??从安史之乱说起第6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