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们知道这种事实,大约可以知道,为什么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在全国人民心中臭得如同大粪,而东北军依然愿意让他坐在东北军的头把交椅上。
更主要的是,张学良真下令这样玩的时候,东北军会怎么看他呢?从大道理上讲,东北军自然会更加爱戴张学良,而实际上呢,这个难说的很!
因为身为东北军老大,为了自己面子,就不惜牺牲大批无辜兄弟,你是什么东西啊?只要东北军这样想,张学良当时就狗屁都不是了。在那个年代,不要说少帅了,就是大帅突然失去手下小弟的支持,当时也会翻船的。对此,只要看袁大头在众叛亲离中死去;冯老大让小弟弄得连北也找不到,蒋中正接连下野,就可以知道了。
同样的事,处于不同的角度看,得出的结论常常是惊人的不同。
如果完全基于军人集团的视角去看,后来的藩镇割据,也是很合理的。
最简单而言,太监到军区惹得天怒人怨时,有人振臂一呼,把这个太监灭掉;基于三军将士的角度,这种行为有毛病吗?肯定没毛病。
再简单而言,文职官员到军区惹得天怒人怨,有人振臂一呼,就把这个文职官员干掉;并希望皇帝任命他们喜欢的将领主管军区;基于三军将士的角度,这种行为有毛病吗?肯定没有毛病。
类似的事件发生后,中央政府肯定是异常震惊。问题是,下面的军人通常总是一片欢呼;不是这个军区的将士会为此欢呼,其它军区的将士,也会情不自禁想为此欢呼。
问题是,军区演变到了这种无法无无天的境界,那就是标准的军阀化了。
事实上,藩镇之乱后来无法平息,主要原因就在这里。
简单的看,藩镇割据是一撮坏人弄出来的,其实呢,扯虎皮拉大旗的说,它是代表了三军将士的根本利益。
因为处于军人集团的角度,他们折腾来折腾去,无非就是不希望皇帝、太监、文职官员处处制约、欺负军人集团啊!
所以,一心追求这种目标的军区,并不只限于河朔等少数地区;事实上,所有的军区都想实现这个目标。仅仅是因为各种原因,大部分军区敢追求这种目标,都会受到中央政府无情的打击。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历史进入唐玄宗时代,在上层建筑上,开始出现个明显的巨变。
在此前,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主角,通常都是诸王、外戚、豪门;而从现在开始,历史舞台上的主角,开始都是军人了。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巨变?前面对此已有过分析,这里就不多说了。
在这里,我们只要知道,安禄山敢造反;封常清、高仙芝敢擅自转进;哥舒翰敢用武力兼并中央政府直属的军队;它绝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它是军人势力崛起的必然结果。
唐玄宗时代,只是军人势力真正崛起的开始。
所以不只是唐玄宗低估了这种力量;后来的大唐皇帝都也低估了这种力量。
唐肃宗试图让宫廷力量控制将帅,结果将领一齐在前线拉稀,当时就让史思明抓住了大奖。于是眼看就要结束的安史之乱,一时变得遥遥无期了。
唐代宗试图控制军人,军人在关键时候一齐掉链子,唐代宗只能从长安跑路了。幸好郭子仪在当时没有掉链子,如果郭子仪在当时也掉了链子,唐代宗恐怕就提前退休了。
唐德宗试图控制军人,军人在关键时候突然在长安城作乱,唐德宗也只能从长安跑路了,关键是,如果不是他命大,当时交了粮本都是有可能的。
唐宪宗为了控制军人集团,一时变本加利的倒得逆施,最后在饮鸩止渴中交了粮本。是的,不加节制的扩大宦官集团,就是有可能控制军人集团,问题是,宦官集团太过强了,皇帝通常也会身不由己的!
唐宪宗之后,大唐皇帝终于发现,处心积虑的压制军人集团,不过是扳倒葫芦起了瓢。就如在唐玄宗时代之前,普遍皇帝会发现,重用诸王、外戚虽然弊端重重,但是拒绝重用亲王、外戚弊端更多一样。于是,他们只能无奈接受这种可悲的事实。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书归正传。
总的来说,军人集团力量崛起了,皇帝杀掉高仙芝、封常清后,并不意味着他对潼关守军控制力加强了。
相反在这件事之后,经过各种舆论上的运作,这渐渐成为唐玄宗老年痴呆的另一个证据。而且更会推动了军队追求独立性。
因为唐玄宗在杀封常清、高仙芝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起了推动作用。他就是大太监边令诚。
封常清、高仙芝擅自弃守陕郡,皇帝肯定要调查一下具体情况。而皇帝从监军边令诚那里得到的信息,就是封常清、高仙芝不愿意尽忠职守,而且其间有贪污腐败行为,所以导致帝国丧失500里的战线。
于是,皇帝就派边令诚把封常清、高仙芝杀了。[注2]
这样一来,你说唐玄宗杀封常清、高仙芝算什么性质的事?
封常清、高仙芝这种资深的西军统帅级人物,手握重兵,却毫无反抗的被唐玄宗杀了。这似乎可以证明,他们两个人都是忠于大唐帝国的,否则,他们怎么会乖乖接受死亡的命运呢?
唐玄宗听信太监的谗言,就把两个资深的、忠于大唐的统帅级人物杀了,这叫什么事呢?
其实呢,类似的舆论,都是只说对封常清、高仙芝有利的内容。
封常清、高仙芝乖乖接受死亡。原因非常简单,这就好像进了股市,你可以选择割肉逃走,也可以选择继续追加。
是的,封常清、高仙芝面对皇帝赐死时,可以做最后的挣扎。但是挣扎的结果是什么?没有人知道。
乐观的估计,这样做有可能当时把皇帝折腾的翻船了,这样一来,他们有可能逃离死亡了;就算不能逃离死亡,临死前也可以把皇帝拉下水。但是?会不会让自己损失的更惨重呢?谁也不知道。
现在,他们交出自己的脑袋就可以了,如果和皇帝对赌下去,估计交出全家人的脑袋都不够数了,因为到时肯定满地滚的都是人头。
皇帝在杀某个人时,动则赐他一死,这可不是皇帝和他玩幽默,实际上,这就是莫大的恩惠,因为你不服,就继续和皇帝玩,看看皇帝还能有什么更可怕的手段对付你。是的、千古艰难唯一死,但是许多事,比死亡本身更可怕!在这种背景下,就算你敢和皇帝玩命,你手下的小弟,会陪你玩吗?
至于说听信太监谗言如何如之何,如果这种理由真的完全占理、可信。后来的藩镇割据,都可以称得上理直气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