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类似的原因,封常清、高仙芝面对皇帝赐死自己的诏令,除了哭天抢地的说自己冤枉之外,无法做出任何反抗。
从某种意义上,唐玄宗看到封常清、高仙芝败逃回来时,内心也是非常矛盾的。
一切是显然的,在这种时候不论怎么处理封常清、高仙芝,也是弊端重重的。
当时唐玄的上中下三策,大约是这样排列的。
上策就是杀掉他们。
因为他们犯有如此严重的失职罪行,关键是,还有意无意漠视唐玄宗的命令。如果不杀他们,以后西北军的将领,更会无法无天的。杀了他们,可以让后来的将领知道,不要看大唐帝国现在危机重重,但是谁敢不听皇帝号令,皇帝依然可以轻而易举杀了他。
而这种选择的弊端,就是封常清、高仙芝的这种行为,能得到普遍将士的认可。至少跟他退回潼关的将士,都是如此的。因为这等于高仙芝、封常清冒着皇帝震怒的风险,把他们从死地带了回来。
尤其是在舆论普遍认为唐玄宗老年痴呆的背景下,唐玄宗敢杀他们,只会让人们更认为唐玄宗老年痴呆了;至少大家会通过漂白封常清、高仙芝的方式,证明唐玄宗老年痴呆越来越严重了。
中策,就是让他们戴罪立功。
开始,唐玄宗大约就是计划这样做的。总而言之,对高仙芝、封常清表现的异常震怒,但是并未露出杀机。总而言之,你们接下来好好给我表现,如果不好好表现,二罪归一。
这种选择的好处,在于可以更容易激发封常清、高仙芝的积极性。
而它的弊端就是,有可能会让西北军更无法无天。因为这似乎证明,他们怎么折腾,皇帝也不敢把他们怎么样。
下策呢?就是公开追认封常清、高仙芝行为的合法性。总而言之,你们做的对。并且寻找机会发布罪己诏,然后选择退位。
这种选择的好处,就是帝国最高层的暗战,可能会因此消失于无形了。但是它的弊端就是,唐玄宗就会出局了,而唐玄宗的亲信都会受到清洗,因为从前的历史错误,总得有人背锅吧!
哪种选择好呢?这个很难说。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唐玄宗选择了上策。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封常清之死(下)
[注1]:癸巳,禄山陷荥阳.禄山声势益张,屯武牢以拒贼;贼以铁骑蹂之。官军大败。常清收余众,战于葵园,又败;战上东门内,又败。丁酉,禄山陷东京,贼鼓噪自四门入,纵兵杀掠。
[注2]:仙芝领大军初至陕、方欲进师,会常清军败至,欲广其贼势以雪己罪,劝仙芝班师。 仙芝素信常清言,即日夜走保潼关;朝野大骇。
[注3]:遂移牒留守韦陟使帅东京官属西入关,牒河南尹李若幽使帅吏民出城避贼,空其城。.庚寅,思明入洛阳,城空,无所得,畏光弼掎其后,不敢入宫,退屯白马寺南,筑月城于河阳南以拒光弼。
[注4]:贼移书平原,令太守颜真卿以兵七千防河。真卿驰使司兵参军事李平入奏。常清取平表发视,即倚帐作书遗真卿,劝坚守,且传购禄山檄数十函与之,真卿得,以分晓诸郡。
[注5]:初,常清既败,三遣使奉表陈贼形势。上皆不之见。
待续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大有行、经略辽东 、彼是方生之说也、枫叶之国ing 、男人不能穷1网友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十一节封常清之死(下)
当我说,高仙芝、封常清死的并不冤枉时,肯定有许多人会说。既然他们死的不冤枉,他们手下的将士,为什么都替他们哭天抢地的喊冤呢?[注1]
这个太简单了,因为高仙芝、封常清之所以犯下死罪,就是因为他们让自己的军队远离了当炮灰的命运。
换而言之,高仙芝、封常清的选择,基于皇帝的角度,也许是失职、甚至是犯罪。但是基于他们军队的角度,显然是另一回事。
皇帝把一支军队置于了必死的位置后,前敌统帅擅自作主,让这支军队远离了必死的位置。这支军队的将士,会怎么看自己的统帅?会认为他该死吗?肯定不会,相反还会认为他就是大英雄。总而言之,为了全军将士的利益,他不惜违抗昏君的命令,更不惜牺牲自己。
问题是,基于皇帝的角度,肯定会认为他该死。因为下面的将领都这样玩,皇帝还玩个屁啊?
战争开始后,注定会有不计其数的人,是要当炮灰的。如果让谁当炮灰,谁也会找理由拒绝,而且还能成功拒绝,那坐在总指挥部的人再会打仗,肯定也会叫苦不迭的。
后来老蒋坐在总指挥部大骂娘希皮,主要原因就在这里。
基于老蒋的角度,只要能取得战争的胜利,谁当炮灰不是个当炮灰。
问题是,处于下面统帅的角度,谁当炮灰,也不能让他当炮灰啊!所以,大家一听老蒋想让自己当炮灰,当时就能找出一百个理由去拒绝,而且理由都高大上到了极点。
总而言之,老蒋,你军人的不是,战术的不懂,你就坐在那瞎指挥吧。
再总而言之,我们应该这样玩、我们应该那样玩。说来说去,其实都是想让自己远离当炮灰的位置。
问题是,你不当炮灰,我不当炮灰,他也不想当炮灰,看来大家是想打一场零伤亡的战争啊!
从理论上,兵家最高境界就是追求零伤亡的战争。问题是,在实际操作中,只要双方的军事实力,没有天差地别的距离,想追求这种目标的军队,通常都会死的很难看!因为这种军队,肯定枪声一响,就会想着如何逃命,等待他们的,通常就是大屠杀一样的结局。
皇帝杀封常清、高仙芝时,他们手下的将士,都为他们喊冤,这奇怪吗?一点也不奇怪。
许多年以后,张学良一枪不放的退出东北,依然还是东北军爱戴的张少帅。东北军为什么在此时此刻,依然让张学良坐在东北军头把交椅上呢?
简单的看,这是因为东北军吃了张家的三尸神丹,或是都脑袋让驴踢了。所以才会在九一八事变后,依然把一个狗屁不是纨绔子弟当大哥看。
问题是,东北军都知道,张学良不抵抗,并不是简单的为了自己的利益。
一切是显然的,如果张学良一心驱赶东北军当炮灰,而且东北军真愿意听他这种命令,死上十万东北军将士,甚至死上二十万东北军将士,能轮得着张学良死吗?肯定是不能的!
事实上,当时就有人劝张学良。
你牺牲上三五万东北军,挽救一下自己的名誉吧!
张学良说了,你是不是以为这是下棋呀?牺牲三五万追随我的好兄弟,就为了让大家高看我一眼,这种事,我张某人可真做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