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310】上帝之城(中)

世界的本原,是一元还是二元的?

希望你还没有被这句抽象之极的话吓走。随着人类文明的向前行进,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开始讨论越来越多的抽象问题。不过正如我开篇所说,我会以尽量通俗的方式去描述它们。相信你会发现,所谓的哲学,其实是非常有趣味的。更何况,它们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呢。

回到我们刚才的问题。这个问题通俗一点,约略可以说成是:世界,是由一个东西,还是两个东西产生的?

这个问题重要么?很重要。至少,几乎每一个善于思考的民族,都研究过这个问题。

中国哲学的源头《易经》,透露出的是浓重的二元论的思想,讲究的是“一阴一阳之谓道”。所有的卦象,皆由阴爻和阳爻推演出来,暗示着世间的一切,皆由阴阳二元产生。

在古代中国,几乎无人质疑过《易经》,各家哲学,也都与《易经》思想一脉相承。可是,发展着发展着,有人悄悄做了修改与补充。

“天下万物皆生于有,有生于无。”这还是二元论么?分明有了一元论的色彩。

再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干脆说二元是从一元中生出来的。

相传是孔子所作的《系辞》,也对《易经》做了相似的阐述,便是那句著名的“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也是在把二元往一元上靠。儒家思想当中,也越来越强化“天”的概念,将原先与之相对应的“地”渐渐淡化,逐渐形成了一种对“天”的信仰。

可是,单看《易经》,我们能找到这个所谓的“太极”么?找不到。通篇的卦象,都只有阴阳,太极在哪里?我们很难把阴阳分明的《易经》跟一元论联系起来。

那么为什么,像儒家、道家这种主流哲学,都在悄悄完成由二元向一元的转化呢?

原因很简单:二元论不够漂亮。自然界最初就有俩东西,似乎总和人们想象中宇宙起源的图景不大相符。

《礼记》中有句著名的话,叫做“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在思想领域也是一样。从人的情感方面来说,也难以同时对两样东西产生足够的敬畏。这也是为什么,信仰要么是一神,要么是无神,极少有其他的选择的。

总之,《易经》之后的中国哲学,明显地一元化了。

但是,在谈论“一生二”,“太极生两仪”的时候,很少有人去仔细深究,这个一元,究竟是怎样把二元生出来的。

事实上,4世纪末的奥古斯丁,正在为这个问题苦恼着。

我们说过,奥古斯丁本来是信摩尼教的。摩尼教与拜火教一脉相承,其教义是典型二元论。按摩尼教的说法,世界本来就有两个本原,一个是光明和善的本原,另一个是黑暗和恶的本原,两个本原皆为永恒,且相互之间永远冲突,在冲突中形成了这个世界。

奥古斯丁早年很喜欢这个思想。他早年的生活放荡不羁,他也很狡猾地宣称,这是受了外在黑暗力量的驱使,从而才产生了过多的欲望。

对于奥古斯丁的作法和理念,他的基督徒母亲十分不满,一再地试图用基督教的思想改变他。可奥古斯丁不予理会,并且对基督教给予了他的反驳:既然上帝是完满的,至善的,为什么他创造的世界却充满了恶呢?

奥古斯丁继续着他那散乱的生活,直到他来到米兰。在母亲的唠叨之下,他去听了安布罗修的布道,一下子就被深深地震撼,陷入了沉重的思索之中。

(待续)

也正是在米兰,一个崭新的思想严重冲击了奥古斯丁的思维体系,让他开始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某种程度上说,这也可以算是一个二元论。但这是一个与《易经》、摩尼教全然不同的二元论,它来源于八百年前的那位大哲学家——柏拉图。

柏拉图身后,他的理念论经过柏拉图学园的发展和宣扬,形成了颇有影响的柏拉图主义。后来,经过3世纪亚历山大城哲学家普罗提诺的修改,出现了在哲学界名噪一时的新柏拉图主义。正是这个新柏拉图主义的学说,于此时飘进了奥古斯丁的思想里。

因为奥古斯丁的缘故,新柏拉图主义在日后的基督教哲学中举足轻重,后世干脆将它称之为“教父哲学”。

在柏拉图那里,世界不是有两个本原的问题,而是根本就共存着两个世界:真实世界与理念世界(参见105、106节)。

理念世界里,有纯真、至善、绝美,但我们真实世界中的人们,仿佛身处洞穴之中,永远也无法真正触及得到。好比几何世界中的点、线、圆,任我们将仪器做得何等精密,也无力将它们在纸上真正重现。

但是,我们可以像学习几何一样,无限地接近理念世界的真善美。我们的灵魂,本就属于那光明的理念世界,虽然它装在了肉体的牢笼里,但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解放它、放飞它。那,才是真正的自由。

这样的思想,犹如一道阳光,照进了奥古斯丁的精神世界。他望向上帝的那片阴霾,被彻底驱散。对他的疑问,他自己给出了解答。

真实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它与完美的理念世界本就不同。真实世界中的恶,只是因为那阳光还没能全部照进这黑暗的洞穴。世界并没有恶的本原,恶的存在,仅仅是因为善的缺乏。

就这样,善恶二元消失了,只剩下那个终极的善,在照耀着整个世界。人们所能做的和应该做的,便是找到上帝投下的那道金光,向它奔去。

天上的柏拉图,和地上的安布罗修一起,驱使奥古斯丁走出摩尼教,毅然地投向了上帝的怀抱。

柏拉图式的希腊哲学融入基督教,它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在此之前和在此之后,西方世界有过一场长期的争论,中心问题就是:宗教信念,究竟应该建立在信仰还是理性之上?

早期的基督教神学家,曾有过一种危险的论调,那就是不顾理性,只认信仰。3世纪初一位叫德尔图良的著名神学家曾留下过一句名言:“正因为它荒谬,我才相信。”

可奥古斯丁却向世人宣告:信仰和理性,神学和哲学,无法分割,紧密相连。没有理性的信仰,不能称其为信仰。

对于这样的宣言,我不由得要拍手称赞。

不管怎样的信仰,丧失了理性都是可怕的。因为这样的信徒,只剩下狂热。没有理性的狂热,与偏执无异。而狂热偏执的人,最容易被蛊惑、被煽动。被蛊惑煽动的人,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不管哪个被公认正确的宗教经典,它都毕竟是用文字写成的,是由人来阐述和解释的。不同的人,对同样的经典,显然有着不同的理解。否则还要传教干嘛,还要布道干嘛,大家自己看书就全明白了不是?

既然有人的加入,那再纯洁、再神圣的宗教活动都可能变味。只有依靠理性,信徒才可以明辨是非,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尽管,信仰和理性的争论仍在继续,尽管,狂热偏执的信徒仍会为人类的历史写下无数悲剧,但奥古斯丁为宗教加入的理性砝码,至关重要。至少,它为普通信徒们提供了另一种看待宗教的方式,为基督教会平添了几分冷静和智慧。

找到了上帝的奥古斯丁,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过往的荒唐岁月,令他感到不堪回首。靠放纵欲望,能够得到内心的宁静么?永远不能。

眼看着自己犯下的种种错误,奥古斯丁以最大的勇气,写下了那部传世的《忏悔录》。请看下集——上帝之城(下)。

纵论中西全史——人类的『史记』,当代的『通鉴』》小说在线阅读_第28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史书一册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论中西全史——人类的『史记』,当代的『通鉴』第287章

书籍
上一章
287/287
下一章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