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306】 魏晋风度(中)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两晋时代,道家盛行。然而,能滔滔畅谈者众,能身体力行者稀。即便贤如嵇阮,其文亦多激愤忧苦之调。五柳先生一句无名无字之论,一下字就为我们展开出了一个不一样的境界来。

人生之一大苦因,就在于太把自己当回事。出人头地之压力,名垂青史之欲望,怀才不遇之苦恼,成为多少人一生的枷锁。所谓名字,不过是父母心念转处偶得之字而已,如果我们放下对那两三个字的特殊感情,生命是否会变得简单纯粹些呢?我们多少人,一生活在别人的眼光里。什么“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哪至于拿来说事儿呢?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我们与房外那五棵柳树,本就无甚分别。自己快乐地在阳光和风雨中成长,足矣。

想要快乐的成长,那人生中可有乐事?有啊!

书为一乐。一句“好读书,不求甚解”,千古之下为多少人引为知音。书是什么?书是文字。文字是什么?交流工具而已。所以,读书即读人,即交友。与友相交,是为交心,若一双眼睛只盯住别人的言行细节,岂不无聊。在那个讲求考据的经学仍然盛行的时代,这轻轻的一句”不求甚解“,有如火热盛夏中下起一场细雨,怎一个爽字了得!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才是读书的境界。交朋友,获取智慧,本是人生最大的乐趣。如果有一天,当文字僵化成思想的牢笼,当学习退化成谋生的工具,当知识堕落成炫耀的资本,当学问沦为人们互相嘲笑、攻讦、谩骂的理由时,那将是人类的悲哀。

酒亦为一乐。鲁迅有篇著名的演讲,叫做《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说的便是魏晋时代,服药与饮酒之风的昌盛。当实在无法面对令人绝望的现实的时候,每个人都有权利让自己暂时麻丨醉丨。关键的是,醒来的你如何面对惨淡的人生。

人生不总是欢乐的。现实生活的压力,加在每个人的头上。五柳先生不蔽风日的陋室、空瓢穿结的衣食固是清苦之极,然而我们许多人在从如此清苦中逃离的途中,不小心又堕入其他的苦海。苦尽苦来,那一点欢乐,也就淹没了。

我们靠什么,去对抗痛苦?老庄早已言过,靠一个忘字。五柳先生旧话重提,忘怀得失是也。

忘却了名字,忘记了得失,任那清爽的灵性飘荡于天地之间,这就是陶渊明的境界,这就是田园诗的真谛。

写下《五柳先生传》这一年,陶渊明二十七岁。尚未踏上仕途,年纪尚轻,几无阅历。其后三十余年,他几经宦海,可对早年那份最纯粹的理想,从未敢轻言背叛。

陶渊明曾祖陶侃,为西晋东晋两朝名将,东晋时曾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其外祖父孟嘉也是当代名士,做过桓温的参军。有着这样的背景,在那样的年代,陶渊明与仕途自然也就有了不解之缘。

他一生五次为官,可不但官越做越小,而且没有一次能做得长久。官场气氛,与他的精神世界太不相合。最后一次,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彭泽县令任上只呆了八十一天,便留下那句震动千古的“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挂冠辞官,扬长而去。

仅从这句话即可看出,陶渊明的性格,并不是单一的恬淡冲和。与那个时代的众多狂士一样,他也倔强、刚烈。只不过,他是一个看破的人。

他不会像嵇康那样愤怒地呐喊,他不会像阮籍那样委曲地妥协,他更不会像许多名士那般,用种种离经叛道的夸张行为,迫不及待地向全世界宣布:我很痛苦!

他选择了隐。

在那个时代,他的名气是不大的。他那些滤去了所有苦闷狂烈之气的田园诗,怎样都不会合了当时那些愤青们的胃口。

但是,一旦这些文字被保留下来,在后世,就注定会有无数心灵,被不由自主地吸引到那清雅脱俗的世界中去。

因为,这些看似平淡的文字中间,蕴藏着一种奇异的力量。它足以对抗纷扰的尘世,它足以荡涤纷乱的内心。

那首《饮酒》,便是此中极致。

(待续)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仅此一诗,田园风格便足以开宗立派。个中真意,知者知之,不知者不知之,无需辨,也无法辨。

任你何等口才,也不可能用清谈拯救人类的心灵。一篇理玄词妙的文字,未必及得上那东篱菊花、南山飞鸟,能够给人以直达心底的清凉。

《桃花源记》自不必说,无人不知。而细读之下,我们会发现,整篇文章,真正描绘景色的语句寥寥无几。可它却偏偏能够成为数千年来最为经典的意象,长久不灭地留存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这就是意境的力量。它的美,在意,而不在景。

如前文所述,据民国大学者陈寅恪考证,《桃花源记》应是对两晋时代坞堡生活的描述。可在那样一个离乱的时代,坞堡生活岂会有他说的那般美好?

它终究是一个幻象。可虚幻的事物却并非没有意义。当梦想照进现实,它便与现实同在。人的心中生出了美好,现实的黑暗就无法将其抹去。

即便世间黑暗,我们也要找寻剩下的美好。即便世间真的一点美好都不剩下,我们也要在心中把美好幻化出来。

这是桃花源的真正意义。

如那《饮酒》诗中,“问君何能尔?”人最大的能耐,是心的能耐。

心烦,则烦。心安,则安。心远,则远。心若是强大,则生死成败,安危荣辱,视若等闲。

正因为此,芸芸众生口中那些所谓的无法抗拒的羁绊,是困不住智者的。

当陶渊明看到,从司马氏到桓玄,从桓玄到刘裕,不过是权力轮换,朝局黑暗依旧,非做小人则政事不可为的时候,他归去了。

一首潇洒的《归去来兮辞》,归去的不只是人,还有心。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何为惆怅?惆怅便是心被身体锁住的悲剧。解放它,需要勇气。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所谓的事已至此,从来都是人们迷途的最佳借口。对沉没成本的珍惜与不舍,时常是人们背负的最沉重障碍。想要让一生不完全沉没,就需要有“觉今是而昨非”的那一天。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一旦有一天,枷锁卸下,每个人都会体味到那舟遥轻飏、风飘吹衣的感觉。只恨明天来得太慢。

……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算了吧!寄身于天地之间,究竟能有多少时光,有何理由不去听从自己的心呢?压抑着妥协着彷徨着向前冲,究竟又想冲到哪里去呢?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富贵,无甚意义;仙境,遥不可及。在这个并不美好的人世之间,我们所能做的,无非是找出天地间尚存的美好的东西,珍惜它,播撒它,如此而已。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无论人生是喜是悲,它值得我们歌唱。我们因天地造化而生,我们应天地造化而灭。生不由己,死不由己。我们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般强大。我们比那五棵柳树多出来的,仅仅是心灵而已。

用它享受,抑或用它痛苦?

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欧阳修

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去做陶渊明,世事总要有人来做。然而,世间得一小吏易,得一陶渊明何其难也。

老庄开辟的境界,到这里才终于得到真正的传承。

破碎的国家,破碎的心灵。陶渊明笔尖一指,为人们指向了一方归处。

魏晋文学,到陶渊明时,真正到达了顶峰。但魏晋时代灿烂的艺术成就,还远不止于此。请看下集——魏晋风度(下)。

纵论中西全史——人类的『史记』,当代的『通鉴』》小说在线阅读_第28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史书一册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论中西全史——人类的『史记』,当代的『通鉴』第28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