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304】 刘裕北伐

话说东晋王朝自谢安、谢玄死后,彻底陷入了皇室与诸门第的纷争之中,朝政愈发不堪。

398年,王恭、桓玄、殷仲堪三大豪门领袖联手起兵,攻打权臣司马道子,政治斗争升级为沙场对决。结果司马道子以重金贿赂王恭手下大将刘牢之(就是指挥洛涧之战的刘牢之),刘牢之临阵反戈,诛杀王恭,战争以闹剧收场。

399年,五斗米道道士孙恩从海岛起兵,杀入内陆,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旬月之中,聚起数十万众。起初,晋王朝派出淝水之战的功勋名将谢琰出战,结果大败于起义军,谢琰及其二子都命丧战场。无奈之下,晋王朝只得派出最后的王牌将领刘牢之,方才与起义军形成相持。

也就在这场平乱之战中,涌现出了晋末最顶尖的人物,刘牢之的部将——刘裕。

在双方本来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刘裕完全打破了平衡。最后刘裕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将起义军彻底击溃,最终孙恩投水自杀,历时三年的起义宣告结束。

这场并不成功的起义却有两个很重要的影响:其一,刘裕的上位;其二,桓玄的反叛。

镇守荆州的桓玄(桓温之子)趁晋朝倾全力剿灭起义之时,在江陵起兵反叛。由于刘裕已完全对付得了起义军,晋室便派刘牢之征讨桓玄。结果,刘牢之他老人家又反叛了。

谢安生前就对刘牢之下过“不可独任”的评语,对其人品之无常看得极其透彻。昔日洛涧勇冠三军的传奇人物,一旦在利欲中迷失,就彻底沦为了历史中的丑角。其实,如果有谢玄之类的领袖一直节制的话,他或许可以做一辈子的英雄。这也是谢安评语的本来用意。

美好的世界让人更加美好,黑暗的世界让人愈发黑暗。历史呼唤英雄,原因大半在此。

已经变身丑角的刘牢之,拙劣的表演并没有结束。投降桓玄之后,由于感觉自己受到猜忌(说实话换谁都得猜忌他),心中极度不满,竟然很快又叛变了,准备自成一势,割据一方。

可此时他的部下对这位领袖的人品早已失望透顶,所谓“一人三反”,而且前后没多长时间,再没人愿意跟着这样一个臭名昭著的人物混下去。刘牢之众叛亲离,竟落得个自缢身亡的下场。一代名将的人性悲剧,让人唏嘘不已。

刘牢之先叛后死,桓玄之危尚未解除。好在此时刘裕已然得胜归来,立刻统兵抗击桓玄。

在那个时代的东晋,刘裕是没有对手的。桓玄占上游之利,仍然在水军大战中惨败,尔后被部下杀死。

至此,刘裕身兼两项平叛大功,立刻成为东晋第一人。朝中军政大权,迅速归至刘裕手中。刘裕一代人杰,不但擅于用兵,治国也颇有水准。在他的治理之下,朝政整肃,威禁内外,王朝面貌竟至焕然一新。

刘裕花了七年的时间治国治军,外加巩固自己的权力。七年之后,他开启了一项东晋中断了四十年的事业——北伐。

当时的中国北方,仍然是多国林立,且互相之间打得不可开交,这当然是刘裕的绝好机会。

410年,刘裕领军十余万,兵发离东晋最近的南燕国。这个由慕容垂之弟慕容德建立的国家,立国不过十三年,就被刘裕的大军轻松覆灭。

413年,刘裕派部将朱龄石攻打西邻西蜀国。大军未至,蜀王谯纵竟然就吓得上吊自杀。西蜀灭,立国仅仅九年。

416年,刘裕进攻北方较强大的羌族后秦国。战事仍然没有悬念,不到一年时间,两大名城洛阳、长安尽皆陷落,后秦灭亡。

在整个战役中,唯一值得一提的,或许就是刘裕首创的阵法——却月阵。这套全新阵法,将“背水一战”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待续)

当时,刘裕部队正沿黄河西上,向关中进发。黄河以南是东晋范围,以北则是北魏领土。刘裕虽名为伐秦,但北魏深觉唇亡齿寒,晋军灭秦之后,必将对自己不利,遂派出一队骑兵,沿路骚扰刘裕的水军,晋军行进极其不畅。刘裕见状,决定给魏人点厉害看看,却月阵随即横空出世。

北魏骑兵兵力,大概在三万左右,刘裕派出了多少人?两千。

这个却月阵与当年卫青的武刚车阵颇有类似之处(参见197节),不同之处是它背水列阵,构成半月形,后面有大河和自己的水军,完全不用防守,火力更加集中。而且五百多年过去,中国的兵器水平更高,除了足以抵抗骑兵冲击的大盾之外,每辆车还配备了一支卫青时代所没有的巨弩,威力超强。而刘裕还为巨弩准备了特制的箭,那就是断矛。每辆车上有上千支断矛,这些只保留了矛头的断矛跟弩箭相比,射程近、精度差,但穿透力强出许多。在阵型密集的敌人面前,它的劣势忽略不计,而一矛洞贯三四人的穿透力,相当恐怖。

刘裕将它往战场上一排,威力立现。三万北魏铁骑在却月阵前瞬间崩溃,死者相积,惨不忍睹。刘裕自此顺利西进,最终直取长安。

刘裕真不愧为中国历史上又一军事奇才。

刘裕灭秦之后,黄河以南大多归为晋土,东晋疆土达到空前规模,甚至连之后的南朝四代,也再未创造出这样的战绩。

然而正当刘裕的大军所向披靡、节节胜利的时候,他却突然停止了北伐的脚步。面对周边那些不堪一击的小国和已生怯意的北魏,刘裕好像突然丧失了兴趣一般,弃之不顾,只留下他十二岁的儿子刘义真和一班部将镇守长安,自领大军班师回朝了。长安城满街痛哭相留的百姓,也无法阻住刘裕归去的决心。

为什么?那是因为刘裕北伐的目的,远不仅仅是为晋室收复疆土而已,他还有着一样更大的野心。

刘裕回国两年之后,420年,篡晋自立,建宋国,史称刘宋。北伐中断的真相大白于天下。

立国百余年之后,东晋王朝正式宣告灭亡。此时距离淝水之战的辉煌胜利,仅仅过了三十七年。

事实上,苻坚的倒台,伤害的不仅仅是北方而已。强敌不灭,则东晋未必会乱;前秦不亡,则东晋无力北伐。如果无内乱,无北伐,刘裕跟最高权力,恐怕永远隔着十万八千里,篡晋根本无从谈起。某种程度上说,前秦的灭亡,也加速了东晋的灭亡。

敌对,也是一种微妙的平衡态。任一方的倒塌,都会将平衡完全打破,将局势整个改写。对面的一方也不是必然的得利者。

无外忧则内乱,天下无事则自扰之。不安分的人性催生出了一条奇异的历史悖论:有时敌人的存在,未必是没有益处的。

看看大陆对面的罗马帝国,何尝不闪烁着这悖论的影子呢?

可叹东晋各大门第,明争暗斗近百年,最终由寒门出身的刘裕终结一切。更因为刘裕的寒门背景,自刘宋建立之后,大量起用寒士,对门第猛烈打压,魏晋门第的风光就此结束。

我们固然清楚,门第之争给东晋朝政带来过巨大损害。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整个东晋一朝的人才,大半出于门第。门第中人,不但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又不会像宗室一般从小在尔虞我诈的宫廷中扭曲着长大。几乎每一个豪门望族,都出过颇有才干的人物。

在那个朝不保夕的纷乱世界,这些个大家族,毕竟撑起过半片天空。作为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他们也并非全然不值得怀念。

他们最终在腐化和争斗中消亡了,但他们在南朝之中的寒门继任者,做得却也未必比他们出色。

而随着门第的消亡,门第间流行的名士之风也就此消减。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重重一笔的魏晋风度,与之一同作古。

我们不应就此甩头走过,我们应该回去看看,还有哪些精彩值得追忆。请看下集——魏晋风度。

纵论中西全史——人类的『史记』,当代的『通鉴』》小说在线阅读_第28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史书一册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论中西全史——人类的『史记』,当代的『通鉴』第28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