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302】 笈多王朝

这是一个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印度。

它上一次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无疑是六百多年前的孔雀王朝。旃陀罗笈多·孔雀的文治武功,考底利耶的冷峻智慧,阿育王的华丽变身,都给那个时代的历史增色不少。尤其重要的是,自那以后,佛教成为世界性宗教,开始在亚洲各地有了广泛的信徒。

但自阿育王之后,我们对印度只是零散的提及,在这里,不妨先总的回顾一下印度这六百年的世事变迁。

我们首先要再次强调一下,历史上“印度”的概念与现今“印度”的概念是不大相同的。

古印度文明最核心的区域,通常被称作旁遮普。所谓旁遮普,在梵语中是”五条河“的意思,指的是印度河上游的五条支流。整个地区横跨巴基斯坦和印度。在今天,巴基斯坦有一个旁遮普省,印度也有个旁遮普省,都是两国最重要、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后来,古印度文明又扩展到恒河流域,也就是印度北部的大片地区,也包括孟加拉。由于前亚历山大时代的强国摩羯陀位于此地,所以历史上又经常把恒河流域称为摩羯陀地区。

而印度南方,由于一条横贯东西的温迪亚山脉,在很多时候与北部地区是分离的。

所以,印度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区域:旁遮普(印度河流域),摩羯陀(恒河流域),和南印度。有了这个概念,我们再看历史也许会容易一些。

公元前230年,也就是阿育王死后的第三年,南印度建立了一个百乘王朝。这是一个后来持续相当长时间的王朝,国祚长达四百五十年。只是因为它偏居南亚次大陆的南端,与外界接触很少,影响很小,所以极少被提及。

也就是说,从这个时候起,印度开始重新分裂为南北两部。下一次统一,要等到一千七百多年后的蒙古人了。

公元前185年,孔雀王朝覆灭,接下来的巽伽王朝、甘婆王朝不但不能向南更进一步,连旁遮普也丢给了大夏人和大月氏人。

直到公元15年,贵霜帝国兴起,北印度重新统一。到1世纪末的迦腻色迦时代,帝国国势到达鼎盛,成为和东汉、罗马、帕提亚并称的大帝国,许多史料中都留下了“四大帝国”的字样。

但贵霜的兴盛也并未持续多久。尤其是萨珊取代帕提亚兴起之后,贵霜受到了巨大压力,国势愈发衰弱。直到375年,萨珊名王沙普尔二世一举扫平贵霜,又一个曾经辉煌的帝国消失于历史舞台之上。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萨珊剿灭贵霜的时候,贵霜早已不是横跨印度河和恒河的大国了。早在320年,摩羯陀地区已经出现了一个崭新的王朝,一个与孔雀王朝并称为古印度两大黄金时代的王朝——笈多王朝。

(待续)

有趣的是,笈多王朝的缔造者叫做旃陀罗·笈多(史称旃陀罗·笈多一世),与孔雀王朝的缔造者几乎重名。史料中我们找不出他们之间有任何传承,至于旃陀罗·笈多的名字是不是跟崇拜孔雀前辈有关系,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史料中对旃陀罗·笈多一世和他建立王朝的过程所述不多,王朝的兴盛主要从他的儿子沙摩陀罗·笈多开始。这位被时人称作“诗人国王”的文武全才,虽未留下什么流传千古的诗句,却实实在在地扩大了帝国的疆土。在他任上,笈多王朝横贯整个恒河流域,侵占了旁遮普东部的大片土地,势力甚至一直伸展到马来半岛和印尼群岛。除了未能拿下南印度刚建立的伐迦陀迦王朝之外,沙摩陀罗攻无不克,笈多王朝威震一方。

沙摩陀罗·笈多固然了得,但真正使笈多王朝在印度历史上留下华彩一笔的,还是他的继任者——旃陀罗·笈多二世。

沙摩陀罗的武功,最终也没能超越孔雀王朝的先辈,可旃陀罗·笈多二世的文治,却是连孔雀和考底利耶也要叹服的。

旃陀罗·笈多二世的文化成就,是古印度毫无疑问的至高点。由皇室出资支持的九位大学者:文豪迦梨陀娑、天文学家彘日、名医丹文塔里、耆那教圣人克沙帕纳卡、字典学者阿马拉·辛哈、数学家桑库、诗人贝塔拉·巴塔和加塔·卡尔帕拉、文法学者瓦拉鲁奇,人称“后宫九宝”,都无愧于印度文化史上的瑰宝。

其中最著名的,无疑是迦梨陀娑,被称作“印度的莎士比亚”。他几乎凭借一己之力,让优美而艰深的梵语,从婆罗门学者走向大众,梵语文化到达顶峰。他的七幕剧《沙恭达罗》,千余年后仍然活跃在世界各地的剧院之中。

在梵文复兴的大背景下,两大梵文长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也宣告完成。前面排行榜说过,这两大长诗是印度文化的标志,其成就怎么说都不过分。《摩诃婆罗多》中的一首哲学诗《薄伽梵歌》,日后竟成为印度教的核心经典,足见其价值所在。

而旃陀罗·笈多二世的成就,绝不仅限于文化方面。整个帝国经济之繁荣、政治之清明、国民之安乐,放在人类历史的任何时期、任何地方,都是绝对顶尖水准。中国东晋时代的高僧法显前往印度取经,在他的传世游记《佛国记》中,对笈多王朝人民的自由、安全、富庶做了详细的描写。后世一位英国学者也说道:“一个公正的历史学家应该明白,英国在印度统治所能取得的最大成就,也只不过是把印度人在一千五百年前就已享受到的东西,还给人家而已。”显然,英国人根本没能做到。

在印度历史上,笈多王朝的安宁美丽,前无古人,至今亦无来者。

关于笈多的灿烂文化,我们所要说的最后一个方面,是宗教。

在印度数百年的政权更迭中,值得注意的是宗教的变迁。

百乘王朝、巽伽王朝和甘婆王朝的历代君主,大都信奉婆罗门教,甚至有些时候还对佛教进行打压。但贵霜的兴起,也象征着佛教的复兴。尤其是在贵霜时期兴起的大乘佛教,对日后东方的思想产生了极重大的影响。

笈多王朝虽然又重新以婆罗门教为国教,但其历代的开明君主对佛教进行了全力的保护。宗教倾轧这种事情,在笈多王朝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

(待续)

佛教得以继续在印度内外顺利传播。也正是在贵霜、笈多时期,佛教在中国开始有了实质性的发展。这里说上两句。

两晋时代玄学盛行,博大而玄妙的佛学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清谈的绝佳话题,许多名士都与高僧常有往来。

而在北方,许多少数民族君王,对高僧更加崇敬。4世纪最著名的几位高僧,也都来自北方。

由于离贵霜近的关系,早期的高僧,多来自西域。比如4世纪初那位活到117岁的高僧佛图澄,本是到洛阳传法,却正值洛阳城破,西晋灭亡,遂隐居起来,后结识后赵国君石勒。石勒能成为残暴羯族中少有的仁君,与佛图澄有着莫大的关系。许多已经被推到刀口上的人,因佛图澄一言而获救。传说佛图澄一生建佛寺893 所,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贡献巨大。《晋书》为之专门立传,敦煌也有描绘他事迹的连环壁画,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传奇高僧。

佛图澄的弟子近万,是日后中国佛家当仁不让的主力军。其中名气最大的,应属释道安。释道安原本居于襄阳,襄阳城破时被前秦所获。据说苻坚闻讯大喜,对左右言道:“朕以十万师取襄阳,所得唯一人半,安公(释道安)一人,习凿齿半人。(习凿齿为史学大家,其所著《汉晋春秋》,在民间有极大影响,尤其是首次以刘备政权为正统,影响一直蔓延到《三国演义》。而习凿齿也同样精通佛理。)”在把释道安请至长安后,苻坚对其礼敬到极致,甚至公然下令:“学士内外有疑,皆师道安。”

释道安应该可以算是中国第一位土生土长的佛学泰斗。但在那个时代,以中国的佛学底蕴,还写不出重量级的经书。流传最广的经书,还是以译自印度的居多。而提到译经,则不能不提那位划时代的高僧,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之一——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也是龟兹人。当初苻坚派大将吕光征讨西域,特地叮嘱吕光要将鸠摩罗什请回长安。不料苻坚淝水兵败,吕光自立后凉国,礼聘鸠摩罗什为己用。后来后凉被后秦征服,后秦王姚兴同样以国师之礼待之。一位高僧,受到各民族君主的隆重礼遇,足见佛教当时在北方少数民族心中的地位。

而鸠摩罗什的真正影响,远不仅局限于五胡时代那几个小国而已。可以说,直至今日,鸠摩罗什大师的影响都随处可见。包括《金刚经》、《法华经》、《维摩诘经》等传世经典在内的许多经书,都首先由鸠摩罗什翻译至中国,而且他的译本大都是流传最广的版本。当我们吟诵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样的语句时,我们应该知道,是一千六百多年前的鸠摩罗什

纵论中西全史——人类的『史记』,当代的『通鉴』》小说在线阅读_第28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史书一册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论中西全史——人类的『史记』,当代的『通鉴』第28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