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299】 君士坦丁(下)

事情的导火索来自埃及。

在学术氛围浓厚的亚历山大城,出了一个喜欢思考的人,叫做阿利乌。

大约在320年前后,时任亚历山大城祭司的阿利乌对于基督教教义提出了一个学术化的问题。在当时的基督教信仰里,圣父(上帝)和圣子(耶稣)被认为具有相同的神性,所以信耶稣等同于信上帝,可以得救。可阿利乌提出:如果是圣父创造的圣子,那么就意味着圣子的存在有一个开始的时刻,那么在那之前,圣子就不存在,他就不能等同于全能的造物主。

这是一个颇有些希腊思辨色彩的理论。在非基督教徒看来,甚至有钻牛角尖的嫌疑。可对基督教来说,这却是一件关乎根本教义的大事。

如果耶稣与上帝并非一体,那么“信耶稣而得救”这个基督教基本教义将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动摇。可如果说耶稣与上帝是一体的,又怎样回应阿利乌提出的疑问呢?一个成熟的宗教,其教义在逻辑上必须是完备的。

阿利乌的问题一经提出,立刻引发了整个基督教世界的热议,成了广大基督徒在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如果仅仅是热议也就罢了。尤其可怕的是,基督教中许多对现有教会制度不满的人,别有用心地加入了阿利乌的阵营。议论很快升级成了攻击,一场学术讨论大有演变成权力争夺战的趋势。

这也就是人类的悲哀。再美好的宗教,再高明的哲学,也很难将所有人从欲望和阴暗中解救出来。当一个宗教的势力庞大到一定地步的时候,当它离权和利越来越近的时候,它离最初的纯洁和美好也就越来越远了。

这不是宗教的错。这是人的错。

324年,君士坦丁掌控了帝国的最高权力。他在继续大力扶持基督教的同时,也完全意识到了教派分裂的危险。

君士坦丁给阿利乌和亚历山大城主教亚历山大共同写了一封信,信中清楚地表明了这位政治家在宗教问题上的立场:“我的设计,是统一所有国民的信仰,让他们共同信奉上帝。……如果我做到了,帝国公共事务的处理就会变得相当轻松。……亚历山大,我根本不关心主教们在这个小问题上的想法。……阿利乌,你这个疑问根本就应该藏在心里。……你们没有必要将这个问题公开化,它只会带来麻烦。……”

君士坦丁希望亚历山大和阿利乌自己把乱子平息下去,可他的信没有任何效果。

君士坦丁急了。他不能眼看着宗教争斗摧毁帝国的安定。他下令:召集帝国各地所有主教,开会。

以帝王的身份直接调节宗教纠纷,象征着宗教与世俗权力的完全结合。325年的古城尼西亚(今土耳其伊兹尼克市),记录下了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

5月20日,会议召开,史称第一次尼西亚会议。

会议讨论的焦点,当然是阿利乌问题。可由于君士坦丁的加入,会议的目的其实就只剩下一个——教派统一。

在皇帝的力主之下,会议以压倒性的优势通过了一段《尼西亚信经》。

这是一段在基督教史上非常重要的文字,后世的天主教、东正教、圣公会、路德教等主要教派,都将其奉为经典,基本上相当于基督教内的宪法修正案。

信经中明确说道:圣子是生出来的,不是造出来的,因而在本质上与圣父是同一的。

阿利乌或许对这样的解释并不满意,但这已经不重要了。会上通过决议,阿利乌和仅有的两个拒绝在信经上签字的主教全都被驱逐出境。随后君士坦丁颁布敕令:凡阿利乌所作的书尽数焚毁,有私藏者处死。

看上去,君士坦丁统一基督教的目标圆满完成了。但教义之论、教派之争,却根本不能因此而灭绝。各种各样的争论仍在继续着。

所以说,尼西亚会议的真正作用,并非教派统一,而在于确立谁才是正统,然后去打压它的反对者。再换句话说,是确定让哪一派跟世俗的政治权力相结合。

君士坦丁或许不会想到,由他开启的基督教和国家政权之间的故事,会一直延续千年,成为未来西方历史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中世纪,真的要到来了。

(待续)

当然,除了与基督教的联系之外,君士坦丁对后来的历史也并非没有其他影响。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无疑是对新都的建设。

对戴克里先东方化的统治方式,君士坦丁是相当认同的。但君士坦丁的雄心和野心,却比戴克里先大得多。他不会安排一个人和自己平起平坐,他也不会设计什么二十年退位的制度。他要独霸帝国的统治,并带领帝国走向辉煌。

跟这样的雄心比起来,戴克里先匆匆建立的国都尼科米底亚就显得有些寒酸了。帝国的新都,应该是一座比罗马更加灿烂耀眼的城市。

尼西亚会议刚刚结束,君士坦丁就把大量精力投入到了新都的建设之中。

他挑选了小亚细亚一座并不起眼的古城——拜占庭。在我们此前讲述的历史中,这个名字的上镜率并不算高。而且,自君士坦丁起,这个城市就不再叫拜占庭了。但“拜占庭”这个名字,却自此化身成整个帝国东部的代号,并在其后千年里始终占据着历史舞台的中心。

君士坦丁为这个新都所取的名字,叫做“新罗马”。整个城市的设计,几乎完全参照罗马。城内有2座剧院,4座公众集会厅,8个豪华公共浴池,153个私人浴池,52条沿街柱廊,5座粮仓,8座高架水渠,14座教堂,14座宫殿,4388座贵族宅邸,千余家店铺,和百余家游乐场所。甚至在城内还可以找到与罗马相似的七座山丘(或许这也是君士坦丁选择拜占庭做新都的原因之一)。

基本上可以说,君士坦丁把罗马城原样搬过来了。

而这座新罗马,还有一样比罗马更加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地理位置。由于它刚好坐落在欧洲和亚洲的交界上,所以南北两边都临海,只有东西临着陆地。要想攻城,恐怕得同时有强大的陆军和海军才行。加之此城的城墙,由君士坦丁和他的后继者们精心修建,辅之以300多座塔楼碉堡,整座城几乎坚不可摧。在火炮发明之前,能真正威胁到它的,几乎只有地震。

这的确堪称震古烁今的城市建设成就了。后人为纪念这座伟大城市的建设者,遂将此城改称为“君士坦丁堡”。

又因为这座无比恢弘壮丽的城市太过深入人心,许多当地人干脆直接称呼它为“城”。后来在它周边兴起的突厥人和阿拉伯人,也对它十分仰慕,提起它时,总会说城里如何如何。渐渐地,希腊语中“城里”一词,竟有趣地成为了这座城市的新名字,后来就演化成了它今天的正式名称——伊斯坦布尔。

君士坦丁花了五年时间,打造出了这座千古名城。由于政治、经济政策的倾斜,它几乎以火箭般的速度窜升为整个帝国的中心。短短几十年时间里,城市人口就暴涨到近百万人。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悄然东移。

我们依稀记得,当亚历山大将东方希腊化后,希腊本土迅速地衰落了。现如今,君士坦丁将东方罗马化,意大利本土,离衰落也不远了。

337年,君士坦丁走到了人生的终点。临终前,他正式履行了基督教的受洗仪式。他脱下了皇帝的紫袍,穿上信徒的白衣,平静地死去。

大家或许注意到了,关于君士坦丁,我们对他的个人情况介绍得很少。跟亚历山大、恺撒、屋大维这些人相比,君士坦丁身上,少了许多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但论及对历史的影响,君士坦丁大帝足以跟上面几位并列,排进任何一份史上顶级帝王的榜单。

对于罗马历史来说,君士坦丁还有一个值得怀念的因素。那就是他在位期间,是这个横跨三洲的大帝国最后一段统一繁荣时期。

君士坦丁死后,他的三个儿子立刻将帝国一分为三,为争夺最高权力重新展开了殊死拼杀。内战持续了十六年之后,执掌东方军团的君士坦提乌斯二世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可当他从内战中探出头来的时候,方才发现,帝国外患的深重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四面兴起的外敌,终究会让罗马人明白,他们所能保住的帝国基业,仅只剩下东半部分而已了。请看下集——帝国分裂。

纵论中西全史——人类的『史记』,当代的『通鉴』》小说在线阅读_第27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史书一册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论中西全史——人类的『史记』,当代的『通鉴』第27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