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8】 君士坦丁(中)
罗马4世纪初的群雄混战,并不是一场多么精彩的对局,总体过程并没什么悬念。
310年,君士坦丁在马赛捕杀马克西米安,六巨头变成了五个。
311年,伽列里乌斯病死,五巨头变成了四个。
剩下的四股势力,很快两两结盟。不列颠的君士坦丁与巴尔干的李锡尼一伙,意大利的马克森提乌斯和叙利亚的马克西米努斯一伙。西线战场:君士坦丁对阵马克森提乌斯;东线战场:李锡尼对阵马克西米努斯。
西线首先决出结果。君士坦丁从不列颠出发,跨过莱茵河,翻越阿尔卑斯山,一路向意大利挺进。马克森提乌斯节节败退,一直退到了罗马城外。
312年10月28日,决定性的米尔维安桥之战。马克森提乌斯诡异地选择了背靠台伯河列阵。结果背水一战的马克森提乌斯被杀得大败。溃军向罗马逃亡时,浮桥被压断。归路被截,数万人不是被俘虏,就是被杀死、淹死,马克森提乌斯也葬身于台伯河中。
10月29日,君士坦丁的大军开进罗马,正式成为帝国西部的主人。
这场没有什么悬念的米尔维安桥之战,却是西方人非常熟知的战役之一。其原因,当然在于那个著名的传说。
传说大战前一天,君士坦丁在行军途中,突见一个闪闪发光的十字架高悬空中,旁边赫然写着一行希腊文:“用此标记,征服”。夜里,基督又向他托梦:使用这个标志,你将战无不胜。
君士坦丁立刻照此赶制了一面军旗,并随即取得了米尔维安桥的辉煌胜利。这面军旗,也自此时常出现在君士坦丁日后的战斗当中,它就是著名的拉布兰十字。
(除了十字架的造型之外,X和P也是希腊文中“基督”的头两个字母)。
对于非基督教徒来说,这样的传说,听起来未免过于离奇。但它至少说明了一件事情,那个时候的君士坦丁,已经跟基督教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母亲的思想,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影响了这位未来的罗马帝王。
313年,在小亚细亚地区的一场特兹拉姆战役之后,李锡尼也顺利击败了马克西米努斯。两位盟友顺利会师,分治天下。
同年,二人共同颁布了著名的《米兰敕令》,宣布罗马帝国境内有基督教信仰的自由,所有被帝国没收的教会财产被尽数返还。基督教在挺过了最危急的时期之后,迎来了历史性的转折点。
而君士坦丁的事业,也才刚刚开始。
前文说过,集权性的君主制,是一个古代国家的常态。在一个国家里,同时有两个国王,是一种很奇异的政体,是一种需要精心维护的平衡。稍有不慎,便即打破。
314年,君士坦丁和李锡尼的蜜月?
314年,君士坦丁和李锡尼的蜜月期结束。二人因为领土问题产生了纠纷,从此翻脸。哪怕是李锡尼和君士坦丁的妹妹联姻,也不能丝毫阻止两大巨头的火并。
双方打打停停地过了九年。323年,决战中李锡尼落败,在君士坦丁保全其性命的承诺之下,李锡尼宣布投降。但第二年,君士坦丁还是以叛国罪将李锡尼处死。
罗马重新统一。
看上去,这不过是罗马统一——内乱——再统一——再内乱这个死循环中的一站而已。君士坦丁身后的历史也证明,的确如此。
但因为君士坦丁的存在,使得这一站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按照《剑桥古代史》的说法:“凭借着他个人的力量,欧洲中世纪的序幕拉开了。”
对世界历史稍有了解的朋友一定知道,“欧洲中世纪”这个词,总是跟基督教联系在一起的。而基督教的历史发展,永远也绕不开君士坦丁这个名字。
事实上,324年统一罗马的君士坦丁,还并不是基督教徒。但作为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君士坦丁敏锐地发现,打击基督教,对巩固统治并没有任何意义,相反,这还是一股可以借助的力量。
跟他的前任一样,君士坦丁清楚,宗教对于维护统治来说意义重大。可君士坦丁比奥勒良、戴克里先更清楚一件事情,那就是不管密特拉教也好,罗马传统宗教也好,都已经不适合做国教了。
罗马,曾经是所有人的梦想。它的强大,它的繁荣,它的威名,它的光彩,曾经令整个西方世界着迷。这里有最无敌的军队,这里有最完备的法律,这里有最奢华的生活。上至富翁,下至平民,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罗马梦。
在这样的氛围之下,无论是象征着罗马源头的传统宗教,还是在军队中流行的密特拉教,都能令人们升起庄严崇敬之心。这样的宗教做国教,很合适。
但如今,一切早已不同了。一场全方位的3世纪危机,将人们的罗马梦击得粉碎。人们猛然发现,当他们追随着罗马,统一整个西方世界,攀上荣耀的顶峰之后,他们的好日子,却一点点从手指尖溜走了。
军队疲弱了,政治混乱了,生活贫穷了。军团火并,元首被杀,通货膨胀,成了他们生活的主题。
世界,变成了角斗场。
任何一种人类创造的艺术和文化形式,都是一种现实和民族精神的浓缩。它未必是全面的,却必定是真实的。
犹如戏剧和哲思是希腊人文主义情感和智慧的浓缩,罗马赫然挺立的角斗场,也是罗马精神的一种浓缩。
只不过,当统一世界之后,罗马人突然发现,他们从观众席,被扔到了角斗台上。
他们当然会问:这是为什么?
把帝国变成角斗场的,不是敌
把帝国变成角斗场的,不是敌人,是他们自己,是欲望的过度膨胀。是罗马人自己,为自己打造了一座牢笼。打不破,出不去。
曾经被奉为至宝的罗马精神,在帝国内部的一片硝烟中彻底崩塌。
罗马人从愤怒到不解,从不解到悲观,从悲观到绝望。
不论我们是否意识到,其实每个人都是需要一种精神力量的支撑才能活下去的。
罗马人苦苦地寻找着新的精神支柱,渐渐地,视线从人间转到了天上。
某种程度上说,罗马帝国的由盛转衰,让西方人不再把全部的梦想与希望,寄托在人世之间。
现实的悖论,让越来越多的罗马人接受了原罪思想。他们开始相信,能够带领他们走出牢笼的,只有上帝。
绝望中,希望升起。
与前任不同,因为各种原因,君士坦丁与基督徒有着更紧密的接触,更深入的了解。他也是罗马历史上第一个大量吸收基督徒入伍的将军。对于基督教的力量,他比他的前任清楚地多。
不管是为他统治的稳固,还是为他国民的安乐,他希望帝国中间洋溢着安静、忍让、善良、勤奋的力量。
就这样,君士坦丁从罗马贵族的思想桎梏里跳了出来,他放下了自己上层人物的架子,开始大力扶持在底层广受欢迎的基督教。
基督教终于开始名正言顺地蓬勃发展。
但历史上几乎每一个宗教,当它发展壮大之后,都会面临一个问题——教派的分裂。到君士坦丁时期,教派的分裂已现苗头。
君士坦丁相当清楚,一个教派分裂的国教,是非常不利于国家的安定团结的。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了基督教历史上那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尼西亚会议。请看下集——君士坦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