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6】 北方复乱
回顾历史,几乎每一场以少胜多的大战之后,都给天下格局带来了巨大的震荡。秦、新、袁绍势力,在巨鹿、昆阳、官渡战后,各自分崩离析。
这也不难理解。当一个政权以绝对优势兵力遭遇惨败的时候,从上至下,人们对这个政权的信心都会产生严重的动摇。
对前秦来说,这个问题格外可怕。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这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
当一个规模不大的民族占领一片极其广袤的土地时,就形成了极少数人统治大多数人的局面,民族问题将会一直困扰他们。曾有史学家说过:“哪怕前秦吃掉了东晋,也只会把民族问题从北方蔓延到南方。”并不是没有道理。
淝水之战惨败,也就直接导致了民族问题的全面爆发。
383年12月,一个不知名的少数民族丁零人首先作乱,就此推倒了多米诺骨牌。
当月,慕容垂以平叛为名,率两千人马脱离前秦控制,并于次年1月建立后燕国。
384年3月,慕容暐之弟慕容泓起兵呼应慕容垂,建立西燕国。
384年4月,领兵讨伐慕容泓失败的羌族降将姚苌畏罪反叛,建立后秦国。
385年6月,朝鲜高句丽王朝占领辽东地区,自此进入百余年的鼎盛时期。
那些被分散到各处的氐族核心力量,等于是送给敌人各个击破。前秦军一败再败,苻坚眼看着自己的国土上生出一个又一个小国,束手无策。
可怜这位两年前还在享受四海朝拜的大秦天王,如今只能在四面狼烟中迎接自己的结局。
385年5月,慕容泓之弟慕容冲,这个曾经做过苻坚娈童的西燕新主,领兵围攻秦都长安。这个容貌极美,心中却早已扭曲不堪的鲜卑人,将所有怒火都发泄到了关中百姓身上,史载,慕容冲“毒暴关中,人皆流散,道路断绝,千里无烟”。
苻坚眼看支持不住,遂派太子苻宏留守,自带家眷逃奔长安西北的五将山。长安城也在一月之后被慕容冲攻破,刚刚繁华起来的古都再度化为焦土。
385年7月,后秦王姚苌攻打五将山,俘获苻坚,索要玉玺而不得,遂将其缢死。苻坚波澜壮阔的一生就此终结,年48岁。
苻坚这样的人物身后,免不了是要说上两句的。遥想二十八年前,苻坚少年夺位,于一片大乱中兴起一个强大的前秦帝国,将北方半个世纪的分裂局面一举结束,那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可为什么,会落得如此凄凉的格局呢?
关于苻坚失败的原因,人们有过很多评论。在我看来,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由于氐秦政权的少数民族特性。
古人说守江山难,最难的,其实是培养治下臣民的忠诚度。世界各个帝国的统治者都在研究这个事情,西方的宗教,中国的儒学,都被统治者用来控制臣民思想,且卓有成效。
如果苻坚是汉人,他可以把君臣纲常那一套搬出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哪怕是那些少数民族,也曾被汉王朝统治多年,多少也是吃这一套的。可问题是苻坚是少数民族出身,那套儒学武器不但不能为他所用,反而会成为他统治的巨大障碍。王猛对晋王朝那句“正朔相承”的评价,其实就是点出了儒家传统的巨大威力,可谓高瞻远瞩,意味深长。
任何一个帝王都是有缺陷的,而苻坚身上的缺陷,被他的少数民族身份严重放大,终于葬送了盛极一时的前秦帝国。
近一个世纪之后,北魏孝文帝正是悟透了这个关节,才大力推行汉化,准备借用汉文明的千年底蕴来达到让各民族忠于魏室的目的。但即便如此,北魏也没能比前秦取得更大的成就,只是国祚稍长罢了。
直到八百多年之后,凭借成吉思汗无与伦比的武功和忽必烈卓越的政治才能,才真正有一个少数民族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完成了那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话说回来,那个时代的蒙古帝国,又岂止是征服了中国呢?它根本就是整个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军事奇迹。
所以说,思想传统的力量,是相当可怕的。客观上说,苻坚在各方面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了。苻坚的失败,对北方人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苻坚死后,前秦帝国彻底崩溃。
385年9月,陇西鲜卑酋长乞伏国仁叛秦,建立西秦国。
386年1月,鲜卑拓跋部首领拓跋珪脱离前秦,北魏建国。
386年9月,原本奉苻坚命征讨西域的氐族大将吕光自立为王,建后凉国。
至此,北方已是七国并立。后燕、西燕、后秦、西秦、北魏、后凉,夹着那个风雨飘摇、苟延残喘的前秦帝国。混乱局面一发不可收拾。
(待续)
这个时候我们不禁想起一个问题:淝水大胜的晋人,现在在干什么呢?历史上许多决定性战役之后,取胜的一方都会乘胜出击,攻城略地,甚至一举奠定夺取天下的基石。北方如此之乱,不正是东晋王朝的绝好机会么?
其实,东晋也的确在做这个事情。
384年1月,晋将刘牢之、郭宝、杨佺期分别攻取谯城(今安徽亳州)、魏兴(今陕西安康)、上庸(今湖北竹山)、新城(今湖北房县)、成固(今陕西城固),开始蚕食前秦土地。
4月,晋将赵统攻打襄阳,前秦守将弃城逃跑。
5月,前秦洛州刺史举州投降东晋。
6月,晋将刘春进攻鲁阳(今河南鲁山),前秦荆州刺史逃回长安。
6月,晋将费统占领巴西(今四川阆中),梓潼(今四川梓潼)郡守投降。
8月,在谢安的请求下,东晋北伐军正式成立,由谢玄挂帅。前秦徐州刺史赵迁、兖州刺史张崇望风而逃,青州刺史苻朗投降,余下的也根本不是谢玄对手,豫州也很快落入谢玄手中。
至此,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顺利,前秦核心区域接连划入东晋版图。接下来,只要逐个消灭各少数民族小国就好了。
但事实上,这是一个永远都无法实现的愿望。因为东晋同样有一个无法解决的痼疾。只要这个痼疾存在着,它就会一直制约着东晋王朝,使它大业难成。
这个痼疾,就是门第之争。
当年谢安东山再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调和了门第之间的关系。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谢安的朝野人望和政治才华,但另一方面,跟外部大环境也有关系。
前秦突然崛起的巨大压力,让晋人觉得,他们时刻都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大多门第中人的最大特点,就是置家族利益于国家利益之上,朝代可以更替,但家族不可倒。可是如果晋王朝被少数民族所灭,他们家族繁荣的持续就要打个大大的问号了。于是他们纷纷遵从了谢安的安排,将家族之间的矛盾先搁在一旁,齐心抗敌。
可现在,大敌已退,谢安、谢玄的声望、权力已臻鼎盛,其余各大家族就不安分起来了。
谢安对这一切心知肚明。如今国家已安然度过危险期,一生高洁自爱、以名士自居的谢安,再不愿呆在勾心斗角的朝局之中。
385年4月,谢安上表晋孝武帝,自请出镇广陵,就此退出了庙堂,将朝局丢给了身后那些争权夺利之人。
至此,谢安完成了历史赋予他的所有使命,却也就此一病不起。当年8月,谢安病死在归乡路上,年66岁。
魏晋时期,世间崇尚风度风骨,名士辈出,人才无数。但论起来,若谢安称第二,则无人敢称第一了。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或许也没有一个人,能如谢安一般,把名士和名臣的身份结合得如此完美。千载之下,歌咏怀念者自然不计其数。诗仙李白也算是谢安的一个忠实的崇拜者。翻翻后世的诗作评语,找到李白两首诗中的诗句,或许可以作为谢安一生功业最优美的评价吧。
安石在东山,无心济天下。一起振横流,功成复潇洒。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
谢安死后,朝野上下为之伤悲哭悼者自是为数不少,不必多说。但有一个人的态度,有些意思,这里稍微提一下。
此人叫做王珣,是东晋立国功臣王导之孙,书圣王羲之之侄。听闻谢安死讯,王珣立即前往祭拜,并在灵前失声痛哭。但王珣进出灵堂,见到各个谢家之人,却是冷眼相对,一句话都不说。
王珣态度中的含意很明显:谢安为人,我等的确敬重。但家族之间的对立和嫌隙,不会因此而稍减。
靠谢安一个人,是根本无力打破东晋门第互争的格局的。
谢安死后不久,朝廷就以休整为名,召回了在前线所向披靡的谢玄。谢玄心寒之下,索性归隐东山。
388年1月,一手拯救东晋王朝的名将谢玄在会稽病终,时年46岁。伴随着谢玄的死,他一手组建的北府兵也陷入瓦解。刘牢之等北府将领带着各自的旧部,怀着各自不同的野心抱负,加入了东晋末年的权力争夺战。东晋最闪亮的时代也跟谢家的黄金时代一起,落下帷幕。
谢氏双杰的病故,北府兵的瓦解,使东晋失去了北伐的绝对实力,北方的乱局只能持续下去。4世纪最后十来年,是北方大混战的十来年。究竟哪路英雄能来收拾残局,我们只能等到下个世纪了。
4世纪的中华乱局,归根结底是帝国政治危机引发的民族危机。在遥远的欧洲,强大的罗马帝国同样刚刚经历了一场可怕的3世纪危机。罗马皇帝戴克里先创立的四帝分治,真的能带领这个帝国从危机中彻底走出么?
在这个关键的历史时期,一个西方历史上极其关键的人物登台了。请看下集——君士坦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