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295】 淝水之战(下二)

开启淝水之战序幕的是一场小规模战争——洛涧之战。

383年10月,苻融的二十五万大军攻下了重镇寿阳(今安徽寿县),完全洞开了东晋在淮南的门户。由于战事进展顺利,苻坚也扔下了他的大军,亲率随身轻骑八千,赶赴寿阳督战,大有一鼓作气吞灭晋军之势。

而此时八万晋军主力也赶到淮南,与秦军隔着两条河:淝水、洛涧。寿阳城在淝水以西,晋军在洛涧以东。

随后,苻融部将梁成率五万先锋越过淝水,在洛涧西岸扎营,扼住了晋军西进的路线。双方进入相持,只待前秦后续大军到齐,秦军就可以以压倒性的优势兵力向晋军发动总攻。

信心爆棚的苻坚向晋营派出了使者,劝谢氏诸将投降。当然,苻坚并不一定指望这个劝降能起到任何实质作用,其更大的用意在于威慑。不料正是这次劝降行动,对战局却产生了微妙的影响。

担任使者的,是襄阳降将朱序。他来到晋营,非但没有履行劝降的使命,反而密告谢石:“若秦军百万之众到齐,你们将难以相抗。应趁现在他们兵马未齐之时,尽速与之决战。”

谢氏三将一番分析之后,觉得朱序所言乃是实情。要避免兵力过于悬殊的对抗,晋军应该发起主动进攻。然而以八万攻二十五万,看上去并不容易。

怎么办?

谢玄决定,进行一次试探性进攻。恐怕连谢玄自己也没想到,正是这次试探性进攻,一举奠定了整个战役的走势。

领兵执行这次危险的试探进攻的,是谢玄最倚重的部将,刘牢之。这个人在历史上并不知名,但有不少历史爱好者认为他是东晋首屈一指的杰出将领。他一手导演的洛涧之战,敲响了前秦丧钟的第一个音符。

一天夜里,刘牢之率五千北府兵向洛涧西岸的秦军发动突袭。五万秦军守将竟立刻被冲得溃不成军,仓皇逃窜。晋军一路追赶,斩杀一万五千人。

杀敌数目为己方总兵力的三倍。洛涧战中北府兵的神奇表演,彻底扭转了两军的士气对比。谢石、谢玄率八万大军跨过洛涧,直逼淝水,与寿阳城隔河相望。

但秦军在洛涧的真正损失,远不止阵亡的那一万五千人而已。更可怕的,或许是逃回寿阳的那三万五千人。洛涧惨败的每个细节,一定经由这些败兵之口,在寿阳城中迅速传开。在充斥着未经战阵的新兵的秦营之中,所引发的恐慌程度可以想象。

连苻坚都受了传染,以至于在城头上瞭望敌情时,才会被对面八公山上的草木吓到,为我们留下了“草木皆兵”这个不太光彩的成语。

(待续)

战争的天平开始一点点地倒向晋军。但人数对比毕竟还在那里摆着,接下来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利用这个心理优势取得战争的胜利呢?

苻坚都已经到了草木皆兵的程度,不会轻易言战的。对苻坚来说,此时最稳妥的办法应该是等待后续大军的支援。

谢氏诸将可不想等。但二十万大军陈兵河岸,而且淝水远比洛涧要更深更宽。再想强渡猛攻,风险太大。怎么办?

献上这最关键一条计策的人,又是谢玄。他派人至秦营之中问道:“秦军能不能后退一段,让我们渡过河去,来一场决战?”

这个请求,实在太有诱惑力。击敌于半渡,向来是兵家大利。晋军主动要求渡河,岂不是天赐良机,苻坚几乎想都不想就答应了这个请求。

可谢玄又不傻,他怎么可能把手上这八万大军乖乖地送入前秦虎口。他送出口信的时候,显然,已经料到了这之后会发生什么。

而苻坚却完全没有。

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更甚者,当敌人对你军队状态的了解比你自己还清楚的时候,这战争的结局就已经写好了。

苻融一声令下,秦军开始缓缓后退。晋军也如约开始渡河。

但苻坚和苻融没有想到的是,对于这个约定,晋军只履行了一半。他们根本没有像说好的那样,渡水之后列阵迎敌,反而是先锋军的脚刚刚踏上地面,就像疯了一样向秦军阵中扑杀过去。

当苻融试图指挥大军回击时,他才突然发现,面对如狼似虎的晋人,他后退中的军队竟没有了再向前的勇气。

加之阵后的降将朱序(又是朱序)不停地大喊:“秦兵败矣!”秦军更加闻风丧胆,竟然耻辱性地不战即溃。

苻融试图阻止退兵之势,战马却被乱兵冲倒。二十万大军的主帅竟这样稀里糊涂地被晋人砍死在乱军之中。自此秦军更乱,自相践踏而死者不可胜数。所谓“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

一场决定天下命运的大战,就这样以闹剧一般的形式收场了。所谓淝水之战,其实并没有战,只有溃退。

谢玄赢得的,其实是一场辉煌的心理战,不愧为历史上的经典之作。

而对苻坚和前秦来说,战场的溃败,只不过是悲剧的开始而已。请看下集——北方复乱。

纵论中西全史——人类的『史记』,当代的『通鉴』》小说在线阅读_第27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史书一册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论中西全史——人类的『史记』,当代的『通鉴』第27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