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294】 淝水之战(下一)

说起来,苻坚采用的,是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政策——分封制。

对于这项制度,我们并不陌生。周初分封诸侯和汉初封同姓王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虽然说这两次分封到后来都引发了很大的麻烦,但至少在王朝初期,用最亲信的人,去控制广袤帝国各处并不稳固的领土,也算是一个卓有成效的权宜之计。苻坚也正想效法周公和汉高祖,用分封来稳住北方局势。

可他似乎忘记了一件事情。周和汉,都是取了天下之后才大搞分封的。而此时的前秦,还没统一天下呢。这就意味着,前秦的未来,有着更多的变数。在大局未定之时,就把宗室精锐分散到全国各个地方去,一旦形势有变,自己身边可以倚靠的力量就不够强了。

更何况,前秦跟五胡时代很多政权一样,在征服了异族之后,把异族的骨干力量都迁到了国都周围,以便控制。在氐族势力雄踞长安的时候,这确实是极好的政策。可氐族人都迁到地方上去了,谁控制谁就不好说了。王猛临终前的担心,到此时变成了真正的隐患。

这个隐患,并不是没有人意识到,有人警告过苻坚这个问题,可苻坚不予理会。其原因当然是苻坚认为,关中异族根本不可能起来作乱。

这些年来连续不断的胜利和成功,不绝于耳的夸奖和奉承,使苻坚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自满情绪。他一厢情愿地相信,在他仁慈宽厚的统驭之下,所有人对他的忠诚都是真实而永久的。

当然,他对分封制的信心肯定还来源于另一个理由,那就是国内形势不可能发生重大变故。

本来这个理由的确是成立的,但架不住苻坚自己来制造变故。

这个变故,当然就是对东晋的征伐。

378年的襄阳和淮南之战后,苻坚应该清楚,晋王朝是很难一鼓而下的。其实前秦内部的很多人都明白了这一点。当初苻坚对晋初次用兵的时候,朝中没什么反对意见;可如今他旧事重提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成了他的反对者。

可此时的苻坚,却再也听不进任何劝告了。他对功业的执迷完全超越了理智,他一定要在活着的时候将天下归于一统。

你们都说晋不好打,那我就动用举国兵力去打。

公元383年,苻坚下达了总动员令:全国每十人征发一人。一支规模创下了历史纪录的大军迅速组建而成。“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单从气势上讲,的确是古往今来,豪迈无双。

从大军组建的速度来看,前秦政府的调动能力相当强。这的确是一个处在上升势头的政权,却被一场大战所葬送,颇为可惜。

当年8月,大军出发。苻坚之弟苻融领二十五万先锋军直趋淮南的重镇寿阳(安徽寿县),苻坚亲率六十万步兵,二十七万骑兵从长安出发,缓缓前进,“旗鼓相望,前后千里”。

东晋王朝也只得亮出了全部家底。桓温之弟桓冲领十万兵马镇守荆州侧翼,谢安之弟谢石、之侄谢玄、之子谢琰等率领以北府兵为主力的八万精兵前往淮南迎敌。

众所周知,这场即将发生的大战,就是著名的淝水之战。它和巨鹿、昆阳、官渡、赤壁一样,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之作。

像这种不可思议的大逆转,其间未必没有些许阴差阳错的偶然和运气成分。诸如昆阳城外王邑的拒绝纳降,官渡对垒时许攸的叛逃等等。但更多的,还是蕴含其中的某种必然性。

在我看来,淝水之战,晋军赢得就并不侥幸。

(待续)

大军出发之前,随军出征的慕容垂叔侄曾有过这样一段对话。慕容垂的侄子慕容楷、慕容绍(都是慕容恪的儿子)对慕容垂说:“主上骄矜已甚,叔父建中兴之业,在此行也!”慕容垂回道:“不错。但没有你们,我靠谁成事呢?”

可见,不只慕容垂,连慕容楷、慕容绍都看出了前秦的败象。那么,他们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那些有着丰富军事经验的将领一定意识到了一个问题。383年7月,苻坚下征兵令;8月,大军出征。其效率固然令人震惊,但是请问,这些兵用什么时间来训练呢?

没有训练过的兵,不叫兵,只是普通人。除了保家卫国等极端情况激发出来的强烈的战斗意志之外,很难谈得上多强的战斗力。而想也想得出,几十万普通人聚在一起,是很难保持秩序的。想让他们听号令,整齐划一地向前、向后、向左、向右,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这也为日后淝水战场那不可思议的溃败埋下了最重要的伏笔。

与此同时,有必要描述一下对面阵营晋王朝的状况。

秦军全民征兵,声势浩大,消息迅速传入东晋,朝野上下一片震恐。这当然也是苻坚想要的效果,面对这样史无前例的大军,不害怕是不可能的。连谢玄都不免心下惴惴,赶来问谢安:怎么办?

其实仔细翻翻史料就可以发现,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谢安是擅长军事的。包括这场存亡之战在内,谢安自始至终没有亲自指挥过一场战役。反倒是谢玄熟读兵法,精于将略,也曾在淮南之战中力挫秦军。但在这种时候,谢玄却来问计于谢安,真实的原因只有一个:寻求心理支持。

敌人太强,担子太重,谢玄有些难以承受,他需要找个肩膀靠一下。

谢安当然明白,所以当谢玄反复询问如何是好的时候,谢安什么话都不说,反而拉着谢玄游山玩水起来。游玩之中,二人对弈。谢玄棋力向来胜过谢安,当日却败在谢安之手。自始至终,谢安都在给谢玄传达一个意思:没什么好怕的,没什么好紧张的。

镇守荆州的桓冲也打算派三千精兵支援国都,但被谢安婉拒。谢安深知:这三千人无论是何等精锐,对不可能对战局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此时军队最需要的,是信心。

谢安的各种反应当然通过谢玄传回诸将之耳,又通过诸将传至军中。由于谢安在晋王朝有着极高的威望,他的镇定自若、气定神闲犹如一针镇静剂,让整个军队安下心来。

最初的恐慌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勇往直前的信念,和众志成城的决心。

在历史上,谢安的镇定是出名的。当年携友出游,小船遭遇风浪将倾,在全船人惊慌失措之时,是谢安的从容让大家平静,齐心扛过风浪。当年桓温宴请谢安、王坦之,并埋下刀斧手准备除掉这两个最大的绊脚石。王坦之吓得瑟瑟发抖时,谢安凭借过人的镇静和风度令桓温折服,不但放弃了杀他的念头,还渐渐打消了篡位的想法。淝水战前,这又是一次。

你说谢安心里不紧张、不害怕么?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无论秦军有这样那样的弊端,相隔千里之外的谢安都不可能完全知晓。战事未开之前,他也不可能有必胜的把握。

这种心态在那则著名的小故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淝水开战时,谢安正与友人下棋。战报传来,谢安接过随手一阅,便即放下。友人问及战况,谢安只淡淡地道:“孩子们胜了。”待友人离去之后,谢安却欣喜若狂,连进门都忘记迈门槛,撞断了鞋跟。

可见这整个过程,谢安的心里是波澜起伏的。但外在的表现,却镇定无比。《晋书》上评价他这叫“矫情镇物”,我大大不以为然。

如果说这叫矫情,那也是最伟大的矫情——把担忧和恐惧埋在心底,把信心和希望传给他人。

带着这份信心和希望,晋军开赴了决定命运的战场。他们将用冷静与勇敢,创造历史的奇迹。请看下集——淝水之战(下二)。

纵论中西全史——人类的『史记』,当代的『通鉴』》小说在线阅读_第27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史书一册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论中西全史——人类的『史记』,当代的『通鉴』第27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