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293】 淝水之战(中)

王猛去世的时候,前秦周边的北方残余势力只剩下两支:甘肃地区的前凉国和蒙古草原上的鲜卑拓跋部。

这个鲜卑拓跋部,正是日后建立北魏王朝的拓跋氏的先人。时任部族首领的拓跋什翼犍,正是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的祖父。

不过对此时的苻坚来说,他们根本不构成任何威胁。376年,苻坚派大军先西征后北伐,数月之内,便以雷霆万钧之势将前凉和拓跋鲜卑先后剿灭,前秦帝国的疆域也到达鼎盛。史载:“四夷宾服,凑集关中,四方种人皆奇貌异色”。

两百年过去了,长安终于再度成为整个东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汉武帝时代的雄风在这个少数民族政权身上依稀重现。

至此,北方的统一已彻底完成。放眼四方,苻坚所能看见的唯一对手,只剩下那个偏居江南却号称正统的东晋王朝了。

对苻坚这样以统一天下为己任的君主来说,让他此时收手,无疑比杀了他还难受。所以,无论王猛的遗言还是任何朝臣的反对,都无法再阻挡他吞灭东晋的决心。

然而,就是那个被挤到角落里的东晋王朝,就是那个已经在清谈和玄学中偏安多年的东晋王朝,就是那个看上去已经穷途末路、不堪一击的东晋王朝,在前秦的重压之下,突然爆发出了一股不可思议的强大力量。

那个暗淡已久的南面星空,骤然点亮。

它似乎在揭示这样一个道理:所谓正统,除了名号的意义之外,同样暗示着这个王朝的文化底蕴。而这种底蕴,也与一个民族的生命力紧密相连。

它意味着,每到危急关头,总会有英才横空出世,将那个已然将倾的大厦轻轻扶住。

甚至,伸出一只手,将对方那个看上去坚不可摧的堡垒轻轻推倒。

当苻坚这个天下最爱才的帝王为搜罗人才、笼络人才煞费苦心的时候,他忽然郁闷地发现,敌方阵营中的人才,竟层出不穷。

第一个给他带来麻烦的人,叫朱序。

378年,苻坚派庶长子苻丕、名将慕容垂等人领兵十七万,兵分三路,进逼东晋的西北门户——襄阳城。

三路大军进展顺利,不出两月,沿线守军尽被击溃。当年4月,十七万大军将襄阳城团团围住。而城内的襄阳守军,不足两万。

但也就在襄阳城外,前秦大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抵抗。在守将朱序的统领之下,不可一世的前秦大军被死死地挡在襄阳城外。围攻数月,毫无成果。

苻坚闻讯大怒,派特使告苻丕:“来年春天,倘若仍不能破城,你就不必再回来见我了,自裁去吧。”

苻丕运气不错,第二年2月,城中出了一个汉奸,与苻丕约定,愿做秦军内应。苻丕从其计,利用此奸细制造的混乱时机,一举攻下襄阳城。

朱序也于城破时被擒,投降前秦。此时以一贯的仁厚赦免并接纳了朱序的苻坚不会想到,日后这个降将朱序给他带来的麻烦,远比固守襄阳还要严重得多。此是后话。

就在苻丕围攻襄阳城的时候,苻坚派出了第二路伐晋兵马,由大将彭超、俱难统兵十二万,分两路攻打徐州、淮南。

不料这一路大军的境遇更加悲惨。因为他们碰上了东晋最精锐的部队——北府兵。

所谓北府兵,顾名思义,是纯粹由北方流民组成的军队。这些在胡人手中丢掉家园的人们,对胡人的仇恨不是南方本地人所能比的。所以它从组建之日起,就以作战骁勇而闻名于整个东晋王朝。

一手组建北府兵的大将,也是这场秦晋大战的关键人物——谢玄。

唐人刘禹锡有段家喻户晓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可见王、谢二族,已成为江南门第贵族的代名词。

这其中王家本就是拥立东晋王朝的头号功臣。坊间传唱:“王与马(司马氏),共天下。”而谢家,则真正兴起于谢玄的叔父,谢安。

(待续)

谢安,在他还是一个四岁小儿的时候,就得到过“风神秀彻”的评价,又是一个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他守着不错的家世,却一意隐居于山野之间,拒绝出仕。哪怕坊间呼唤着“安石(安石是谢安的字)不出,奈天下苍生何”,谢安也不为所动。

在他隐居的二十多年间,为天下苍生做出的唯一贡献,或许就是他们一伙人在一次聚会之后,留下了一本著名的诗集。当然,这本诗集传世的唯一原因,跟谢安一点关系都没有,完全是因为那篇不朽的序,也就是谢安的挚友王羲之写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若是谢安一直过着这种“流觞曲水,游目骋怀”的日子,谢安不过一名士尔,充其量为中国文化做做贡献,而且论贡献,也注定比不上他那位书圣朋友,甚至一不小心,还可能被钉在亡国名士的耻辱柱上。

直到他四十多岁,他的弟弟谢万获罪被贬,谢家的地位受到严重威胁,谢安终于被迫出山,一代名相就此登台。谢安的华丽变身,流传千古,还因此创造了一个成语——东山再起(会稽东山为谢安隐居之地)。

谢安刚刚出山时,正值桓温权势鼎盛。前文说过桓温为东晋北伐名将,然而369年枋头之战惨败于慕容垂后,桓温放弃了北伐。他有句传世名言:“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大约也正是在最后一次北伐之后,桓温发现“流芳后世”好像没什么希望了,便越发奔着“遗臭万载”去了,篡位的野心愈盛。

然而谢安出仕之后,凭借自己卓越的胆识,成功挫灭了桓温的野心。373年桓温病死,谢安掌控朝局。

东晋这样的王朝之所以羸弱,很大一个原因在于门第内斗消耗了太多的实力。一个不团结的统治集团,是很难应对强大外敌的。可谢安的出现,让形势有了很大转机。

魏晋时代,是特别崇尚个人的品貌风度的。而谢安在这方面的魅力,当世无人可及,因此名声极大,颇能服众。加之谢安高超的政治手腕,使得他终于成功把握了这个前秦忙于扫灭北方残余势力的关键时期,近乎完美地调和了东晋各门第势力的关系,使东晋王朝能够以一个团结的姿态去迎接那场决定命运的秦晋大决战。

日后名震天下的北府兵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成立的。377年,谢安用其侄谢玄组建了这支北方流民的部队。仅仅两年之后,就迎来了前秦攻向淮南的大军。

一支所向披靡、横扫北方的前秦雄师,遇上一支刚刚组建两年、毫无大战经验的东晋新兵,战力优劣本来一望便知。但战果却令人震惊,秦军遭遇前所未有的大败,大将彭超自杀,俱难被贬为庶民。北府兵一战扬名,晋军士气大振。

380年,前秦后方发动叛乱,苻坚的重心转向平乱。三月之后,叛乱被轻松平定。苻坚从中发现,他对帝国的统治并非如他想象的那般稳固。为了解决后方的隐忧,他实施了一个新的政策。但却也正是这个政策,为前秦灭亡埋下了一道重重的伏笔。

房屋的梁柱出了问题,他要去修。可他抽用的材料,竟是那座房子的地基。请看下集——淝水之战(下)。

纵论中西全史——人类的『史记』,当代的『通鉴』》小说在线阅读_第27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史书一册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论中西全史——人类的『史记』,当代的『通鉴』第27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