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255】 明章之治

刘秀少时有句名言:“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意为,若是做官做到京城卫队长,娶妻娶到美人阴丽华,才算没白活一场。

他是个有福之人。长大之后,不但功业远远超出了他的前半句,而且后半句的心愿,也圆满地完成了。

平定天下之后,刘秀少年时代的梦中情人阴丽华荣登皇后之位。公元57年,刘秀去世。他和阴丽华所生之子刘庄继位,为汉明帝。

公元57-75年,汉明帝刘庄在位。公元75-88年,汉章帝刘炟(dá)在位。这三十年,史称明章之治。

看这个名词,我们就知道,东汉的百姓又有福气在安宁与平和之中度过三十年了。这种史书中没有太多事情可记的年代,最为难得。它意味着普通人可以正常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他们基本上不会在早上起来后发愁家里没米下锅,也不会在晚上睡觉前担心自己看不到明天的太阳。

这样的时代,才是我们最需要的时代;这样的君主,也是我们最感谢的君主。

这个美好时代的缔造者,明帝和章帝,都明白这样一件事情:就当时的社会条件而言,西汉时代制定的各种政治、经济制度,已经是相当先进的了。留给他们发挥的空间并不大,他们要做的,就是把它保持好,足矣。

在这个平静的气氛中,有件小事,值得一提。

公元64年,一日,汉明帝夜梦金人,头顶白光,飞绕殿庭,遂问大臣。当朝大学者傅毅答道:“西方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莫非是佛?”汉明帝深觉有理,默默记住了这个梦。

第二年,明帝正式派出两位使者前往印度取经。

印度,咱们有一阵子没说到这个地方了。自从公元前185年孔雀王朝覆灭后,这个地方一直比较混乱,历史记载也少得可怜,所以我们一直不大关注它。但到了这个世纪,印度的形势开始明朗起来。

通常来说,我们提起古代印度,主要指的都是印度的北方,也就是南亚次大陆历来的文明中心印度河、恒河流域。除了昙花一现的孔雀王朝之外,千百年间,几乎没有哪个北方政权控制过南方。这两百多年的变乱中,印度南方又渐渐地脱离了人们的视野。从仅存的一点可怜的史料中,我们约略知道,1世纪中期,那里崛起了一个百乘王朝,几乎将印度南方统一起来。但它究竟有什么故事,有什么成就,我们就实在说不上来了。所以我们还是转过头来看北方。

印度北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且经济发达,是个人人都喜欢的地方。亚历山大、塞琉古、大夏、帕提亚,都觊觎过这里。也正因为这个原因,这里是最早实现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地方。1世纪,这里兴起了一种艺术形式,以希腊的建筑装饰手法来表现佛教精神,便是举世闻名的犍陀罗艺术。它不但在印度周边极有影响,甚至逐渐远播到中国、日本。在我们中国国宝级的敦煌艺术中,就有着很深的犍陀罗痕迹。

在横跨亚欧的丝绸之路上,印度北部自始至终都起着不可替代的枢纽位置。在一场场权力更迭之后,终于,在本世纪,这里崛起了一个强大的帝国——贵霜。

贵霜的源头,要追溯到两百年前被匈奴赶到中亚的大月氏人。他们很快征服了印度西北边的大夏,定居于此。后来,月氏将此地一分为五,分别号为休密、双靡、贵霜、肹顿、都密。1世纪初,贵霜部首领丘就却凭武力征服其余部落,统一月氏,号贵霜国。

丘就却雄才大略,且在位时间甚长,在他的治下,贵霜稳步扩张,已经隐然有了帝国模样。印度北部、印度西北部,也都在此时并入了贵霜领土。

(待续)

因此说来,此时的贵霜,是当然的世界佛教中心。汉明帝派使者去印度取经,去的其实就是贵霜。两名使者在贵霜找到两位高僧,邀至汉朝。公元67年,四人回到洛阳。汉明帝特地为此修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寺庙,供他们传法。由于他们是用白马驮回经书,故此寺唤作“白马寺”。

虽说佛教在中国想必早已有了影响,否则不会有汉朝学者听说过佛,但白马寺的修建,堪为佛教在中国正式传播的标志。

有趣的是,基督教进入罗马,佛教进入中国,两大宗教进入两大帝国的时间几乎完全相同。但不同的是,中国人远没有罗马人那么饥渴。因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比基督教在罗马的发展要缓慢得多。只有在若干年后,它渐渐同中国强大的本土文化融合之后,才能真正在这个国度产生重要的影响。

所以说,在当时,“永平求法”(其时汉明帝年号永平),仅仅是一件小事,仅仅是一段插曲。在国内形势一片安定的情况下,似乎也没什么大事可做。但汉明帝还是找到了一件,一件真正利在千秋的大事——治水。

黄河被我们称作母亲河,但黄河的脾气却也是众所周知的坏。历史上黄河改道次数之多,范围之广,在世界范围内的大河中,都并不多见。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有个独特的黄土高原,土质极其疏松,黄河把高原上的黄土都带到下游,结果导致河床越积越高,一不小心河水就漫出来了,这就是所谓的“地上河”现象。

黄河的泛滥几乎威胁到下游整个华北平原的国计民生,堪称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但千百年来,统治者几乎束手无策。

公元11年,黄河又在魏郡(今河北、河南交界一带)大决口,完全改道,下游竟有数十县漂没水中,为害近六十年。终于,公元69年,汉明帝发掘出水利天才王景,命其治理黄河。

王景率数十万兵马,开山破地,建水渠、水门、堤坝无数,硬是为黄河引出一条新的入海之路。工程前后耗资无数,费时一年,终告竣工。

效果如何?——“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是的,下一次黄河决口,发生在893年的唐末,下一次黄河大改道,发生在1048年的北宋。王景之功,惠及千年。

王景,这个名字的响亮程度,或许远远不及历史上那些帝王将相们。但在我心中,他足以跻身最伟大的民族英雄之列。向王景致敬!

其实同样值得尊敬的是汉明帝。拨数十万大军交于臣下治水,这份魄力着实令人钦佩。而可贵的是,在倾全力打理内政的同时,汉明帝也同样没有忘记边境的危机。

还是汉朝的那个老邻居,匈奴。自从王莽胡闹般的降格决定之后(参见242节),汉匈关系重新恶化,匈奴犯边之事,时有发生。

但公元48年,匈奴再度发生内讧,再度分裂为两支:南匈奴和北匈奴。跟以前相似,南匈奴归顺汉朝,北匈奴逞威漠北。

公元73年,汉明帝派大将窦固领兵进击北匈奴,大胜,斩千余人。获胜之后,窦固冷静地分析了一下北疆局势,做出了一个英明的决定。

他见北匈奴实力并不如何强大,于是断定,除非北匈奴跟西域各国联合,否则势单力孤,必为我大汉所灭。因此,若要成功解决匈奴边患,首要任务是切断匈奴与西域的联系。

脑中战略已成,窦固随即开始实施。他一方面亲自领兵进入新疆地区,占领漠北与西域间的要道;另一方面,派出使者,争取与西域结盟。

这一来,就引出了那个千古传奇。请看下集——西域扬威。

纵论中西全史——人类的『史记』,当代的『通鉴』》小说在线阅读_第23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史书一册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论中西全史——人类的『史记』,当代的『通鉴』第23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