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在历史上的名气,赵合德恐怕远逊于她的姐姐。可在当时赵合德一入宫,就又抢走了成帝对她姐姐的专情。汉成帝自此专宠赵合德,并发出了那句著名的感慨:“宁愿醉死温柔乡,不慕武帝白云乡。”
温柔乡的典故,自此得来。只是不料造化弄人,日后汉成帝果然暴死在了赵合德的怀中,又是一个一语成谶。
说到这里,又有一小段题外话。
传说赵飞燕失宠之后寂寞难耐,便招了一些男宠入宫,使得后宫颇为秽乱。大臣们看不过眼,但此事涉及皇家脸面,又不敢直白劝谏。于是当朝的大文学家,光禄大夫刘向搜罗了许多古代贤明女子的故事,当然也包括少数乱国女子的故事,汇集成册,进献给成帝,以期得到讽喻的效果,这便是中国古代的著名典籍——《列女传》。
成帝心思不在国家,恐怕根本没工夫去品读这本书,刘向所期望的效果当然落空。但在那个男性处于统治地位的时代,女性大都躲在历史的角落里。正是因为有了这本书,许多女性的事迹才得以流传下来。
她们应该感谢谁?刘向还是赵飞燕呢……
公元前7年,汉成帝暴卒。这时出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汉成帝没儿子。
如此荒淫的皇帝,怎么会没有儿子呢?没有生育能力么?
不是。只不过,他的儿子都在很小的时候死了。
成帝一死,立刻有人上疏太皇太后王政君,说宫中妃子有人产下皇子,都为飞燕合德姐妹所害。
这话倒是顺理成章,飞燕和合德都没有生育能力,因妒害人,毫不奇怪。
可这里还有个问题,许皇后、班婕妤同样生有皇子,却也是不数月就夭折了。那个时候,赵氏姐妹尚未入宫,又作何解呢?
巧合?有可能。但我们大胆猜测,还有一种合理的解释。
所谓外戚,其实是一个很庞大的集团。汉王朝经常出现皇后、太后、太皇太后等等并存的局面,那么外戚就由很多家族构成。这些家族之间斗争不可避免。
成帝一朝,太后王氏家族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史书中也有明确记载,王氏处处打压许皇后,其实也就是打压皇后一族的势力。
成帝一死,王氏就成了太皇太后,自然也就会出现太后一族。太后是皇帝的生母,这个关系是人间至亲,很容易形成跟太皇太后一族分庭抗礼的势头,难以打压。无论成帝的那个妃子诞下皇子,都会成为潜在的皇太后人选。那么,消灭她们成为皇太后的可能,无疑是巩固王氏专权的上策。
皇帝无子,立谁为新皇后,理应由辈分最高的太皇太后说了算。如此一来,王太后就可以挑选最为听话的皇帝为新主,新朝太后也不会是宫中有身份的后妃,缺少势力,王氏专权才能够更稳固。
(待续)
当然,以上只是猜测。但西汉末年,外戚势力已然坐大,各个家族的斗争已经趋于白热化,却是事实。
之后,成帝的侄子刘欣继位,为汉哀帝。
不论之前我们的猜测能否成立,总之哀帝一即位,王家过得却并不如意。哀帝处处跟王家作对,在朝中大力扶植王氏以外的势力。
成帝一朝,曾经一度有过“尚书九卿,刺史郡守,皆出王氏一门”的盛况,哀帝一朝,情况大有改观。
但可惜的是,哀帝的能耐,也仅止于此。他所任用的大司马大将军,比成帝还要荒唐得多。
我们现在开玩笑说起同性恋,经常用“断背”来形容。可在李安导演拍出《断背山》之前,还压根没这个词儿。中国两千年来,说同性恋,断的都不是背,而是袖。
而哀帝一朝的大司马大将军,就是这个“断袖”的主人公,董贤。
董贤是汉哀帝的男宠,据说长得极其妖媚,深得汉哀帝的欢心。汉成帝宠爱赵飞燕,便将赵飞燕的妹妹召入宫中。汉哀帝宠爱董贤,不仅把他的妹妹召入宫中,甚至连他的妻子也召入宫中。
只不过这个哀帝倒是比成帝专情得多,一直都专宠董贤。二人出则同车,寝则同榻,如胶似漆,形影不离。
一日,二人午睡,哀帝先醒,董贤仍在熟睡。哀帝想要起床,才发现董贤枕在了自己的袖子上,便割断了自己的袖子,不欲惊醒董贤。
这段轶事传出,“断袖”也就成了同性恩爱的代名词,竟流传了两千年。
可这位董贤除了生得俊俏之外,却是个草包。他来治理朝政,朝政更加一塌糊涂。哀帝却一直对他信任有加,甚至萌生过禅位给他的念头。
这真是一段比《断背山》还要伟大的爱情。只不过,它出现在帝王家,就是全天下百姓的灾难。汉朝自此病入膏肓,再无可救药。
公元前1年,哀帝酒色过度早夭,西汉王朝也越来越临近终点。那该是下个世纪的事情了。
回首公元前1世纪,汉朝和罗马是世界两极。两个超级大国之外,值得叙述的事情实在不多。
可是有一个人,却绝对不能不说。
跟这个世纪里叱咤风云的汉武帝、霍光、恺撒、屋大维们比起来,他的功业,看上去要逊色太多。更何况,在这个世纪末,他才刚刚出生。
但是,在数千年人类的历史长河里,他的出生,却是一件不得不大书特书的事情。在之后两千年,他的风头,甚至远远盖过了那些伟大的帝王们。
又一位重磅人物,登上了历史舞台。
当然,会有许多人不认可我这句话。他们会说:难道,他只是个人么?请看下集——基督降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