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205】 轮台罪己(下)

这是一个因为对上级的私愤而从汉军中跑出来投降匈奴的汉奸。他只说了一句话,就立刻坚定了且鞮侯单于继续围剿的信心。因为,他透露了一个重大的信息:李陵的箭矢快射完了。

且鞮侯单于闻言大喜,一声令下,匈奴大军全面发动总攻,李陵军被团团围住。

夜半时分,汉军箭矢彻底用尽。李陵只得命令全军化整为零,分散强行突围。

然而最终,李陵毕竟没能逃出匈奴密集的包围圈,做了匈奴的俘虏。随后,李陵投降了。

李陵兵败的地点离汉朝边塞很近,他投降的消息迅速传入长安,随即在朝野引发了巨大的震荡。整个朝野上下,一片喊杀之声。

然而,在满朝作激愤状的文武百官当中,汉武帝敏锐地发现了一个例外,一个一言不发的人。

汉武帝知道,这个人也有他想说的话,便好奇地问了他的意见。——太史公司马迁悲剧登场。

“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入戎马之地,与数万之师相抗。转斗千里,战至矢尽道穷,杀敌无数。虽古之名将,不过如此。他今日兵败不死,乃是寻求机会,以报汉室而已。尔等众臣安立于庙堂之上,却在肆意构陷前方杀敌之勇士,实在令人心寒!”

熟读经史的司马迁不会不知道,此时此刻,李陵一案的是非曲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汉武帝需要发泄。

前方战场大败,等于否定了他发动的这场战争。汉武帝心知肚明,若非李广利被匈奴右贤王轻松击溃,李陵也不至于如此势单力孤。从选将到布局,他整个战役的策划是彻头彻尾的失败。

但人是绝不愿意自己承担责任的,何况他是皇帝。盛怒之下,他需要出气筒。现在正好有个李陵摆在那里,足以让汉武帝的火气全部发泄在他身上。若是李陵没事,就必然有别人要遭殃。这也是为什么朝中众臣都忙不迭地将责任推给李陵的原因所在。他们未必真的觉得李陵有多可恨,只不过他们需要通过痛骂李陵来逃避责任。

可司马迁就是这样一个人。我可以保持沉默,但如果要我说话,我就绝说不出违心的话。

司马迁的话的确在心里触动了汉武帝,李陵的家人也逃过一劫(可惜他们在两年之后,还是被人陷害,仍旧没能逃脱被族诛的命运)。但司马迁在这个时候站出来,汉武帝的情绪却迫使他不由自主地将司马迁作为了发泄的对象。

司马迁就这样莫名其妙地承当了此战的负责人,被处以腐刑,自此身残。

这是一种最屈辱的刑罚,一种对身心最惨烈的双重刑罚。司马迁写道,“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他想过自杀,但他还是活了下来。而支持他走完一生的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便是那部震古烁今的煌煌巨著——《史记》。

(待续)

在地球上的所有文明当中,中国未必是历史最悠久的文明。但毫无疑问,中国是历史积淀最深厚的文明。这其中最大的功劳,恐怕就在于中国保存下来的一套极其庞大的史籍资料。就史料的完整和丰富而言,世界上任何一个文明跟中国比起来,都绝对是望尘莫及。

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司马迁这个里程碑人物的出现。

《史记》的介绍,中学语文课本里面就有,即便没读过的朋友,想来也对它十分了解了。它的记述太全面、太精彩,以至于其后两千年的历代史官都不自觉地沿用了《史记》的模式来记述历史。

某种程度上说,司马迁决定了两千年来中国史书的样子。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司马迁的视野。《平准书》、《货殖列传》成了重要的经济资料,《匈奴列传》、《南越列传》、《朝鲜列传》、《大宛列传》保存了周边地区的历史。还有《礼书》、《乐书》、《律书》、《历书》、《河渠书》等等,堪称中国古文化的百科全书。

有了这个参照,后代史官也能够成功地将历朝历代的相应资料保存下来,中国的史籍体系才能够如此完整。

当然,每一个读过《史记》的人,最被震撼的地方,莫过于整部书中所蕴含的豪侠之气。

历史上,许多有生理缺陷的人都有或轻或重的心理缺陷。更何况这种生理上的伤害是被平白无故加上的,它极易引发满腹的冤屈,满腔的仇恨。

可是在《史记》中,我们却看不到这些。我们看到的,始终是那个为李陵仗义执言的司马迁。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数千年中国历史,大家最喜欢的、最熟悉的,往往是春秋战国、楚汉相争,以及西汉前半期的历史。我们喜欢那个灿烂的时代,喜欢那些可爱的英雄。

我们应该感谢司马迁。历史,因为他的描绘,而格外精彩,格外动人,格外发人深省。

可惜的是,这样的史家,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我们庆幸,司马迁在屈辱中活了下来。他不愿意做一片随风飘散的鸿毛,而终于凭借着他的才华和坚韧,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矗立起了一座巍巍泰山。

这里,也顺便向汉武帝致敬一下。

历代君王最恨的、也是最怕的,就是对自己的非议。汉武帝之前,有人给我们看过,什么叫“道路以目”,什么叫“焚书坑儒”,汉武帝之后,各式各样的文字狱更是不绝于书。

然而,《史记》这样一部对汉王朝明显颇有微词的著作,汉武帝竟然容许它活了下来。就冲这个,我第一个敬服他。

千古帝王,有如此胸襟气度者,不过寥寥数人而已。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有了公元前89年的《轮台罪己诏》。

当然,讲它之前,还要说说引出这份罪己诏的那场轰动天下的大灾难——公元前91年的巫蛊之祸。

所谓巫蛊,说的是一种诅咒人的古老法术。大致上便是做个木偶人,写上某人的生辰八字,再念念咒语,然后把它埋到被诅咒者的住处附近。

在那个时代,人们对此等法术颇为忌惮。汉朝法律明令禁止制作巫蛊,违者要处斩。所以,巫蛊的出现只会有两种可能:要么,是刻骨的仇恨;要么,是巨大的阴谋。

出于人心对巫蛊的强烈惧怕,当一个人看到写着自己生辰的木偶之时,往往会愤怒得丧失理智,极易落入陷阱。

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就这样乖乖地钻进了小人物的圈套。

(待续)

这个小人物,叫江充。因为长得帅,成了汉武帝的宠臣。

因有人举报丞相公孙贺设巫蛊诅咒武帝,武帝便派他去查办此事。就这么一个愚蠢的决定,便引发了数万人横尸法场的惊天血案。

到了江充手里,诅咒皇帝就成了一条可以随意添加的罪名,无论你是谁。中国历史上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政治屠杀。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江充看谁不顺眼,谁就得死。

汉武帝事前绝对不会料到,一场巫蛊风波,竟使得皇后卫子夫、太子刘据自缢身亡,两位公主被杀,两位皇孙被杀,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伉被杀,丞相公孙贺满门抄斩,无数官民死于非命。

在那些日子里,江充成了汉王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汉武帝成了一把乖乖的杀人用的宝刀。

汉武帝已经陷入了癫狂。

直到多日之后,他才醒了过来,这才意识到,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想害他呢?

再一追查,猛然醒悟,一切都是江充的胡作非为而已。他当然族灭了江充,可是,那数万条人命却再也挽不回了,天下的乱局也已经到了难以收拾的地步。

更加严重的事实是,江充办巫蛊案的同时,李广利率领的七万大军正在北方与匈奴作战。李广利的妻儿也不幸卷入了此案之中,失去理智的汉武帝将李广利的家人也一并收监,随时准备处斩。

大将在外而灭其家,这几乎是绝顶昏庸的帝王才能干出来的事情。然而汉武帝就这样做了。

消息传至塞外,李广利大惊。为了能将妻儿救出牢笼,李广利急于立下大功。这直接导致他将数万将士贸然带入险地,结果被匈奴围困,最终汉军大败,李广利投降。

政治混乱,军事惨败,经济衰退,此时的汉王朝已经被汉武帝折腾得奄奄一息。三十年前的盛世之景早已烟消云散,国势一日不如一日,汉王朝向着亡国之路头也不回地开去。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汉武帝却猛踩了一脚刹车。踩刹车的方式,便是那《轮台罪己诏》。

俗话说,说一句谎话,总要用一百句来圆。同样的,人做了一件错事之后,也会用一百件错事去掩盖。

这是一个平常人都有的弱点,人总有一种拒绝承认错误的本能。通常来说,那个错误越严重,他就越倾向于去掩盖它,而不是承认它。

作为皇帝更是如此。一来,他更加需要维护他的尊严;二来,他犯的错误,也很容易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

虽然在汉武帝的时候,儒学宗教化刚刚开始,天子在万民心目中的地位,还不及后世那样神圣。可作为一个富有四海的帝王,能够公开向天下承认错误,实在罕见。

作为一个掌管天下的皇帝,失去理智是可怕的。然而他一旦及时清醒过来,一切尚有转机。

这份罪己诏除了自陈过失之外,最重要的决策,便是全盘推翻了大肆花钱和大肆用兵的策略,恢复了汉初轻徭薄赋的政策。税赋减轻,苛政减少,汉王朝重新开始休养生息。

公元前87年,罪己诏颁布后仅仅两年,汉武帝就去世了。这份罪己诏,就成了汉武帝给他的继任者留下的最后的遗产。而下一代汉朝君臣也正是沿着这个路子,再造了汉王朝的盛世。请看下集——昭宣中兴。

纵论中西全史——人类的『史记』,当代的『通鉴』》小说在线阅读_第17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史书一册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论中西全史——人类的『史记』,当代的『通鉴』第17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