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到,伊稚斜单于也在此战之后,采纳了赵信的建议,退居漠北,汉军边关之压骤减。汉武帝可以重新筹划战略部署了。
而武帝新部署的灵感,正是来自张骞的西域报告。
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向外开拓精神的帝王并不多。这也好理解,因为中国实在已经很大了,自给自足也毫无问题。而且整个国家通常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传统,似乎并没有必要向外开拓,去打破这个既定的帝国模式。这与亚述、波斯这些暴发户或者希腊、腓尼基那些小城邦完全不同。
但汉武帝是个例外。他颇有些像两百年前的亚历山大,一个总想往东,一个总想往西。只不过,汉朝的政府组织比马其顿强大的多,汉武帝不需要自己走,他可以靠自己的使者和军队。
如果说当初派张骞出使月氏还属于试探性质的话,那么张骞回归之后,武帝头脑中已经有了明确的向西开拓的计划。
要想通西域,大致上有两条路。
一条就是张骞走过的路,途中的要道河西走廊掌握在匈奴手中。也就是说,这条路是不通的,所以史书上对张骞西域之行的记载总会加上“凿空”二字。
另一条张骞只是听说过。他在大夏看到过蜀布,一问才知道是从印度流通过来的。张骞据此推测,从长安到巴蜀,再到印度(汉朝人称之为“身毒”),再到中亚的月氏、大夏,也必有一条通路。
那么,到底要通哪一条呢?汉武帝的答案很简单:两条都要通。
几乎是在张骞回归后的第一时间,汉朝去西南的使者就出发了。
四年之后,使者回来了。这是一次完全失败的出使,使者连身毒的影子都没找着。不过,他们也并非没有收获,至少,给我们后人带回了一条著名成语——夜郎自大。
自秦末天下大乱以来,西南地区就早已脱离了中央统治。至汉武帝时,西南云贵川地区已是国家林立,各自为营,不知有汉。这其中,又以滇国和夜郎两国最有实力。
结果,汉使行至滇国,被挡住了去路。待使者自报家门之后,滇王想了想,发现没听说过这个地方,于是问出了一句很经典的话:“汉朝跟我滇国比,谁大?”此话问得使者哭笑不得。但既然人家没听说过汉朝,使者自然也没办法靠汉朝的威名开出一条道来,只得灰溜溜地回转长安。
回家的路上,使者又遇到另一西南老大夜郎国,又被问了一句同样的话。使者郁闷之极,回到中原之后,很想发泄一下,便对着家乡父老把夜郎这个蛮夷之邦狠狠嘲笑了一通。于是乎,夜郎自大这个成语就在中原文化圈家喻户晓了。
(待续)
我们都听说过这个成语,它本身的含义自然是对夜郎充满讽刺的意味。但以当时的情势来说,以夜郎、滇国为代表的西南夷还是颇有实力的。《史记·西南夷列传》里就说过,夜郎有精兵十余万。在北方匈奴之患没有彻底平定的情况下,汉朝还真不能把这些狂妄的西南蛮夷怎么着了。
所以,汉武帝虽然对于从南路走通西域极有兴趣,但他毕竟不能立刻对西南贸然开仗,他此时用兵的重点,仍在匈奴。
使者从西南回来的第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策动的又一场对匈奴的大战爆发了。
第四战,占领河西。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下达了对河西的总攻令。但这一次他派出的兵力未免有些出人意料——寥寥万骑而已。
这是一个太过大胆的决定。而这个决定本身就昭示了汉武帝制定的战略:闪电战。
其实,当时汉朝的西部边境,距离匈奴驻扎在河西的中心足有上千里。大军慢慢开过去,不但耗时耗钱,还未必能取得好的效果,不如索性挑出万名精锐好了。
汉武帝用兵已经足够大胆,用人则更加大胆。他毅然放弃了屡战屡胜的大将军卫青,而将此次奇袭河西的重任交给了从未领导过大军的小将霍去病。
历史再次证明了汉武帝超凡的眼光。
当年春天,霍去病从边城陇西出发,直扑河西而去。
为了保证行军速度,霍去病下达了一条命令:击溃敌军之后,不得取物资,不得俘人口,敌人胆敢反抗者杀,畏惧投降者释放。
结果,汉军在六天之内,转战匈奴五个王国,挺进千余里。匈奴折兰王、卢侯王被杀,浑邪王子被擒,休屠王至宝祭天金人被抢走,匈奴官兵共计八千九百六十多人被斩杀。汉军最终一直杀到敦煌,河西走廊一举打通。
此役过后,河西的匈奴势力元气大伤。可还没等他们缓过神来,汉军第二波进攻浪潮便又打了过来。
同年夏天,汉武帝策划了一场更大规模的远征。汉军兵分两路,公孙敖率一部从陇西出发,正面吸引河西匈奴主力,而霍去病率数万骑兵主力从北侧实施大迂回,攻击河西匈奴侧背。
战役的过程再次证明了名将跟庸才的巨大区别。走大路的公孙敖居然迷了路,反而是绕道迂回,在大沙漠里逛了两千多里的霍去病却极其顺利地到达匈奴后方。在没有友军策应的情况下,霍去病再度痛击匈奴主力,斩杀三万余人,俘虏小王七十多人,匈奴各级官员更是一抓就抓了两千多个。匈奴河西两大王之一浑邪王率四万多人降汉,匈奴在河西的势力几乎被彻底肃清。
正如那首最有名的匈奴歌谣所唱的那样:
失我焉支(胭脂)山,
使我妇女无颜色!
失我祁连山,
使我六畜不蕃息!
世代以抢夺别人为乐的匈奴人,终于也有了哭的时候。
此后,汉朝在河西陆续设立“河西四郡”:武威、酒泉、张掖、敦煌,为日后经略西域打下了极好的基础,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这才有了畅通的可能。
至此,河南、河西边境的匈奴势力已然不复存在,匈奴单于也已远遁漠北。某种程度上说,匈奴边患已除。接下来,汉武帝该做什么呢?
他做了一个前人想都不敢想的决定——跨过沙漠,摧垮匈奴。
汉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远征即将展开。
那将是一页无比壮丽的史诗,那将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巅峰。请看下集——漠北传奇。
【197】 漠北传奇(上)
第五战,扬威漠北。
公元前119年春天,长城脚下的代郡、定襄,几十万人集结已毕,整装待发。
他们又是兵分两路。
东路军:卫青挂帅,李广、公孙贺、赵食其、曹襄为副将,以骑兵五万为主力,从代郡出发,寻找匈奴左贤王决战。
西路军:霍去病挂帅,不设副将,以骑兵五万为主力,从定襄出发,寻找匈奴单于决战。
此外,还有四万匹马随军出征,以备替换。两大集团军后面,跟着步兵数十万,掩护着辎重跟进。
值得一提的是这几十万辎重兵,它可以算是汉武帝的创举。在那个年代,跨沙漠远征,这恐怕是最好的办法了。
打个比方,卫、霍两大骑兵部队就好像是冲向敌阵的轰炸机和战斗机,而后面数十万步兵则好比一艘巨大的航空母舰,专门负责主力兵团的补给。
不过这样一支大军所耗费的成本是可想而知的,它是汉武帝动用了举国人力、物力、财力、兵力而筹划的一场超大规模、超远距离的超级远征。
为了筹备这场战争,汉武帝几乎掏空了所有的国库。为了弄钱,汉武帝连搞了好几项极其重大的经济体制改革。
就是在公元前119年,武帝先是任用两大巨商东郭咸阳和孔仅,将盐铁收归国有,然后又采纳经济学家桑弘羊、张汤的建议,颁布了广为诟病的“算缗(mín)令”和“告缗令”。
这些经济政策的详情我们稍后再谈,总之都是影响深远。而这些政策与这场大战同年颁布,也正说明汉武帝疯狂筹钱之举跟他发动大规模战争之间有很密切的联系。
汉武帝可谓下了血本,他会收获怎样的战果呢?那就要看卫、霍两大名将的表现了。
大军出发前,汉武帝突然得到了一条情报,说单于的主力其实在东面。按照汉武帝的打算,是让西路霍去病军团去打单于的,所以把精锐部队都编给了霍去病。
然而得到这个消息之后,汉武帝立刻下令变更部署,卫青、霍去病两军对调,卫青去西面,霍去病去东面。
大军就这样出发了。
等到两军出塞之后,才各自得知,情报有误,单于主力已经跑到西边去了。
这一来就苦了卫青,他率领的二流骑兵不得不直接面对匈奴单于主力。
又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卫青并不慌张,他决定兵分两路,派李广、赵食其领一路军马往东迂回向单于身后包抄,自己亲率主力向大漠前进。
且不说卫青的兵马如何艰辛地穿越沙漠,单说他们成功渡过沙漠之后,却猛然发现,单于的大军早已在那里等候多时了。
己方刚刚走出不毛之地,人困马乏,对方陈兵以待,以逸待劳。而且己方并非绝对主力,对方却聚集了单于帐下最精锐的骑兵。这样的仗,怎么个打法?
伊稚斜单于笑了。四年前漠南大战,他成了卫青的手下败将,今日该是把这笔账讨回来的时候了。
可卫青不是一个喜欢让敌人笑着回去的人,他对此不利形势早有防备,一种新式武器让伊稚斜开了眼界——武刚车横空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