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元老院的暴行激起了全罗马的愤怒。选举日暴动的发起者,大西庇阿堂弟的孙子,西庇阿·纳西卡(说起来还是提比略·格拉古的表兄),成了罗马的全民公敌。他走到哪里,都有人向他咒骂。最终,这位西庇阿家族最大的败类不得不灰溜溜地逃出意大利,最终客死帕加马。

在民众的巨大压力下,元老院也被迫沿用格拉古法案。格拉古死后的六年间,八万罗马平民分得土地。

(待续)

这几年,是罗马贵族与平民斗争最热烈的几年。双方为了自己的利益,寸土必争,时光仿佛又回到了高卢入侵之前那段热火朝天的阶级斗争时期。

公元前123年,小提比略九岁的弟弟盖约·格拉古也当选了保民官。他更加大刀阔斧地延续了他哥哥的改革措施,也就更加惹恼了元老院。

与他哥哥在选举日身亡不同的是,他史无前例地连任了保民官。

但他仍然没能保住自己的命。

他连任后不久,一场更大规模的暴乱爆发。元老院再度取得胜利,三千格拉古的支持者被屠杀在罗马街头,盖约·格拉古本人也被杀死,首级被砍下来,挑在矛尖之上带到了元老院。

为期十年的格拉古兄弟改革就此被镇压,土地改革法案被废除,大地主重新出现,元老院看上去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可格拉古兄弟的死,却使得罗马市民彻底丧失了对国家和政府的信任。他们又开始拒绝服兵役,而从各个殖民地征来的士兵,又远远没有从前罗马军队的那种战斗力。

罗马一旦战力下降,四周不安分的民族立刻活跃起来。

内忧,直接导致了外患。

公元前113年,一支印欧部落突然从阿尔卑斯山南下,闯入曾经的高卢地区,势如排山倒海,将罗马北部边防碾得粉碎。这不再是我们熟悉的凯尔特高卢人,而是一个新登场的角色,一个在日后世界历史中将要扮演极其重要角色的族群——日耳曼人。

北面刚刚出了乱子,南面也开始不消停。几乎在同时,努米底亚新国王,马西尼萨的孙子朱古达也开始挑衅罗马。

对外嚣张了几十年的罗马突然之间又陷入了焦头烂额之中。

当此危难之时,公元前107年,罗马城又出现了一位拯救它的英雄,一位因军功当选执政官的平民——马略。

他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平定了努米底亚叛乱,转而北上迎战可怕的日耳曼人。

此时,南侵的日耳曼人主要分为两大部落,辛布里人和条顿人。他们分两路向意大利北部平原进军,连战连捷,无人可当。

面对危局,马略找元老院要来了巨额资金,然后专门以高军饷为诱饵,招募穷困潦倒的罗马平民,训练出了罗马历史上第一支真正以拿军饷为目的的职业军队。

公元前102年和公元前101年,在两场决定性的大战中,马略的职业部队先后击溃了条顿人和辛布里人,歼敌十余万,彻底扫除了罗马的外患。

也正是在这几年中,马略因为辉煌的战绩和不可取代的地位,创纪录地连任了五年罗马执政官。

这也就意味着,在经历了连番动荡之后,罗马人终于开始抛弃他们数百年的共和传统。

保民官缺乏实力,元老院不值得信任,罗马公民们开始把他们的热情投向了一股新的势力——将军。

开启一个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也正要着落在这些将军身上。

不过,那就是下个世纪的事情了。

在结束这个世纪之前,我们还得转回中国。因为在几位伟大的罗马将军出场之前,一个伟大的帝王已在中国登基。

这是中国历代王朝史上故事最多,也是地位最重要的一个帝王。他做了许多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事情。我们先来说说第一件,或许也是影响最大的一件。请看下集——独尊儒术。

【191】 独尊儒术(上)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辞世,他年仅十六岁的儿子刘彻继位,为汉武帝。

武帝即位的第二年,便在中国历史上首创了年号体系。后世一些著名时代的称号,诸如贞观、天宝、永乐、康熙,说的都是年号。

公元前140年,就是汉武帝的第一个年号,建元。而武帝一朝的大事,也从建元元年就开始了。

说起来,这还真的是一件大事,以至于直到今天,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仍在整个中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

这几乎是一件令我们每个人都头疼过的事情——考试。

而社会的怪现象就在于,虽然大家对考试恨之入骨,却都义无反顾地去参加一场又一场的考试。其原因不言自明:考试,意味着出路。

中国考试的传统,追本溯源,那正是从汉武帝建元元年开始的。

要是说考试真正形成一项稳定的制度,其实要一直等到七百多年后的隋朝。汉朝的人才选拔方式,仍以各级官员推荐为主。但在人才推荐上来之后,汉武帝加了最后一环:廷试。

也就是说,这些人才们有了直接面见皇帝,一展才学的机会。一旦被皇帝看中,便可一步登天,麻雀变凤凰。

这个场景看上去有些眼熟。是了,战国时期,士子游说诸侯国君,从而直接被委以重任的例子并不少。商鞅、张仪、苏秦、范雎等人都是经典范例。

但我们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这前后的状况并不相同。

之前的战国,诸侯并立,列强间竞争极其激烈。但凡有点抱负的国君,都在苦思富国强兵的良策,都在苦寻经纶济世的人才。这其中,各国国情不同、国君们喜好也不同,士子们献上的强国之道未必只有一种。这也就导致了历史上罕见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对于这些人才来说,他们修习的选择有很多。可学儒、可学道、可学法、可学兵,亦可钻研阴阳、纵横之术,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来决定自己在学问上走哪条路。只要在这条路上走得足够深、足够远,习得一身本领,便不愁没有施展才华的机遇。诸侯那么多,即便一时碰壁,他日也必定有机会找到赏识自己的明主。

如果我们仔细数数,战国时期半数的顶尖人才,都有过从一个国家转投另一个国家的经历。吴起、商鞅、孙膑、公孙衍、张仪、陈轸、孟尝君、乐毅、田单、范雎……这一长串光耀战国的名字,如果没有投向他国的机会,轻则才华被埋没,重则有性命之忧。

可现如今,这扇机会之门关闭了。普天之下,都是汉王朝的土地。一旦汉王朝不承认你,你便再难有出头之日了。

这会导致怎样一个结果呢?——学术的单一化。

也就是说,曾经的诸子百家,必然要出现合流的倾向。伴随着政治上的统一,学术统一的倾向也在所难免。

(待续)

这下子,情势就逆转了。原来是诸侯争相求贤,士子身价甚高;现今是只有一个皇帝,士子必须合上皇帝的节拍。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这商品该长啥样,就只能由买主说了算了。

所以,这也就产生了另一个后果——政治与学术的挂钩。

再加上考试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使得学习渐渐失去了学习本身的意义,而变成了谋求出路的一种方式。大家所学的东西,也由从前的五花八门,变成了具有明显政治倾向的内容。

学习为政治服务,并非中国首创。埃及、巴比伦的学校,一直都以培养政府官员为主要目的。可是,你听说过埃及、巴比伦的学校里培养出了哪些人才么?没有。

再看希腊。米利都学派、苏格拉底学派、柏拉图学园、亚历山大城,人才辈出,群星闪耀,而这些都是与政治无关的学术团体。反观雅典城那些为政治服务的学院,出的人才就寥寥无几了。

于是乎,中国大一统王朝的政治早熟,不可避免地付出了学术专一化、政治化的代价。曾经的百家争鸣消失了。自此以后,中国历史上涌现的政治人才,对于其它学术领域,开始呈现压倒性的优势。

好,下面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中国自春秋战国以来数百年,已经形成了深厚的学术积淀。汉王朝的学术,必然对这种积淀有着相当的继承。那么,究竟该继承哪一个分支呢?

我们不妨来简单考察一下这些年来中国思想界的发展状况。

其实诸子百家思想的合流,由来已久。这其中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当然是一百年前吕不韦召集门客编纂的《吕氏春秋》。

按照吕不韦的宏愿,这应当是一个部无所不包的经典。但众多思想当中,自有主次之分。仔细究其内容,仍以儒家与法家为主。法家思想是秦国的国策,而儒家又是当时学术势力最庞大的一支。

到了景帝年间,又出了一部可与《吕氏春秋》比肩的综合性哲学著作。那就是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主持编纂的《淮南子》。这也是把各家思想揉到一起的一部作品,但其中的主旨又不一样了。它明显受了文景时期黄老政治盛行的影响,从而具备了浓重的道家特色。书中最为经典的那则小故事,塞翁失马,就是这部书主题思想的一个绝妙缩影。

所以说,各家思想比拼下来,还是底蕴深厚的儒家、道家、法家最具夺冠实力。可是这里头,法家是前朝的治国理念。贾谊的名文《过秦论》里面直接把“繁刑严诛,吏治刻深”作为秦朝败亡的一大主因。如此一来,法家是要不得的了。

那么,还剩下儒家和道家。

纵论中西全史——人类的『史记』,当代的『通鉴』》小说在线阅读_第16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史书一册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论中西全史——人类的『史记』,当代的『通鉴』第16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