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这并不是一股经常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出现的力量,此前秦昭王之母宣太后倒是露过一下脸,但那时的秦国毕竟只是一方诸侯而已。而在汉朝这种大一统帝国的最高统治阶层中出现一位后宫女子,则完全是因为她太杰出了。

不用说,这位女子就是吕后。

要说刘邦这个人,其实是感情挺丰富的。项羽死的时候,他哭了;灭英布还乡的时候,他又哭了;而且明明觉得韩信、彭越非除不可,却始终下不了决心。

刘邦的心里是矛盾的。正当这个时候,吕后不但看破了他心中的矛盾,还一举帮他解决了问题。

她不关心韩信、彭越们是不是英雄,也不关心他们是否该死,她只知道,像这样的人必须除掉。然后,她就动手了。杀韩信、诛彭越,整个过程果敢决绝,令刘邦也心生敬意。

于是,刘邦临终前,我们的历史上难得地出现了一回皇帝向皇后托孤的场面。

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周勃,刘邦把几位大汉重臣交到了吕后手中,后来的历史也证明,吕后的确带领这些人出色地完成了历史交给他们的过渡任务。

皇后,本身就是皇家成员。通常来说,权力交到她手上是没什么大问题的,可她的身后,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利益集团。这个集团,正是随着吕后的掌权登上历史舞台,并将在日后的汉朝历史中产生巨大的影响。

那便是外戚。

外戚、宗室和功臣不同,功臣是靠着汗马功劳谋得的地位,而前两者主要是靠裙带关系。

这里面外戚和宗室又不同,宗室永远是宗室,裙带关系长久有效。可外戚就不行了,过了这村就没这店,裙带关系完全系于皇后一身,所以他们往往更加不安分,兴风作浪的可能性更大。

刘邦显然预见到了这一点,他一方面托孤吕后,另一方面却也防着吕家人作乱,这就引出了著名的白马之盟。

他死前召集群臣,与众人斩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明面上,这是防止异姓王死灰复燃;暗地里,却是将矛头直指吕家人。

让吕后领导功臣,由功臣限制外戚。生前就精准地预见到了死后的时局,并绝妙地安排下对策,刘邦实在不愧为一代天才领袖。

(待续)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去世,太子刘盈继位,为汉惠帝,大权掌于吕后之手。

吕后是一个相当优秀的政治家,最关键的是,她对自己有多少才能非常清楚,不会乱制定政策。她继续奉行汉初的休养生息,效果显著。

《史记》载:“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大一统王朝最险恶的瓶颈危机,就这样在一个女子手中安然度过了。

在汉朝的发展过程中,吕后功不可没。她努力做到最好了,可她毕竟是人,她人性中难以去除的弱点,还是在汉初政坛掀起了一股巨浪。

事情的由头还在刘邦身上。

话说刘邦生前,是一个典型的贪花好色之人,登基为帝之后更加肆无忌惮,像吕后这种糟糠之妻是早已被他甩到脑后的。他最宠爱的,是一位戚夫人。

善妒是女人的天性,像吕后这种狠辣角色,妒忌越来越强烈之后,就化成了一种仇恨。

当然她的仇恨也并非全无道理,她在刘邦起事前就嫁给了刘邦,一路走来,经历磨难无数:监牢蹲过,俘虏做过,更不必说那大多数颠沛流离、无家可归的时候了。当一切终于结束,合家团圆,安定下来之后,她却突然发现,她为之付出的一切,早有人坐享其成,留给她的,只剩下一个冷冰冰的皇后宝座。更过分的是,戚夫人竟然想改立她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幸亏张良及时献策,让刘盈卑辞请出德高望重的隐者“商山四皓”做靠山,让刘邦误以为太子“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已就,横绝四海”,才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否则,恐怕吕后和惠帝早就靠边站了。

于是,等刘邦死后,吕后就开始了残忍的报复行动。

都说“最毒妇人心”。男人若是恨极一个人,多半会杀了他;可女人一旦恨上一个人,往往杀了都不够解恨。这其实是因为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生存环境要艰苦得多,往往导致女人的心理更加扭曲。

吕后就是这样的。

她对付戚夫人的手段,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彘”:“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烷耳,饮喑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

这是一个想想就令人脊背发凉的手段,即便当年被称之为魔鬼的亚述人也不过如此。

而吕后千不该万不该,竟把她那个年纪尚轻、心理脆弱的儿子拉来看她的战利品。结果惠帝看了之后,精神上受了严重的刺激,自此不理政务,整天在宫中饮酒度日,不久之后就死去了,年仅二十三岁。

惠帝是吕后唯一的儿子。他一死,吕后更加没有安全感。她一方面立一些小孩儿为皇帝,自己把持朝政,另一方面开始大肆扶植吕家人,直接导致了外戚势力的膨胀。尤其是违背了高祖遗愿,封了几个吕姓王,致使朝臣的怨憎达到极点。

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刘、吕之争总爆发。最终,在齐王刘襄(刘邦长孙)、周勃、陈平等人的努力下,刘氏获胜,吕后一门几被灭族。

可在此役获胜后,功劳最大的刘襄却并没有得到帝位。吕氏外戚给朝臣们带来了太大的心里阴影,周勃、陈平力主让母系势力最弱的代王刘恒继位。

此议最终被通过,二十四岁的刘恒,一个此前毫不起眼的皇子,在一片乱局中鬼使神差地登基,就此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请看下集——文景之治。

【186】 文景之治(上)

汉文帝,是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位皇帝。作为史上第一个大繁荣局面的开创者,他的功绩彪炳史册。那么,他究竟是怎样实现这些的呢?

我试着归纳了四个字:从俭,从谏。

汉文帝的俭朴,在历史上很有名。

他在位二十三年,没盖宫殿,没修花园,没换车,甚至连衣服都没添一件。他曾经屡次下诏,禁止各地贡献任何奇珍异物。他为了体现宫室的简朴,命令他宠爱的慎夫人,“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这些行为,已经超出俭朴的范围了,简直可以称之为抠门了。

在古代,一个人对于死是最为恐惧的。历代君王,都视陵寝为大事。埃及金字塔,秦陵兵马俑,都是古文明的陵寝奇观。可到了文帝这里,陵墓只准用瓦,什么金、银、铜、锡统统不让用。在那个时代,很难想像汉文帝是无神论者,他的行为只能解释成,他宁愿死后过得清苦些,也要坚持他以俭治国的理念。

大家或许还记得百姓跟齐桓公穿衣服的故事(参见第42节),对于人心来说,偶像的力量是无穷的,被皇帝的行为打动的官员百姓不计其数。就算没被打动,那也是“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皇帝如此,谁又敢奢侈到哪里去呢?

当然也有不识趣的,而汉文帝的处理方式实在令人咋舌。当他发现一个叫张武的臣子受贿的时候,居然从国库拨出金钱来赐给他,“以愧其心”!

整个人类历史上,这样的治国方式,几乎是绝无仅有。社会风气为之一振,儒家所向往的以仁义治国的美好蓝图,竟然隐约有了模样。

文帝的节俭,除了感召的目的之外,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百姓的爱。曾经有一次他想建造一座露台来着,可一听说要花费百金,等于中人十家之产,立刻就作罢了。

对农民的税收也是一减再减。高祖之时,已经把通常的什一税减到了十五分之一,到文帝这里干脆减成三十分之一,再到后来,竟然免掉了。自公元前168年到公元前157年文帝去世,汉朝农民过了十一年不用交税的日子。在2005年中国免征农业税之前,那是整个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段没有农业税的时期。

与民休养生息,已臻极致;国力迅速增长,已成定局。

皇帝的节俭,看起来容易,实际做起来却远远不是。绝对的权力所引发的,往往是绝对的欲望。而且你身边少不了一群小人整日挖空心思地讨好你、诱惑你,偏偏你又无所不能,在这个时候,还能保持这种淡泊宁静,汉文帝的个人修养令人折服。

如果说不被财物迷惑尚且容易的话,那么不被身份迷惑就更加难了。身为皇帝,无论是制度还是舆论,很容易造就一种对自身的高度认同,其结果就是很难听进别人的话。虚心纳谏,对皇帝来说犹为不易。

这一点刘邦做得很好。可那和刘邦出身草莽,早年一无是处的经历大有关系。汉文帝出身皇族,仍能做到这一点,则更加难得。

一个著名的小故事就是缇萦救父了。一位少女缇萦随同犯罪的父亲赴京,自愿没入官婢,只求让父亲免除残肢毁容的刑罚。汉文帝大为感动,从此废除了刺字、割鼻、断趾的肉刑,统统改成打板子。

此事遂传为千古佳话,汉文帝从谏如流,自此可见一斑。

当然从谏的最高境界还不是体现在这种小事上,而是在用人上。知道什么人说的什么话是对的,从而知道什么人该用,什么政策该实行,是最考验帝王智慧的一环。

纵论中西全史——人类的『史记』,当代的『通鉴』》小说在线阅读_第15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史书一册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论中西全史——人类的『史记』,当代的『通鉴』第15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