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现如今,刘邦倒是统一了,可手里拿着这么一个烂摊子,到底该怎么办?

刘邦出身平民,减税、分地这些利民的措施自不必说。我们单说一件事,就可以看出汉初政治的一些特征。

当年刘邦入咸阳时,曾经与百姓约法三章,留下了宽仁的美名。可这作为临时条约还可以,要是光以此三章治国,那国家还不早乱套了。所以汉朝必须得制定新法。这个任务自然而然地落在了丞相萧何的头上。

萧何这个人,搞后方建设,那是大汉第一高手,同时还有知人之明,沛县扶刘邦、月下追韩信,那都是他的经典之作。可是要制定法律,那就不只需要天资聪颖、精明强干,还需要很高的理论素养,只有李悝、商鞅这样的大才方能胜任。对于萧何来说,这多少有些勉为其难。于是乎,萧何就干了一件惊世骇俗的事情——照搬秦法。除了“什伍连坐法”之外,几乎所有的秦法主要内容,全部出现在了萧何制定的汉律之中。

这还得了!秦朝覆亡的悲剧岂不又要重演?没办法,刘邦、萧何们实在没有那么高的理论才能,要说从实践中摸索吧,也没有足够的时间。但我们知道,汉朝并没有走上秦朝的老路,刘邦还是成功地化解了这个潜在的危机。

他的方法说穿了也很简单:执法不必严,以德治国。

在中国历史上,这是一步关键的棋。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秦朝百余年依法治国的传统至此戛然而止,其后两千年的历代王朝,法律再没有达到过那样至高无上的地位。

刘邦不强调严格的法制,也就给他的后代们留下了修改法律的充分余地。几代下来,汉朝的法律越来越宽松,各种税赋徭役也越来越少,终于达到了休养生息的效果,国力民力大幅提升。

所以说,刘邦虽是汉朝的开国之君,可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来看,他统治的时期充满了过渡色彩。在这段从秦皇至汉武的王朝制度形成期,刘邦成了一座不可或缺的桥梁。他的治下,一切都不完善,但一切都很灵活。这位市井出身的平民皇帝,以一种特有的变通方式近乎完美地实现了历史的过渡。接下来,就看后辈们的了。

在内政上,刘邦可谓处理得圆转如意,可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这么容易解决的。要想平稳地过渡下去,有些矛盾是不得不解决的。这其中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置功臣。

秦朝的天下,是经过百余年与东方诸侯的殊死拼杀取得的,功劳簿上,记载着几代君臣的努力。可汉得天下,不过数年,基本上等于是一夜暴富。跟着刘邦打天下的不少人,都觉得自己立下了天大的功劳。天下未稳之时,刘邦自然不敢怠慢。于是,就分封了七个异姓王。这其中,最重要的三个人便是楚汉相争时的三个决定性人物:韩信、彭越、英布。

如果没有韩信在黄河以北的节节胜利,如果没有彭越在项羽背后的频繁袭扰,如果没有英布手握重兵弃楚归汉,刘邦要赢得这场胜利,根本就是痴人说梦。现如今天下已定,这种“无物可赏”的功臣,就立刻成了大麻烦。

我们知道,在政治上,汉朝本就是秦朝的延续。刘邦称帝后,脑子里已经形成了天下唯我独尊的观念。儒生叔孙通制定朝仪之后,在群臣的山呼声中,皇帝对于权力的迷恋就更加深重了。

所以,他不容许任何人有机会染指他的权力。封王倒是封了,但这几大地方势力的存在,使得刘邦心里每时每刻都充满了危机感。

(待续)

何况,这几位也不是什么安分的主。

韩信,天生性情中人,政治上严重缺乏心机。当年灭齐之后,公然要求刘邦封他为假王。刘邦也是机敏过人,当时正要发作,被张良、陈平踩了一下脚,恍然大悟,随即改口:“大丈夫定诸侯,要封就封真王,封个假王算什么?”遂封韩信为齐王。这也是汉初封王的由来。但面对这样一个人,刘邦心里不设防才怪。

彭越,强盗出身,也颇有点江湖气。当初刘邦拉他加盟,是把大片国土许给他的,所以他才拼尽全力支持刘邦。可一旦一统天下,身为帝王,刘邦不可能容忍那种近乎分裂的分封,所以把彭越的封地大为缩水。这个时候,彭越是否怀恨在心已经不重要了,刘邦注定要担心彭越的怨气。所以,这个人也必须是要提防的。

英布,前项羽部将,巨鹿之战中立过大功。但他既然可以背弃项羽,又凭什么不能背弃刘邦呢?这种叛臣,从来都为历代君王所忌惮。

那么,对这些人到底该怎么办?很简单,一个字——杀。

蒯通不幸言中,“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功劳一旦过大,便成了必死之人,不杀不足以安天下。

公元前201年,刘邦将韩信捉入长安,由楚王贬为淮阴侯。公元前196年,刘邦在外平叛之时,韩信被萧何骗入长安宫钟室,被吕后以谋反为名当场诛杀,死后,三族被灭。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有如此大功之人被如此残忍地诛杀。韩信的结局,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感叹令人扼腕。但这就是政治,所有威胁王朝统治的力量,都要统统除去。韩信的死,说明中国的王朝政治已经越来越纯粹,越来越不掺杂个人感情。

韩信死的同一年,刘邦借口有人告其谋反,废去彭越梁王之位,发配至蜀。结果彭越半路遇上吕后,哭诉自己并无反心。吕后将其带到洛阳,对刘邦说:“彭越,壮士也。今让他入蜀,空自遗患,不如杀之。”于是,另一封告发信很快又摆到了刘邦案头,彭越以谋反之罪被夷三族,彭越尸体被剁成肉酱,传阅诸侯。

还是这一年,听闻韩信、彭越的死讯之后,淮南王英布索性赶在被冤杀之前起兵造反。刘邦领兵出征,大败英布,英布逃至江南,后来被杀。

也正是在平定英布之后,刘邦顺路经过故乡沛县,与父老乡亲共饮。席间,他抚摸着身上新添的箭伤,回想自己这十余年来的传奇经历,感慨万千,随即唱出了那首经典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首歌之所以千古传唱,是因为在那字里行间,我们都能读出那份荣耀背后的苍凉与孤寂。

项羽是失败者,乌江自刎时,他的内心是悲苦的。韩信是失败者,困死钟室时,他的内心也是悲苦的。刘邦是胜利者,他以最大的荣耀返回故乡,可他的内心,又何尝不是悲苦的。

他是哭着唱完这支歌的。他登临了人生所能企及的最高峰,可他却只觉得冷。在这场终极角斗中,每一个人的心都已是伤痕累累。

可是,无论你问刘邦,还是项羽、韩信,如果生命能够重来,他们还会选择这样的人生么?

我想,他们的回答一定是:会的。

因为他们非常清楚,这就是梦想的代价。

而每一个英雄,都是有梦的。

刘邦回到了长安,但身上的箭伤也越来越重。他清楚,该是安排后事的时候了。

大汉的未来,究竟在何方呢?请看下集——大汉开国(下)。

【185】 大汉开国(下)

治理一个大国是很难的,在制度还并不完善的情况下去治理,则是难上加难。

刘邦天纵奇才,虽自幼不学无术,但极善用人。正是凭着这点,他安稳度过了打天下、坐天下的重重难关,使汉王朝有了今日的成就。可他的继承人呢?太子刘盈年仅16岁,且生性懦弱,他能保住大汉天下,能让汉王朝向前发展么?

是的,韩信、彭越、英布这三个最危险的敌人已经去掉了,可这还远远不够,前方仍是暗礁处处,危险重重。

为了汉朝的未来,那些有能力的人、有权力的人,不能不用,又不得不防。以太子的水平,根本没有如此高超的驭人之术。所以,刘邦必须妥贴地安排好身后之事。

于是,他结合时势,精心设下了一个三方制衡之局。

这三股势力,是当时,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左右汉朝政局最重要的力量。他们之间争斗的结果,直接决定了汉王朝的命运。

第一股势力,宗室。

尽诛异姓王之后,刘邦越想越觉得血浓于水,刘家的天下,还是要刘家人共同护卫,于是总共封了十个刘姓王。楚、齐、燕、赵、吴等等这些边境重地,都交到了刘姓封王的手中。

可是,这只解决了地方上的问题,中央不可能再交给刘姓子孙了,否则太子的皇位就坐得不安稳了。那么中央靠谁呢?

第二股势力,功臣。

天下初定时,最为可怕的是能统率千军万马的上将。相比起来,其它的功臣,威胁就小多了。他们是汉王朝将来所要倚重的力量。但是,这些功臣的领导者,一定不能在他们中间产生,必须由一个皇室的人来领导他们,可太子又不行。这本来是一个棘手的大问题,然而这几年发生的事情让刘邦找到了那个最合适的人选。

第三股势力,后宫。

纵论中西全史——人类的『史记』,当代的『通鉴』》小说在线阅读_第15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史书一册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论中西全史——人类的『史记』,当代的『通鉴』第15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