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兵如此之多,你何故偏偏追韩信?你诈我。”
萧何不慌不忙,抛出了他对韩信的终极评价:“国士无双”。“王若想久居汉中,韩信可有可无;若争天下,无韩信必不成!”
韩信这个人,早年与刘邦相类,不喜劳作,专靠寄生。可如果说刘邦是人见人爱的话,韩信却是人见人厌。胯下之辱的典故尽人皆知。
治世中,我们可能鄙视过很多这样不能自食其力的人。可韩信有幸生逢乱世,遂投靠项梁。但无论在项梁还是项羽手下,韩信终不得用。失望之下,改投汉王刘邦。
像韩信这种不肯老实养活自己的人,从来都奢求一步登天的机会。在刘邦这儿呆了一阵,尽管得到了丞相萧何的赏识,却始终没能得到刘邦重用,韩又想跑了。
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总有能赏识我的吧,何必在你这一棵树上吊死?
可萧何又把他追了回来。刘邦这次引起重视了,在萧何的坚持之下,他下定决心,择良日,斋戒,设坛场,拜大将。
当韩信登上将坛的时候,可以想像,所有的人都震惊了。
在这一刻,刘邦毅然放弃了樊哙、周勃、灌婴这些老部下,将一个寸功未立,经验全无的菜鸟扶上将坛,为他专门设立了大将军一职。这需要何等的魄力!
想想百余年前的魏惠王,公叔痤死荐商鞅,与萧何力荐韩信何其相似。可魏惠王还是顾忌甚多,让商鞅从身边白白溜走。公叔痤、萧何识人的眼光固然了得,但毕竟他们与商鞅、韩信深谈多次,十分了解。可刘邦仅凭萧何一面之词,就敢于力排众议,将大任放在韩信肩上,这就是真正的王者风范了。
从萧何月下追韩信,到刘邦登坛拜大将,堪称一段经典传奇。而韩信马上就用另一个传奇回报了他。
将坛之上,韩信侃侃而谈。此一段话,有如拨云见日,清晰地指明了汉军的未来。后世赞道:孔明隆中对亦不过如此也。
且看:汉中策横空出世,汉中王戮力回天。请看下集——楚汉相争(下)。
【179】 楚汉相争(中)
“今大王东向欲争天下,岂不是要与项王为敌?”
“然。”
“大王自料,论勇、悍、仁、强,比项王如何?”
刘邦当然无数次地想过这个问题,可每一次的答案都令他绝望。所以,他沉默了。良久,他终于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不如。”
对台下众将来说,刘邦的答案虽是意料之中,亲耳听来,却也为之气沮。可韩信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拱手拜贺。
我们在之前汉尼拔的故事里便已说过,当你技不如人之时,只有承认对手的强大,才会有击败对手的可能。
然而身为一方诸侯,承认对手的强大,承认自己的弱小,实在是很没面子的事情。能够坦白承认,其心胸度量,便非常人可比。得明主如此,韩信当然大喜过望。
心情大好的韩信居然还拿刘邦开涮了一把:“我亦认为大王不如也。”但随即,韩信正色说道:“臣曾跟随项羽,深知其为人,试为大王言之。”
韩信接下来所说的,便是著名的“项王三败”之论。此论句句戳中项羽的致命软肋。这些软肋本来都是隐藏在项羽的种种光环之下,极难为人所发觉,可一旦被韩信点破,破项之策,便立时豁然开朗起来。
一,说项王之勇。传说项羽只一声大吼,便足以令敌人全军胆寒。此等神威,古今天下,无人可及。可以想像,但凡在战场上见过项羽怒吼之人,终生都不愿与他为敌。所谓“项王暗哑叱咤,千人皆废。”
可韩信却说,那叫“匹夫之勇”。会用人,比自己能打更重要。
二,说项王之仁。“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亲切,人有疾病,涕泣分食。”绝对是至情至性之人。
可韩信却说,那叫“妇人之仁”。等到别人立功,要他封爵的时候,项羽却总是犹豫不决。项羽的仁爱是发自内心的,可帝王的仁爱,是用来笼络人心的。封爵这等假仁爱,更加重要。
三,说项王之强。项羽威震诸侯,已是天下公认的霸主。不少人心目中,他已是天命所归。
可韩信却说,项羽早已失掉了天下之心。封王时任人唯亲,诸侯不平;所过处杀戮频频,百姓不忿。项羽霸王之位,丝毫不稳,天下必乱。
所以,项王有三败,我们只要反其道而行之,必能诛之。
人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韩信一席话,却顶上十万雄师。因为,他给了汉军最急需的东西 ——希望。
不过,若要与项王争天下,首先得走出汉中。可连范增老先生都觉得,只要派出秦朝三将,基本上可以锁死刘邦了。
是啊,除了项羽之外,世间还有谁是章邯的敌手呢?何况,章邯只要稳坐关中,掐死汉军必经之路即可。这么简单的活,交给一位名将当是万无一失。
可惜,他们面对的,是韩信。
公元前206年8月,刘邦依韩信计,派汉军中名气最大的曹参、樊哙二将领兵大摇大摆地进攻陇西(大致上也就是四百多年后诸葛亮西出祁山之路),自己却与韩信率主力暗渡陈仓,出其不意从一条隐秘故道杀出,章邯措手不及,大败逃走。(我们都知道成语“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可史书中只提了“暗渡陈仓”一节。至于“明修栈道”一说,从未见诸正史,多半是元代戏曲家杜撰的。)
章邯败军逃至废丘,据城死守。刘邦留下韩信围攻废丘,自领其余诸将四面出击,司马欣、董翳等人纷纷投降。
至此,除却废丘孤城之外,三秦已破,关中已定。
而此时的项羽却正处在焦头烂额之中。
公元前206年2月,项羽分封诸侯。仅仅三个月之后,因未被封王而心怀不满的田荣起兵反楚,自立为齐王。
项羽大怒,挥师攻齐。没过多久,刘邦定关中的战报传来,项羽大惊。正思量间,却收到了张良的一封信。信中言道:刘邦因失去关中王,心怀不满,故起兵收复关中。所求者,唯关中而已,如约即止,绝无它意。
项羽乃是直肠子,而且在他眼里,刘邦跟田荣本就没有什么区别,一个一个消灭便是了,遂抛下刘邦不管,专攻田荣。
公元前 205年春,项羽大破田荣,田荣战死。但项羽又犯了屠城、杀降这些老毛病,犯了众怒,田荣之弟田横乘机聚集怨民散兵数万人,继续与楚军相抗。项羽屡攻不克,被牢牢牵制在齐地。
(待续)
这一来可就给了刘邦大好机会。他以项羽擅杀义帝(也就是楚怀王)为理由,号召天下诸侯共同对抗项羽。
各路诸侯一看刘邦如此干净利索地解决三秦,大为震恐,纷纷投靠刘邦。汉军势力越来越大,公元前205年4月,刘邦统领的诸侯联军,竟有五十六万之多。
看着如此浩荡的大军,刘邦信心爆棚了。他决定直扑西楚霸王的老巢——彭城。
战事如他料想的一般顺利,拿下彭城不费吹灰之力。
如果说当年拿下咸阳时刘邦兵少,未敢造次的话,今率数十万大军拿下彭城,刘邦真的觉得胜利已经唾手可得了。开始在彭城尽情享用财宝美人,日日酒宴,夜夜笙歌。
是了,坐拥近六十万大军,而项羽之兵不过十万,且被拖在齐地。若项羽胆敢领兵回救,我便正面接战,再联系田横从背后出击,项羽岂有不败之理?
刘邦越想越得意忘形。而这个时候也不再有人劝他了。或许连张良这样的智者,都觉得胜券在握了,庆祝一下,并无大碍。
轻敌,已经很可怕的事了。而你轻视的敌人居然是项羽,那你就基本上完蛋了。
刘邦所料不错,有田横在那里,项羽的确不能把十万大军都抽回来救彭城。可项羽不需要十万人,事实上,他只带了三万。
两年前的巨鹿,十万对四十万,已经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现如今的彭城,三万对五十六万,如还能取胜,那就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项羽自恃才高,一生率性而为,行事随心所欲,即便是打仗,一般也不需要太认真的。可他一旦认真起来,天下间还有谁能够抵挡?
或许有一个人吧。可此时那位韩大将军正被章邯拖在废丘,结果成就了项羽的一场无双伟业。
项羽此人,力可拔山举鼎,但绝不是莽夫。他的军事智慧,根本就是天生的。
他精妙地选择了一条奇袭彭城的路线,日夜兼程,隐秘行军。当他的三万精兵突然出现在彭城侧背之时,汉军根本连半点防备都没有。
项羽刚一到达,毫不迟疑,立刻便发起冲锋。刘邦的诸侯联军之中,观摩过项羽巨鹿表演的人不在少数。而如今彭城被夺,项羽之怒,犹胜往昔。这些人一看到雷霆万钧的项羽,两年前巨鹿那个可怕的场面立刻浮现在眼前。
他们眼中的西楚霸王,已然不再是凡人,而是天神,是魔鬼。一种发自内心的恐惧瞬间在军中传播开来。
于是,人类战争史上最诡异的一幕出现了:数十万大军被三万人的气势所震慑,不战自溃,择路狂奔。
话说彭城之地,从来不是兵家要地。原因很简单,易攻难守。更要命的,是非常不方便逃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