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凿沉船只,自绝归路,捣破炊具,自断口粮。每人只随身携带三日之粮,不破秦军,誓不生还。

孙子有云: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可即便是孙武先生,也没真正用过如此拼命的打法。

这等气概,这等豪情,只属于项羽。

再加上他那拔山举鼎的神力,胯下乌骓马,掌中一条霸王枪,在敌军阵中左冲右突,麾下众战士的所有激情,都在这一刻爆发出来了。

《史记》载:“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秦军怕了,真的怕了。章邯率军落荒而逃,名将王翦之孙王离束手就擒,涉间绝望自杀,诸军士自不必说,死的死,跑的跑,降的降。

只此一战,项羽之威名,便传遍了大河上下、大江南北。

战后的场面,更加衬托出项羽的神威:“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震惧和敬仰,各路顶着诸侯名头的起义军,一致拥戴项羽为诸侯上将军,由他统率所有起义军兵马。

——亲眼目睹了那一场大战,还有任何人敢做项羽的敌人么?

如果说坎尼是属于汉尼拔的神话,那么巨鹿就是属于项羽的经典。

汉尼拔对战场形势的洞察固然无人可及,项羽雷霆万钧的气魄更加举世无双。

前者令我击节赞叹,后者则令我深深地震撼了。

可能少有哪个世纪,会让我花费这么多篇幅来写战争。但这个世纪,公元前3世纪,实在是英雄的时代,名将的时代。

项羽来的时候,麾下差不多有十万人,打完了一仗之后,十万变成了四十万,一战定下半壁江山。

接下来,连章邯都投降了项羽,四十万又变成了六十万。

不可复制的巨鹿效应。

六十万大军挥师西向,朝着他昔日兄弟刘邦的地盘进发。请看下集——楚汉相争。

【178】 楚汉相争(上)

话说项羽还没等走到函谷关的时候,便又干了一件惊世骇俗的事情:把六十万大军变回了四十万。

剩下的二十万哪里去了呢?杀了!

据说是因为项羽听到谣言说投降的秦军士卒并不服气,担心哗变,遂趁夜将二十万降卒全部坑杀。

凭借巨鹿救赵的表现,项羽本来可以成为万众心中的天神。可他的身上,偏偏有着魔鬼的一半。

如此大规模的杀降,使得项羽如日中天的名声一落千丈,也使他看上去毫无悬念的胜势出现了一丝隐忧。

此时的项羽却并不在乎,即便是号称“百二秦关”的函谷关(二万人足以抵挡百万雄师,故称百二),对他来说也不在话下。

他的四十万大军顺利入关,驻扎在距霸上不远的鸿门。刘邦虽然一直在扩军,但兵力充其量不过十万,跟项羽差距太大。且刘邦自问军事才能远逊项羽,于是采纳张良的建议,与项羽约定来日亲至鸿门请罪。

接下来便是众所周知的千古一宴,鸿门宴。

宴上细节想必大家都是耳熟能详。

先是范增数次暗示项羽杀刘邦,项羽默不表态。范增只得布置了一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与张良私交甚厚的项伯(项羽叔父)却马上起身相护。

紧接着樊哙冲进大厅,发表了一番义正辞严的演说:“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此番话一出,项羽更加犹豫不决,随即便默许了刘邦趁如厕之机溜之大吉。接下来便是范增怒摔玉斗,破口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我等将尽为之所虏矣。”

后人纳闷了:反正项羽城也屠过了,降卒也杀过了,又何必在此时爱惜羽毛,拒杀刘邦呢?

顾念兄弟之情?怕也未必。项羽来就是打仗的,若非刘邦屈膝乞和,项羽大军恐早已踏平霸上,取其首级了。

项羽之所以错过杀刘邦的机会,只能说是因为他不屑于在酒宴上杀他。他觉得要杀,就在两军阵前杀好了。

我们说过,最顶尖的政治家、军事家,总是懂得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所以,项羽不是政治家,也不是军事家,他只是一个天才。他只需要凭借拔山举鼎的神力,凭借破釜沉舟的气概,就已经打遍天下无敌手。所以对他来说,武艺多余、兵法多余、谋略更多余。

从他眼中看去,各路诸侯,如同草芥。范增对他鸿门宴中的表现大惑不解,他却更加不懂得:亚父范增,何以为一个小小刘邦大动肝火。——你道是放虎归山,我视之如丧家之犬,灭刘如举手之劳尔。

他真的不愿意使用这些非战争手段,一点儿都不痛快。当年看到秦始皇巡游会稽,他发出“彼可取而代也”这等豪言的时候,真正想要取代的,是秦皇的威风,却未必是秦皇的天下。

对于他,心计权谋,索然无味。他愿永远做一个纵横天下的豪杰,如此而已。

(待续)

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他接下来两个被万世诟病的举措。

第一项举措,杀子婴,屠咸阳,烧秦宫。

他为何要这么做?原因很简单,只有两个字:仇恨。

项羽乃是性情中人,对楚地楚人都有着极其甚厚的感情。战国后几十年,秦楚争斗不断。楚怀王先后为张仪、秦昭王所欺,最终屈辱地客死他乡;白起、王翦攻楚,更是掀起阵阵腥风血雨,致使楚国生灵涂炭。

列国之中,除了赵国之外,恐怕没有哪路诸侯与秦有着像楚人这样的血海深仇。项羽自幼在这个环境中长大,对秦的痛恨根深蒂固。因此,他摧毁秦都的决心,有如当年伍子胥掘墓鞭尸,是谁也挡不住的。

都说秦始皇焚书对中国文化造成了巨大破坏,但史家公认,项羽捣毁咸阳城,为祸更深。

而且,若非刘邦居咸阳时,萧何早已把秦朝律令、图籍等一干文件事先,那么秦王朝的政治贡献恐怕也要被项羽烧没了。

史载,阿房宫之火,三月不灭。咸阳浩劫,史无前例。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元)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第二项举措,分封诸侯,荣归彭城。

他为何要这么做?项羽说了一句很可爱的话:“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这就是项羽,他统辖数十万大军南征北战,最终为的不过是衣锦还乡,荣归故里而已。

所以,项羽跟汉尼拔其实是不同的。汉尼拔的悲剧,是他身后那个国家和民族的劣根性所造就的。项羽的悲剧,则纯属造化弄人,偏偏让一个战场天才的身体里生长一颗随性的心。

至于分封诸侯,也跟周朝的分封制性质截然不同。周的分封,在于以家族势力控制全国疆土,而项羽的分封,则根本是一个黑社会大哥带着一群小弟在坐地分赃。谁对我忠心,我就给谁分地。对许多很有实力的势力,他根本不考虑安抚,只要没跟着他一起入关,封王就肯定没份。

这里面唯一有点战略头脑的分封,就是让秦朝的三大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控制关中,将刘邦锁在巴蜀、汉中一带。那也是在范增的强烈建议下完成的。

一切停当之后,项羽自封西楚霸王,迫不及待地回彭城享受家乡父老的欢呼去了。

按下志得意满的项羽不提,单说刘邦。

对于把他封到汉中,刘邦是相当不满的。秦朝之时,巴蜀、汉中乃是流放犯人之地,刘邦自觉入关灭秦怎么说都是大功一件,流放西陲,他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很有带兵出去与项羽决一死战的想法。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嘛。

但手下人都来劝他,你打不过他的。再说,你又不是“士”,你已是割据一方的诸侯,你要为你的手下、你的士兵、你的人民负责。

在中国历代开国之君里面,论雄才大略,刘邦恐怕是最差劲的一个了。但说到听人劝,他却是无人能及。

听进逆耳忠言,对于一般人来讲都是困难的,何况身居高位者呢?仅此一点,刘邦就堪称当世豪杰。

(待续)

于是刘邦前往汉中,途中将所过栈道尽数烧毁,一来防止其他诸侯偷袭,二来表示自己没有东向争天下的野心,安心做一个汉中“囚犯”王。

囚犯的日子的确是不好过的,地处蛮荒,且归乡无望,手下叛逃者甚众。刘邦想管却无力管,由他去吧。

直到有一天,有人给他带来了一个令他绝望的消息:萧何也逃了!

刘邦差点没哭出来。萧何自沛县起兵便跟从他,与张良一内一外,堪称他的肱股心腹。如今萧何也弃他而去,看来他这辈子也走不出汉中了。

此时的刘邦,内心充满了众叛亲离的悲凉。

但两天之后,萧何回来了。刘邦又惊又喜:“你跑哪去了?”

“追逃兵。”

“所追者谁?”

“韩信。”

纵论中西全史——人类的『史记』,当代的『通鉴』》小说在线阅读_第15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史书一册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论中西全史——人类的『史记』,当代的『通鉴』第15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