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个人非常招人喜欢。试问,如果刘邦只是一个纯粹的流氓无赖,会那么有人缘吗?
所以,这也绝不是一个平凡的人物。
重要的是,喜欢他的绝不仅仅是一些狐朋狗友而已。比如那位甘愿把女儿嫁给他的名士吕公,再比如恃才傲物、目空一切的项羽,却真心与他相交,每次出征,一定要拉上刘邦同往。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人的很多本领,真的是读书读不来的。更重要的是,很多时候书读多了,就把自己装进笼子里了,反而磨掉了自己先天的气质。
(我不是鼓励大家不读书啊,但千万别忘了,书以外的世界还很大。)
而喜欢刘邦的人里面还有一个贵族人物,张良。
张良之父本是韩国丞相,韩灭后,张良一直矢志复韩。十年前,他曾重金收买大力士,在秦始皇巡游途中试图行刺,未果,开始流亡生涯。
但张良因祸得福,流亡途中,得遇高人指点,开始钻研兵法。一个快意恩仇的侠客,变成了一个深谋远虑的智者。张良个人的转变,却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历史。
不过张良虽然成功转型,但还是侠心未泯。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之时,他也组织起了一百来号人,准备去投靠一支起义军。结果路上,巧遇了刘邦。以刘邦的实力,跟他原来准备投奔的景驹的起义军,本来差了好多,可刘邦的魅力实在非同凡响。张良毅然改了主意,投靠刘邦,并随刘邦一起来到项梁军中。
但张良并不是一直跟着刘邦的。他早年做侠客的时候,曾经帮助过杀人在逃的项梁,二人可谓有旧。于是张良在项梁身上又找到了复韩的希望。他说动项梁,派他前去辅佐韩王后人复韩,所以暂时离开了。
六人里剩下的两个人,到目前还丝毫不引人注目,一个是跟随刘邦起兵的小公务员,另一个是投靠项梁的无名小卒。他们便是萧何与韩信。
此时,他俩大约还不认识,但日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使得二人的关系成了一段历史的经典,令人唏嘘不已。
当然刘邦手下还有曹参、周勃、樊哙等人,虽也是未来汉朝的开国元勋,但却远远没有这么重要了。
公元前208年,这支极具潜力的项梁大军正在悄悄向中原进发。项梁阵中人才济济,一路当然势如破竹。7月,他们为了救助反秦联盟的齐国势力,终于在东阿(今山东东阿)碰上了在中原威风八面,横扫各路起义军的秦将章邯。
章邯固然厉害,但是他怎么也打不过项梁加项羽加范增加刘邦。
东阿之战,章邯遭受了首次败仗,败走濮阳(今河南濮阳),环水自守。
此一战,项梁威名大振,各路起义军终于知道,曾经横扫六国的大秦铁军,如今也不是不可战胜的。这本来是好事,可人性的弱点是很容易把好事变成坏事的。
项梁竟然一战而骄,他对自己的统兵能力过于自负了。骄兵必败,骄兵必败!
由于濮阳城易守难攻,项梁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自己率领,另一路交给项羽、刘邦,打击濮阳周围地区。
项羽何许人也?东方的汉尼拔。也就是有了项羽,就有了胜利的保证,在最后一战之前,他绝不可能失败的。此一路大军自然是连战连捷,连三川郡守、李斯的儿子、大将李由都被阵斩于雍丘(今河南杞县)。
项梁的主力也攻破了重镇定陶(今山东定陶),项家军可谓无往而不利。
然而章邯终非等闲之辈,他敏锐地察觉到了项梁的骄傲和松懈,趁夜突袭定陶,楚军大败,项梁战死。
要知道这支军队的建立,项梁十几年积累的名声和个人魅力是很关键的一点。主帅一死,楚军立刻陷入危局。项羽、刘邦也顾不上连胜的势头,连忙主动撤军,与各部集中到彭城(今江苏徐州),严阵以待。
这回该轮到章邯犯错了。大约是因为项梁名头太响,他以为打完项梁就没事儿了。也就没有继续攻打处在慌乱状态的楚军,转过身,北上打赵国去了。
这一来,楚军有了难得的休整之机,也借此度过了最危急的时刻。请看下集——天下逐之(下)。
【177】 天下逐之(下)
章邯攻赵,可是打得痛快淋漓。邯郸一鼓而下,赵王退守巨鹿,危急之中,派人四处求援,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楚国。
面对这个局势,楚怀王做出了一个英明的决策:派主力北上救赵,另派一小股部队趁秦国内部空虚,偷袭关中,直捣咸阳。
就从这个决策来说,楚怀王显示了他的水准,并非是一个傀儡。救赵可以坚定反秦同盟,也为自己日后面临困境时留有余地。而如果真能顺利拿下咸阳的话,对楚的声威也是大有好处。
但紧接着,他又做了一个令人不解的决定:“先入关中者王之”。
你这不是搞笑么?关中,是秦都所在,关中王有着很强的象征意味。你现在派一个大将出生入死,与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决战,派另一个人趁虚而入去捡便宜,世间哪有这么不公平的事情?
项羽也不傻,他本来是要去捡这个便宜的,请求与他的好兄弟刘邦共同领兵攻打关中。论资排辈的话,项羽怎么也在刘邦前面,而且以项羽的水平,攻破函谷关不在话下,关中王就是囊中之物。
可楚怀王不同意,他非要项羽去做援赵大军的副将,让刘邦去打关中。
项羽、刘邦,均是当世豪杰。有人说刘邦是为了谋权才去结好项羽,我个人不能接受这种猜测。我宁愿相信,那是一段美好的兄弟之情,是两位英雄的惺惺相惜。志在千里,方能肝胆相照。
然而,一个莫名其妙的约定,使得一段兄弟佳话化为乌有。拿到关中王之后,刘邦的野心将被完全激发。刘项兄弟彭城一别,再相逢,注定只能对阵沙场,生死相拼。
还有那本不该发生的鸿门宴。
事实证明,刘邦入关的进程的确相当顺利。当然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这条路上,他又遇到了那位对他来说十分重要的故友——张良。
有了张良的才华,那路上的所谓艰难险阻就不在话下了。张良不断献上迂回、诈和、突袭等等妙策,秦朝的那些庸碌守将只有挨打的份儿。刘邦一路顺风顺水,还顺带招揽了不少人马,大举进驻咸阳城。
此时的秦宫之内,刚刚发生了一连串宫廷政变。赵高杀死胡亥,扶立扶苏之子子婴继位,子婴又杀死赵高,夺回大权。一个月之后,刘邦兵临城下。子婴手捧玉玺,开城投降。
咸阳富丽堂皇的宫室、珍奇瑰异的财宝、婀娜多姿的美人,再加上一个关中王的头衔,显然大大刺激了刘邦。这位在当年看到秦始皇巡游排场就感叹过“大丈夫当如此”的小人物,如今找到了人生的目标。
他接受了樊哙和张良的建议,压制住了立刻享用一切荣华的欲望。他封存了秦朝的所有财产,废除秦律,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留用秦吏,维持秩序,收揽人心,然后将大军退出咸阳城外,驻扎在兵家要地霸上,派兵守住函谷关。
刘邦是要当一个真真正正的关中王了。
看到这里,不得不说,刘邦好滋润,项羽好可怜。
再说北上援赵的那支楚军。上将军是宋义,项羽为副将,范增为末将,向巨鹿进发。
如果说关中王的约定已经是有些离谱的话,那么以宋义为大将则是荒谬了。这不能不让人猜测,是不是楚怀王太想摆脱傀儡身份了,所以才尽量打压项氏的势力。若果真如此,这等居心,实在令人不齿。
大军离巨鹿还有好远的时候,宋义就下令不走了,原地休息。这一歇就歇了四十六天。项羽力主速战:“楚击其外,赵击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却不同意,主张静观二虎相争,等待坐收渔利。
(待续)
兵法这个东西,谁都能拽上两句。宋义觉得自己的主意十分高明,得意洋洋地嘲笑项羽:“披坚执锐,我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我。”
说完,宋义严令,擅自出战斩。之后便开始日夜饮酒作乐,仿佛是来公费旅游一般。
项羽十分郁闷,秦、赵那里是二虎啊,明摆着是驱虎吞狼嘛。赵军在拼尽最后一口气抵挡秦军,眼看不支。而楚军这边,军粮也是十分紧缺,撑不了太久。加之天气转寒,还连降大雨。全体士卒忍饥受冻,主帅却在整日纵饮。楚军士气极其低落。
于是,项羽干了一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他把宋义给杀了。
结果全军欢呼雀跃,士气大振,一致拥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领兵救赵。
此时的巨鹿城外,章邯派部将王离、涉间对巨鹿围而不攻,自率主力屯于巨鹿之南,以阻挡援军,并筑甬道向王离军队运送粮食。
章邯的主意十分高明,保存实力,困死敌人。巨鹿城中已接近弹尽粮绝,齐、燕等国援军已至,但慑于章邯虎威,无人敢主动进攻,皆原地观望。
正在这个时候,项羽来了。
他首先派部将英布率军两万切断章邯向王离运粮的甬道,让围城之军断粮,然后自率主力,渡过漳水,向秦军杀来。
正是在渡过漳水之后,项羽下达了一道名扬千古的命令——破釜沉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