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本来,秦王朝安然度过瓶颈危机是有保障的。嬴政的长子扶苏素有贤名,治国理念也与秦国严刑峻法的传统相悖。当年坑儒之时,扶苏就据理力争,试图解救那数百个无辜的生命。然而秦始皇一意孤行,才把他打发到边疆协助蒙恬。当严法已不适应时代的时候,扶苏的宽仁本是秦王朝一个很好的转折机遇。可惜,秦王朝似乎注定要短命。大一统集权模式的另一大痼疾同时发病,秦王朝就没救了。

人类社会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个帝国的版图越大、人口越多,它的权力往往就越集中,最后一直集中到一个人的手里。我们把古代那些超级大国叫作帝国,正是因为他们无一例外地设有皇帝一职。当你要统治数以千万计的子民的时候,却越发需要个人的魅力和威望。

第一,这是由于宗教感情的需要。东西方历代帝国的最高统治者都被不同程度地神化过。西方有明确的宗教、神祗,中国皇帝谓之天子,受命于天。这个“天”跟神的作用也差不多。

第二,也是由于统一政令的需要。像坎尼战前罗马的统帅值日,西班牙迦太基三将分区而治的情况,正是政出多门的巨大危害。在一个军队里,可能会导致溃败。在一个国家里,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待续)

所以说,帝国的权力都是相当集中的。可在人性里面,权力过分集中之后,很容易产生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皇帝对权力的执着与迷恋。比如秦二世的那句经典的感叹:“原来所谓拥有天下,就是要让天下为我一人服务啊!”(专用天下适己而已矣,此所贵于有天下也。)

可这就有个问题:皇帝出令,总要有人去执行啊。下面的政务,也要有人来汇报给皇上啊。而且国家越大,皇帝越忙不过来,还需要有人帮他处理国事。可对权力抓得死死的皇帝,又怎么能够信任底下这些帮他干活的人们呢?

这都是很自然的想法。全世界的最高统治者,都在琢磨怎样限制臣下的权力。于是乎,东西方的帝王们不约而同的把眼光放在了同一种人的身上——宦官。

这群人一来久居深宫,与皇帝相熟,容易获得信任。二来不能有子嗣,且往往缺乏才干,让皇帝比较有安全感。所以,在这种帝制模式下,宦官就悄悄分得了许多权力,成了政局中一种重要的力量,甚至在很多时候,是决定性的力量。

比如赵高。

秦始皇生前创下万世基业,何等辉煌。可死的时候,却得把关乎帝国命运的传国玉玺和传位诏书交到身为宦官的赵高手上,这不能不说是大一统帝国的一种悲哀。

如果说丞相李斯虽然私心甚重,却还十分在乎他一手打造的秦帝国的安危的话。那么对于赵高一个宦官来说,除了自身利益,没有什么是他真正在乎的。终于,他用利益的诱惑战胜了李斯心中的公理正义,与李斯合谋,矫诏害死远在边疆的扶苏,协助幼子胡亥登基继位。

秦帝国败亡的命运自此不可逆转。

如果我们仔细比较秦和波斯的大一统的话,就会发现,秦帝国的集权政府比起波斯还要高效。这一点从秦律比波斯律法的比较就能看得出来。就后世掌握的历史资料来看,秦律体系的庞大、复杂和完备都是波斯所不能比拟的。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秦政府所做的事,比波斯政府要多得多。这也就产生了一个推论:秦朝皇帝比波斯皇帝权力更大。

由于宦官正是皇帝集权的副产品,这也就导致了一个现象,中国的宦官,比西方更加重要。

净身的屈辱经历,生理的严重缺陷,造就的是一批心理极度扭曲的群体。跟他们讲道德,毫无意义。然而他们又偏偏站在了那个至关重要的位置。于是,宦官的兴风作浪,将伴随中国两千年集权帝制的始终,成为历代王朝永远无法摆脱的痼疾。

赵高正是第一个。扶胡亥登基之后,利用自己与胡亥的深厚感情,赵高权倾朝野,为所欲为。诛杀李斯、指鹿为马,都是他的经典之作。我们说过,秦王朝面临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口,本就该是如履薄冰的时候,哪里容得他如此折腾。

一场轰轰烈烈的倒秦风暴骤然降临。请看下集——天下逐之。

【176】 天下逐之(上)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秦王朝交到秦二世胡亥和赵高手里仅仅一年,丧钟已然鸣响。

公元前 209年,大泽乡(今安徽宿州),大雨。

这里有着近千名被征发去戍边的人们。连日的大雨,泥泞的道路,使得他们已不可能按期抵达。依秦律,将校误期,当斩。在这种必死的情况下,两个叫作陈胜和吴广的小校脑子里浮现出了一个十分正常的想法:“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秦法的致命漏洞终于在这一刻引发了地震,大泽乡起义爆发。

从后来的情势发展来看,无论是政治头脑,还是军事头脑,陈胜都不能算是顶尖人物。其人嫉贤妒能、好大喜功、刚愎自用、且缺乏战略头脑、毫无政治主张,作为领袖,他可能连及格都算不上。

可是,从心理学上讲,苦难中的人们都有一种浓重的救世主情结。他们做梦都幻想着一个伟大的人物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于是乎,当天生叛逆且有点野心的陈胜冒冒失失地率先揭竿而起之时,人们就好像真的找到了救世主一样。各路义军相继而起、遥相呼应,什么楚、齐、魏、赵、韩、燕,这些已经消失了的名字一股脑儿全都冒出来了。陈胜、吴广起义对天下大势的震动恐怕超乎了所有人的想像。

陈胜,一夜之间成为天下千万黔首的精神支柱。

由于尽得人心,起义军壮大之速令人乍舌,月余之间就能聚齐几十万大军。七月,陈胜还在楚地大泽乡为误期发愁,九月,陈胜旗下大将周文已率数十万大军攻破天下第一险关函谷关,咸阳城岌岌可危。

如梦初醒的秦二世连忙大赦天下,从咸阳城放出三十万囚犯(好多囚犯啊!秦法之苛,由此可见),交与大将章邯,迎击周文大军。按说起义军为生计而战,论战意战心甚至战力,与囚徒应当相去不远。

可两军统帅的水平差距太大,章邯身为秦朝最后一位名将,在已经无险可守的情况下与起义军正面接战,结果大破对手。接着穷追猛打,将周文大军尽数歼灭。而陈胜、吴广又严重缺乏领袖才能,局势稍有不利,便生出内乱,二人相继被手下杀害。

短短半年,大泽乡起义便宣告失败。陈胜、吴广,注定是为这个英雄时代垫场的角色。

秦末的天下,真的是一个陈胜倒下了,千百个陈胜站起来。这样的时代背景,纵然章邯是白起再世,恐怕也无力挽回秦朝灭亡的命运了。

接下来的关键,就在于究竟谁能够担起取代秦王朝的历史大任。如果说秦灭是历史的必然的话,中国未来的走势,则充满了偶然的变数。

这就要看英雄人物的们的表演了。

十五年前,秦国大将王翦率六十万大军灭楚,楚将项燕领兵出逃。第二年,项燕军在王翦的围追堵截之下,兵败自尽。正是这个项燕,他的一个儿子,早年曾因杀人避仇江东,却也因此躲过了这场亡国破家之祸。

这个在逃杀人犯,就是项梁。

我们不知道项梁为什么杀人,只知道此人极有个人魅力。十几年来,项梁在当地已经攒下很高的威望。大泽乡起义仅仅两月之后,项梁杀会稽郡守,起兵响应。凭借着个人威望,加上名将之后的身份,周边各地英才来投者甚众。

一年之内,项梁兵马已近十万。这还不算什么,令人称奇的是,未来几年决定天下格局的六个最重要的人物,竟全都在此时集中到了项梁麾下。

这六个人里面看上去最像英雄的,毫无疑问是项梁的侄子,项羽。

这个人当然是大大有名了,西方世界人送绰号“东方汉尼拔”。

项羽跟汉尼拔身世有相似之处,都出身贵族。且汉尼拔的父亲哈米尔卡、项羽的叔叔项梁,都是英雄了得的人物,也都十分注意栽培这两个看上去十分聪颖的后辈。

可两人不同的是,汉尼拔才智过人,无论学文学武,一点即通,进境神速,年纪轻轻便是文武双全。项羽呢,学文,他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学剑,他说“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好,那就学兵法吧,学了两天,把兵法一扔,也不屑于学了。可即便如此,项羽的军事才能,仍然在当世罕有敌手。不得不说,他是彻头彻尾的天纵英才。

可惜,一旦扯上政治,天才绝不是褒义词。

六人当中另一个看上去就很牛的人物,叫作范增。

这是一个典型的智囊人物,运筹帷幄,算无遗策。项梁起兵过程中,许多重大决策,都出自于他的谋划。起义一开始,范增就提议扶立楚王后代为楚怀王,打出楚国旗帜,果然给这支起义军增加了许多人气。

项梁手下,有万夫不当的项羽,还有智计超群的范增,已经完成了基本配置。在任何时候,人才都对军队战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而项梁的义军,发展顺利且平稳。

(待续)

这第三个人,看上去就太不起眼了。

在投靠项梁的众多势力当中,有一支实力平平的队伍,来自沛县。领头的,叫作刘邦。

可能是受某些影视剧的影响,许多人心目中,刘邦就是个流氓无赖。早年,刘邦的许多行径,确实有点这个味道。比如从来不种地,贪杯好色,甚至往人家帽子里撒尿什么的。

纵论中西全史——人类的『史记』,当代的『通鉴』》小说在线阅读_第15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史书一册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论中西全史——人类的『史记』,当代的『通鉴』第15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