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些士兵们自己的心理也是十分复杂的。他们一方面内心充满了屈辱,非常希望有机会一雪前耻,另一方面又对坎尼的惨象刻骨铭心,对汉尼拔有种发自内心的畏惧。他们不愿意在众人的唾弃中了此一生,但必须有一个人,给他们以信心和希望。
他们曾经以为,不会有这样一个人了。他们以为他们会被永远扔在历史的角落里,无人问津。可这个时候,西庇阿来了。他将带领他们实现一项他们做梦都不敢想像的伟业——击败汉尼拔。
大西庇阿在西西里呆了一年。一年之后,一支崭新的坎尼军团呼之欲出。再加上他从别处招募来的兵马,西庇阿总共聚齐了两万五千人。
在他的这些人马中,与常规的罗马军团有一个显著的不同,那就是多了一个强悍的兵种——努米底亚骑兵。
显然西庇阿很清楚,罗马军队的最大弱点,在于骑兵。所以,当努米底亚发生内乱之时,他竟然孤身犯险,独自前往非洲,游说部分努米底亚人倒向罗马。结果,在内战中失败,被逐出努米底亚的王子马西尼萨毅然投靠西庇阿。获得了这位骑兵骁将之后,西庇阿感到时机成熟,点齐兵马,直奔迦太基而来。
非洲的战事是没有悬念的,留守迦太基的吉斯戈与西庇阿根本不在一个档次。西庇阿一会儿设伏,一会儿火攻,智计百出,令对手防不胜防,罗马人屡战屡胜。公元前203年,在巴格拉达斯大平原会战中,西庇阿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复仇心切的马西尼萨的作用,使得罗马第一次取得了骑兵战的胜利,并于此役大破迦太基大军,阵斩敌军主将吉斯戈。
整个迦太基朝野都陷入了巨大的恐慌。他们只得祭出最后的杀手锏——召回汉尼拔。
在意大利孤军闯荡十六年后,汉尼拔带着永远的遗憾离开了亚平宁,回到非洲,走向他军旅生涯中最后的战场——扎马。
公元前202年10月,历史选择了这个微不足道的小城,来见证这场决定世界走向的命运之战。
这无疑是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两军统帅汉尼拔、西庇阿,论战略眼光,论行军布阵,论临场指挥,论个人武艺,均是亘古罕有之天才。且自出道一来,均未有一败,兵锋所到之处,势如破竹,当者披靡。
两大战神,终于在最关键的一役走到了一起。被称作古代世界大战的第二次布匿战争,在最后的时刻被推向了最高丨潮丨。
一出惊天大戏,即将开演。
10 月18日,前奏。
毫无疑问,两人对对方都是久闻其名,神交已久。只有真正的英雄,才懂得什么是惺惺相惜。他们不愿意初次见面,就是在刀光剑影的沙场。所以,在紧张得透不过气来的大战之前,两人却做出了一个约定:见上一面。
无论是汉尼拔还是西庇阿,都是使诈的绝顶高手。诈和、刺杀、设伏,那都是家常便饭。可这一天,没有阴谋,没有诡计,有的只是两个光辉的身影,相逢在扎马的旷野之上。四目相对的一刹那,各自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两人相对无言,他们都知道,眼前的这个人,才是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知己。一段伟大的友情,已在这无声的一刻写下。
这不是我夸张的渲染,日后的历史会向我们证明这一点。
(待续)
汉尼拔首先打破了沉默:“讲和吧。我输了,西班牙、西西里、撒丁统统归你们,迦太基承诺永远不再侵犯罗马。”
在意大利纵横驰骋十六年的英雄,承认了自己的失败。在大势已去之下,爽快地向这位他尊敬的对手提出了和谈条件。
西庇阿也爽快给出了他的回应:“西班牙、西西里、撒丁已经是我们的了。迦太基不削减战力,没有战争赔款,元老院是不会答应谈和的。”
汉尼拔也有他的底线,他只能承诺这么多。他缓缓说道:“你真的有信心打败我么?”
“和谈不成,我们之间终有一战。”
10月19日,决战。
在夜幕低垂之前,他们将可以知道在罗马和迦太基之间,谁将是世界的支配者——不仅是非洲,也不仅是意大利。胜利的酬劳就是整个世界。
——李维《罗马史》
当两个战争智慧已臻极致的对手相遇,一切的巧着、妙计似乎瞬间失去了用武之地。在扎马,两位曾无数次上演战场奇迹的绝世天才,回归到最简单的战斗方式——以勇气硬拼。
这便不再是西庇阿与汉尼拔的对决,而是罗马与迦太基的对决。罗马与迦太基两个民族,谁战意更浓,谁战力更强,不用说,高下立见。更何况,西庇阿手下,是为复仇而战的马西尼萨,是为复仇而战的坎尼军团。
汉尼拔手下百炼成钢的中军步兵尚且能够顶住坎尼军团的冲击,可他那些雇佣军本色的骑兵却怎么也挡不住杀红了眼的马西尼萨。结果,马西尼萨在击溃了迦太基两翼之后,顺利完成包抄。我们多次提到,在那个时代,骑兵一旦包抄到敌后,基本就意味着战斗的结束。迦太基全军溃散,汉尼拔率精锐突围而走。
旷日持久的第二次布匿战争,在扎马的黄昏戛然而止。不败的战神汉尼拔,终于败了。
可是他真的败了么?不,败的是迦太基。
多少次,汉尼拔的使者回到这里,告诉他们,只要再给我一点兵马,我会拿下罗马。你们今天给一点人,掏一点钱,我会还给你们整个地中海,甚至全世界。可他们拒绝了。他们把兵力扔到西班牙,被西庇阿逐个击破;他们把人马堆在家门口,被西庇阿尽数诛杀。他们眼睁睁看着汉尼拔丢掉在意大利的一切,回到非洲,接受那个本不属于他的无奈结局。
扎马败了,可他们还可以召回汉尼拔,死守迦太基啊。可他们呢?迫不及待地身着白袍,走入西庇阿的军营,摇尾乞怜,但求速签城下之盟。
汉尼拔跟他的父亲一样,把一切献给了迦太基,却要随时准备着被抛弃。
按照惯例,战败的一方求和,像汉尼拔这样的超级战犯,是肯定要交给对方的。在前方等待汉尼拔的,唯有死亡。
拯救他的人不是别人,正是西庇阿。
这位代表罗马议和的统帅顶住了身后元老院的巨大压力,在开出的和谈条件中,选择性地“忘记”了惩办汉尼拔这一条。
汉尼拔留在了迦太基城中,百感交集。可敬的敌人,可耻的祖国。
迦太基交出了所有的战象和战船,分五十年赔偿价值约合数百万美元的白银,并承诺永远不能率先发动战争。当然,外加承认马西尼萨恢复努米底亚国王之位。
第二次布匿战争,就此落下帷幕。可汉尼拔的故事,迦太基的故事,还没有完。那该是下个世纪的事了。
公元前202年,扎马之战,一个英雄悲剧收场,一个帝国雏形已现。
历史有时真是巧合得不可思议。同是公元前202年,一个极其相似的故事发生在万里之外的东方。
还是让我们从头说起。请看下集——秦失其鹿。
【175】 秦失其鹿
公元前210年,正是第二次布匿战争最胶着的时期。这一年,东方发生了一件大事:中国大一统格局的缔造者,秦始皇嬴政,病死在了东巡路上。
如果说之前,焚书坑儒的民怨、赏少罚多的流弊,这种种隐患还只是隐患的话,随着一个强力君主的死去,所有的问题都上升到台面上来了。从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到此时死去,秦始皇在位仅仅十一年。对于一个从数百年分裂战乱走到一起来的国家来说,这实在是太短了。这点儿时间根本不够让广大民众们及时形成对秦王朝的归属感和爱国情操。这样一来,就对第二任国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对中国历史稍有了解的朋友必然知道,历代王朝第二任君王的瓶颈危机,是中国两千多年的习惯。其实不仅中国如此,西方也基本如此。我们以历史上已经出现过的王朝来回顾一下。
新亚述帝国。这是特例了。亚述几百年来的超强军事实力和对反叛者血腥镇压的传统,使治理国家对他们来说变得并不那么重要。从而使亚述的魔鬼模式成为一种难得的不受瓶颈危机困扰的模式。只不过,一旦治下民族实在受不了,抓住机会开始疯狂反噬的时候,他们也逃不脱灭顶之灾。新亚述帝国覆灭,亚述民族迅速缩水,从此一蹶不振,基本上从我们的视野里消失了。
波斯帝国。开国之君居鲁士死后,冈比西斯仍不失为一个能征惯战的君王。然而由于残暴成性,冈比西斯在任期间,治下异族国家几乎全部反叛,波斯帝国摇摇欲坠,瓶颈危机十分明显。波斯的幸运在于,危局中大流士横空出世。正是凭借着他的经天纬地之才,波斯才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稳定有效的大一统帝国,为日后接手的罗马帝国及后来者们奠定了极好的政治基础。
马其顿帝国。这个由于亚历山大连儿子都没生下来就死了,所以这个空前的帝国被瓶颈危机瞬间掐死,立时陷入不可调解的四分五裂之中。
总的来说呢,所有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几乎无一例外要通过武力完成,那么人心归附就需要时间、需要手段,统治上稍有差池就会出大问题。所以,瓶颈危机是大一统模式自产生起就存在的痼疾,会一直困扰其后的历代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