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韩国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不平衡的故事。一个头等工业强国,却因为国小民贫人才少,从而在两百多年里始终默默无闻,甚至任人欺凌,实在可惜。申不害不能救韩国,韩非不能救韩国,韩国的首先灭亡,似乎从它一出生开始就注定了。

七雄之中,最弱的莫过于燕和韩了。把燕放到韩国后头说,是因为毕竟乐毅那个时候还很是闹腾出了一些动静,比起从未兴起的韩国还是好些。不过跟韩国相比,燕国更加没有值得一提的地方。

辽河平原是块不错的土地,渤海、黄海的煮盐业也能给燕国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但燕国毕竟还是太小,兵力也不足以从北方胡人手中抢得地盘。但从河北张家口一直修到朝鲜博川的燕长城对于防御北方侵扰来说还是起了很大作用。

二百多年来燕国唯一的机会就是燕昭王中兴了。其中最具转折意义的故事当属炒作宗师郭隗(wěi)所献千金买马骨之策,燕昭王以一无名郭隗为“马骨”,造郭隗宫,筑黄金台,引得乐毅、苏秦、邹衍、剧辛等名士纷纷来投,连日语中都留下了“隗より始めよ”(以郭隗始)这样的成语。可惜在战国之中,属于燕国这样的小诸侯的机会只有一次,燕昭王死,燕惠王昏,燕国的历史机遇就此错过,再度沦为配角。最后在强秦东出天下之心昭然若揭的时候还与赵国互殴,结果被廉颇、李牧等人打个半死,可谓荒谬之至了。

(待续)

在晋刚刚分裂的时候,人们常常把魏、晋混称的。魏国就是晋国的主干。而魏文侯也没有辜负这个称号,让魏国在战国初年全面领先。李悝、西门豹等人的内政建设,极具成效,我们前文已详加解说。只可惜的是,魏国领先太早,那个时候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吞天下之志,也就不可能制定相应的战略。

等到两代之后的魏惠王时期,也是他比较倒霉,赶上东边齐国和西边秦国同时到达顶峰,吃了很多大败仗。但应该说,魏惠王的国内建设是卓有成效的。前面我们也提到过大梁城的修建,鸿沟的开凿,还有一个人我们未及提到,就是在魏惠王时期担任过相国白圭。

话说这齐魏两国本以黄河为界,但齐国地处黄河下游的华北平原,地势偏低,而黄河又是著名的很喜欢泛滥甚至很喜欢改道泛滥的主。为防止水患,齐国就在距黄河二十五里处修筑了一座长堤,于是乎黄河水都被赶到魏国去泛滥了。这魏国连忙跟赵国合作,距黄河二十五里处也修了一座长堤。黄河就只能在这五十里间游来游去了。结果水患大减,利在千秋。

这堤坝正是白圭主持修建,修得太好了。韩非评价说此堤连蚂蚁都钻不进去,而白圭也颇以此堤自得,说古时大禹也不过如此了。

当然,比水利,谁也比不过秦国那两座惊天地、泣鬼神的水利工程,我们稍后再提。白圭本人更大的成就也是在辞官之后做商人的时候,所谓“天下言治生者祖”,“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箴言,被历代商人奉为贸易圣经。

在魏国还有一个与白圭名气相仿的大商人,叫做猗(yī )顿。此人是中国最早的大盐商。与齐、燕之地先天靠海不同,魏国只得在河东发展池盐业。所谓池盐,就是垦地为畦,引含盐分的池水沃之,称作种盐,水耗则盐成,即为池盐。

像白圭、猗顿这样的人物魏国有不少。那时魏国就是全中国的商业中心,就是可惜几代下来都没赶上一位有见识的君主,导致人才大量外流。什么商鞅、公孙衍、张仪、范雎,简直就是秦国的人才库。否则,魏国绝不会落得那般下场。魏国之衰,纯属自作孽,不可活。

中国文化毫无疑问是分版块的,三晋就是一个很独特的文化版块。但赵国有比较特殊,赵人既有三晋人的机智功利,又因地处北疆,兼具了燕赵之士的慷慨豪迈。正是这种特质,使得赵国在战国中后期奇迹般地崛起,并自始至终担当起抗秦主力军的重任。

当然,赵人更主要的不是在抗秦,而是在抗胡。我们知道,为抵抗北方游牧民族,燕、赵、秦三国都修筑了长城,这其中,赵长城是最短的。因为不需要。林胡、楼烦,以及后来崛起的匈奴,对赵人是又敬又怕,中国在乱成一团的时候没有经历游牧民族的大规模骚扰,赵人居功至伟。与临淄、大梁相比,强敌环伺下的邯郸城的繁华,得来的更为不易。

说来也巧,在整个世界的大环境下,中国的战国时期都是游牧民族比较消停的时期。由于波斯、希腊、秦国、赵国、马其顿、罗马这些相继兴起的强盛政权的存在,游牧民族远没有了之前几次大迁徙浪潮时的威猛。不过,这个消停只是暂时的,游牧民族的故事还很长。

赵国不但成功地抵御了胡人,还进行了适当的胡化。这使得赵国独具特色,也独具魅力。邯郸以盛产美女闻名,赵人的气质也被各地人们所欣赏,所谓“邯郸学步”,足见赵人是引领时尚潮流的。在那个时代,赵、魏文化可谓各有千秋,是很吸引人的两个地方,才使得平原君、信陵君等人的养士传统成为可能。

当然,论综合实力,赵国并不强。论工业,不如韩楚;论商业,不如魏楚;论农业,不如秦齐;论政治清明、军力强大,离秦国也差得挺远。但一股倔强的气质,就足以令赵国始终成为秦国的心腹大患。

可长平一败,赵国的根基垮掉了。自此以后,尽管赵国表现得仍然十分顽强,但除非奇迹出现(比如秦国突然内乱加上赵国突然涌现一打人才什么的),否则再无可能力挽狂澜于既倒,为秦所灭已是必然结局了。

讲完了四个相对小的国家,该说说三个超级大国了。请看下集——七雄评点(下)。

【158】 七雄评点(下)

战国七雄当中,齐国是全面发展的典型。农业上,有质地相当不错的土壤;商业上,有得天独厚的海盐优势;手工业上,齐国纺织业几乎统治了全中国,有“冠带衣履天下”之称。文化上更不必说,那个时候的人谁不知道稷下学宫啊,人才一点也不缺。无论从人口、规模、财富、还是文化底蕴上讲,临淄都是不折不扣的中国第一都。其热闹繁华比之今日都不逊色。街市之间,人们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赛狗、蹴鞠、奕棋,好一派其乐融融。《史记·滑稽列传》有云:“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後有遗簪”,无怪乎齐人安坐逍遥五十年不闻战事,临淄之乐,即使是后世众多时代恐怕也不能比拟。

其实,齐国历代君主们只要野心再大一点,头脑再清楚一点,合纵攻秦的时候再积极一点,国势大有可为。公元前314年,齐国破燕;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这足以说明齐国有相当的实力扩张地盘。如果能够更巧妙地处理外交的话,齐国远远不是后来那样的局面。结果灭宋引发众怒,五国合纵攻齐,随即被乐毅逼入绝境。再复国时,举国上下再没有了从前的心气,唯有偏安一隅、苟延残喘了。

或许还是过于优裕的环境导致齐国君臣无法像秦人那样奋发图强,才最终造就了一个羸弱的大国。

曾几何时,楚是与晋分庭抗礼的南北双雄之一。晋分裂掉了,楚却没有。楚国是仅次于韩国的冶铁强国,而在发展铁器的同时,楚的青铜工业同样发展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只不过跟秦国把工业都往军工业发展不同,楚人爱玩乐、爱文艺。楚国的青铜技术,大都用来制作精巧细致的工艺品。楚匠的才华,使得楚国的青铜工艺足以登上世界的最高峰。

除却工业优势之外,楚国的地大物博,几为其余六国所不能比拟。金、铜、锡等重要矿藏在楚国,木材产业、动物产业、水产业都遥遥领先。楚国闭着眼睛都能赚无数的钱。

但楚国有两个弱点,致使楚国总是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强国。

其一,人民太过分散。公元前301年,楚国爆发庄蹻(jué)起义,竟将楚国分割成好几块。这在任何一个诸侯那里几乎都是不可能出现的。人分散,军队就不好集结,而且容易顾此失彼。

其二,国内贵族权力斗争激烈。到了战国中后期,这几乎是楚国独有的毛病。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商鞅变法,使得魏、赵、韩、齐、秦的国家权力都很集中。但楚国就始终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吴起变法失败后,楚国彻底陷入了贵族乱政的泥潭,始终没能爬出来。

可即便如此,楚国仍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荆楚文化生命力之强,令人赞叹。当战国末年,秦军在北方风卷残云之时,嬴政问王翦,灭楚需要多少人马?王翦毫不犹豫地答道:“六十万”。嬴政不信,派李信统兵二十万攻楚,大败而归。嬴政这才乖乖地备齐六十万大军,交与王翦。

王翦最终灭了楚国,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精神却没有一天消亡过。短短十来年后,远远更为庞大的秦帝国终究为楚人所灭。那么这场战争中的胜利者究竟是秦,还是楚呢?

(待续)

虽然秦王朝的寿命很短,可统一中国的任务毕竟是由秦人来完成的。秦的历史功绩,怎么夸都不为过。那么最常提及的问题就是,为什么秦国能完成统一大业?

我们首先来看秦国的综合实力。

纵论中西全史——人类的『史记』,当代的『通鉴』》小说在线阅读_第13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史书一册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论中西全史——人类的『史记』,当代的『通鉴』第13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