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他首先拜于荀子门下,学成后入秦。在进献《谏逐客书》之前,职位并不显赫,但他的两条建议,却对秦国的统一进程影响巨大。

其一,“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

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决于理想。国家亦然。春秋战国已经打了几百年的仗了,这似乎还是第一次有人明确提出,到了统一的时候了。自秦孝公变法以来,所谓六世之余烈,虽然历代秦王都或多或少有点称雄天下的念头,但还没有一个君主,是真正以统一天下为己任的。没有这样的目标,自然不会有这样的成就。李斯之言,对嬴政来说,无异于一针超级强心剂。

人是一种很有趣的动物。很多时候,野心的膨胀可以带来智慧和才干几何级数般的增长。可以说,有了这个理想之后的嬴政,才成其为嬴政。

其二,“阴遣谋士赍(jī,怀抱)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

几年之后,一位大名鼎鼎的军事家,有兵书《尉缭子》传世的尉缭也向嬴政献上了一条几乎跟李斯一模一样的计策:“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

私下里用重金结好敌方重臣,从而达到自己的利益。这种方式毫不新鲜,从《孙子兵法》里就开始讲“用间”,战国时期以金钱化解危机的故事也层出不穷。可把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超大面积的展开,那是到李斯、尉缭时才有的。

这样的计策很阴毒,却很强大。正如尉缭所言,三十万金,足可抵百万雄兵。这个比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早了两千多年的“大棒金元政策”,向本就已经有些腐朽的六国内部,派去了最致命的一批蛀虫,摧毁了六国合纵抗秦的最后一线希望。六国能做的,似乎只有束手就擒了。

公元前230年,嬴政派内史腾领兵攻韩,顺利占领韩国全境,韩王安被俘。曾经的七大诸侯之一变成了秦国的颍川郡。

公元前229年,秦大将王翦领兵攻赵。即便在长平战后,赵国仍然是秦国最难缠的对手。战国时期有四大名将之说,白起、廉颇已逝,王翦正当壮年,而赵国新近崛起的李牧更加锐不可挡。

十六年前,李牧在代郡以万余骑兵加十余万步兵歼灭匈奴十余万骑兵主力,创下了步兵大规模歼灭骑兵的军事奇迹,从而名扬大漠,令匈奴十余年不敢犯边。

四年前,李牧奉命从北部边疆回调迎击秦军。双方在肥地(今河北晋州)展开决战,秦军大败,竟逼得秦国名将桓齮(yǐ)畏罪奔燕。

只此两战,李牧的威名,就足以令秦国大为忌惮。关键时刻,还是李斯和尉缭的计策生效。赵王迁听信谗言,命赵葱、颜聚取代李牧、司马尚。李牧因拒绝接受命令被杀。李牧死后仅仅数月,王翦便攻破邯郸,赵王迁被俘。赵公子嘉逃奔代郡,自立代王,不过苟延残喘而已。

嬴政亲至邯郸,将自己昔日为质被困邯郸时的仇家尽数诛灭。

(待续)

伴随着诸侯间抗秦意志最坚的赵国的垮台,其余四国事实上大势已去。剩下来唯一可圈可点的反抗,也不是来自哪支军队,而是来自一个人。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易水之上,满座白衣,渐离击筑,荆轲长歌,闻者垂涕,发上指冠。一名侠客,踏上了一条无论成败都不可能归来的路。

望着荆轲决绝远去的背影,人们或许已然知道,他的身上,寄托的已不是燕国的希望,而是燕国的精神。犹如三十年前的邯郸城内,一介布衣鲁仲连义不帝秦,“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

荆轲见秦王的过程异常顺利。秦国中庶子蒙嘉收得贿赂之后,毅然将大有可疑之处的荆轲推荐给嬴政。要说蒙嘉此人,一来身为嬴政宠臣,二来蒙氏乃秦国望族,仍然抵挡不住财宝的攻势。可见金元政策对付秦国同样有效。

咸阳宫中,荆轲手执秦国叛将樊於期之头,随从秦舞阳手捧燕国所献城池的地图面见秦王。接下来的事情就众所周知了,荆轲取图献秦王,图穷匕见,秦王惊起,欲待拔剑,剑长而不得,遂环柱飞奔,直至侍医以药囊阻荆轲,嬴政方得空拔出长剑,将荆轲刺伤,荆轲将匕首掷出,中柱,随后身中数剑,被左右杀之。

要说这图穷匕见之策比起三百年前的专诸鱼肠剑拙劣多了。随便哪道关卡都应该能把这匕首搜出来,可竟然让荆轲畅通无阻,直至在毫厘之间功败垂成,想来中间有些不可告人的门道。如此看来,秦国并非铁板一块,六国拿秦国其实也不是毫无办法。非不可为也,是不为也。

只有那荆轲,人视秦王如虎狼,吾视之为鸡犬。森森秦廷之上,尺八匕首,乾坤一掷,虽功亏一篑,却留得千古侠名。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

世上若人人皆为荆轲,则嬴政食不甘味、睡不安寝矣。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易水西畔,那个送别英雄的地方,燕赵联军却不堪一击。王翦轻松渡过易水,乘胜追击,公元前226年,燕都蓟被攻下,燕王喜收残兵退守辽东。

当王翦在燕地节节胜利之时,其子王贲领兵南下,连夺楚国十余城。第二年,公元前225年,王贲挟破楚之威伐魏,魏王假困守大梁,王贲引鸿沟之水灌城,大梁城崩坏,魏王假被杀,魏灭。

公元前224年,王翦领兵六十万攻楚,大破楚军,俘虏楚王负刍。楚将项燕在淮南负隅顽抗,第二年为王翦所败,项燕自尽,楚灭。

再次年,公元前222年,王贲东破辽东,西掠代郡,燕王喜、代王嘉皆被俘,燕、赵俱灭。

公元前221年,几乎五十年没打过仗的齐人面对从天而降的秦军,甚至没有人敢拿起武器。齐王建举国投降。

三百年春秋,两百五十年战国,到此结束。这五百五十年间,西方世界早已天翻地覆。亚述兴起了,灭亡了;米底兴起了,灭亡了;波斯兴起了,灭亡了;巴比伦辉煌了,衰落了;希腊辉煌了,衰落了;印度辉煌了,衰落了。

历史舞台的主角一直在换来换去,而中国这片土地上,一直在打仗。大小六百余战,终于在这一天打出了个结果。十年的摧枯拉朽,结束了五百五十年的纷争。

当百余个诸侯重归一统,当一个全新的王朝笑傲东方,我们回首往事,品味这几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心下知道:这数百场战争,没有白打;这数百年岁月,没有虚度。春秋战国,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值得回味的瞬间。中国历史,正因为有了这段记忆而格外精彩;华夏文明,也正因为有了这段篇章而格外灿烂。

此时此刻,一个成熟的文明,已然形成,并将在接下来两千年的时间里,持续地散发着它独有的光芒。

我们不妨稍稍停下脚步,去回头品评一下,在这个伴随着战争进行的文明融合过程中,各路诸侯都有哪些得失,又各自做出了怎样的贡献。请看下集——七雄评点。

【157】 七雄评点(上)

春秋时代毕竟太过遥远,就让我们把品评的重点放在战国七雄。

说韩国,首先不能不说的是冶铁业。自公元前12世纪赫梯灭亡之后,西方就进入了铁器时代。相比之下,东方或许要晚一些。但从冶铁的成就看,东方世界就更胜一筹了。这其中要首推印度。孔雀王朝竟然已经掌握了炼钢技术,以印度乌兹钢制成的大马士革弯刀将在千余年之后伴随阿拉伯世界威震西方,与马来刀、日本刀一起并称世界三大名刀。而乌兹钢,正是此时在印度炼制出来的。

比起印度不可思议的炼钢术,中国稍逊,但冶炼生铁的技术却独步天下。《老子》有云:“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 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个橐龠就是冶铁的鼓风炉。中国自春秋末年起冶铁技术开始高速发展,到战国末期,无论是冶炼的速度还是效率,都远远高于西方。中国的那套鼓风方法和对温控技术西方直到千余年后的中世纪晚期方才掌握。或者按照李约瑟先生的说法,干脆就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而这其中,做出贡献最大的莫过于韩国了。春秋末年,中国冶铁技术领先的诸侯当属晋、楚两强。而晋国的冶铁中心,正在韩国。小小韩国冶铁都市之多,实在令其余诸侯望尘莫及。到汉朝时,说剑还言必称堂溪、墨阳(皆是韩国冶铁重镇),常与传说中的干将、莫邪并称。

有工业,就有都市。战国时期都市的发展是个很重要的现象。列国间最大的都市都是国都,国都之下有郡城,郡城之下有县城。像韩国宜阳一个县城,就“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足见兴旺发达程度。

不过,跟首屈一指的工业水准比起来,韩国的农业水平还是太低下了。主要是条件不好,如《战国策·韩策》所言,“韩地险恶山居”,没有良田,大大限制了韩国人口和国力的发展。而这种工农业发展的不平衡,更加说明了晋国分裂的重大影响。否则,以晋国的工业实力,加上并不差的农业,仍足以成为中原的龙头老大。但一分裂,晋国的工业优势归韩,等于是浪费掉了,平白给秦国做了嫁衣。

纵论中西全史——人类的『史记』,当代的『通鉴』》小说在线阅读_第13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史书一册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论中西全史——人类的『史记』,当代的『通鉴』第13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