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虽说后世把商鞅、申不害、慎到,甚至更早的李悝、管仲都追认为法家的人物,可在当世,没人这么称呼他们。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都被看成了政治家,没把他们看成学术上的“家”。事实也的确如此,他们大都重实践,并不大重视对政治理论的总结。

可到了韩非这里,一切都不同了。他悟透了众多前辈的治国理念,悟透了君臣民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写下了一部政治理论专著《韩非子》。

世界上各大文明虽然风格迥异,但有些人物是出奇的相似。韩非的理论,与考底利耶、 马基雅维利简直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专门写给君主看的,同样是教君主摆脱一切道德束缚,同样充斥者狡黠的智慧,所不同的,只是韩非的理论对中国政治的影响更加严重,更加深远。

郭沫若说,秦始皇的作风,没有一样不是按照韩非的法术行事的。此言不虚。而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就不消多说了。

这里要澄清一点。不熟悉中国哲学的朋友可能会对“法家”有些误解。这个“法”字,不是“法律”的意思,韩非也绝不是想玩什么依法治国。如果说商鞅的“法”,还有那么点法制的味道的话,那么韩非的“法”,则是彻彻底底的人治。

中学语文课本里写道,韩非将法家三派法、术、势融为一体。“法”如商鞅,很好理解,那么什么是“术”,什么又是“势”呢?

君对臣,神出鬼没,恩威并施,使臣下无可捉摸,唯有诚惶诚恐,尽心用命而已。是为术。

君在上,其威如天,其令如山,使万民高山仰止,唯有安守本分,不生作乱之心。是为势。

一个驭下之术,一个造神运动,中国两千年来皇帝的统治方式,可曾走出过这两个圈圈?完全是心理学,完全是心计和技巧。喜欢读历史小说、看历史剧的朋友一定会发现,那里面对皇帝的心理描写都是这个路子。——韩非设计的路子。

教君主怎样统领国家,教君主怎样驾驭臣下,教君主怎样威慑万民,又教得这么好。这样的书,显然会被历代君主视为至宝。难怪当孔墨孟们周游列国,疲惫郁闷得一塌糊涂的时候,韩非安坐家中,以著作示人,就能引来千古一帝那样的感叹。

其实《韩非子》这本书,本来不是写给嬴政看的。韩非是韩国贵族,人家这书本来是写给韩王看的,写给山东六国看的。韩非寄望在中原国家建立起他所设计的制度,来跟强秦相抗。

只不过,六国国君没能读懂。韩非的理论虽然精妙,可是太阴暗。当人性的另一面被赤裸裸地揭示出来时,往往是人类自己也难以接受的。请看下集——荀门师徒(下)。

【155】 荀门师徒(下)

夫慕仁义而弱乱者,三晋也;不慕而治强者,秦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是事实么?是。但却是一个让人无法接受的事实。

中国有句古话,叫“得民心者得天下”。此话大有道理。至少“得民心”是“得天下”的一个必要条件。所以千载之下,传说中的“尧舜禹汤”一直是圣王的范本。但这里面有一个大大的问题:“仁义”一定能得到民心吗?

韩非说,很遗憾,答案是否定的。

例子在那里明摆着的,六国以仁义自居,以虎狼视秦,“暴秦”之名,在六国四处流传。可战场上那些最拼命的,却不是“仁义”君主统治下的六国军士,而是“虎狼”君主统治下的秦国兵卒。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举个和政治无关的例子。不管是亲身经历,还是从小说、电视当中,大家想必都看过无数爱情故事。那么有一种事情在我们的地球上发生过亿万次,就是一个人全心全意、尽心竭力地去追求另一个人,可对方就是看他不上。或者说,一个人千好万好,可是对方就偏偏喜欢另一个远远没有他好的人。

也就是说,靠“好”,是未必能够赢得爱情的。至少,在现实中,男人的钱财与地位,女人的美貌与青春,比起品德来说更有吸引力。

这就是人性。

你对他好,他未必领情。你给他的,未必是他想要的。就算你给了他想要的,也未必架得住那些更有诱惑力的吸引。

治国的原理也是如此。得民心,不在仁,不在善,仅仅在于给人民他们想要的东西。一部《韩非子》,彻底揭示了“仁政”与“得民心”不是一回事。

钓鱼,鱼饵与钓术而已。其它都是扯淡。

不过有个问题,国家有那么多人民,喜好各不相同。所谓众口难调,很难同时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怎么办呢?

这一点上,韩非领悟了商鞅的精髓,并把它发扬光大了。

商鞅为什么会成功?我们前面分析过。但有一点我们没有提,留到这里才讲。它未必是商鞅的本意,却是变法的客观效果之一,也成了韩非思想的核心。那就是——把社会简单化。

如果人民唯一能做的就是种田和打仗,那么只要让他们在种田和打仗得到利益,那么人们必然都去好好种田,好好打仗了。国必富,兵必强。

也就是说,把所有种田和打仗以外的行业,统统消灭!

(待续)

这就是《韩非子》的精髓,著名的“五蠹”学说。《韩非子·五蠹》中有两句很有名的话:“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所以,儒和侠肯定是要被除掉的了。不仅如此,还有三种人也是要被干掉的:言谈者(纵横家、游说之士)、患御者(逃避兵役之人)和商工之民(商人和手工业者)。

如此一来,世界上还剩下什么人?对了,只剩下农民和士兵,那就最好了。按照韩非的说法,如果不除此五蠹,“则海内虽有破亡之国,削灭之朝,亦勿怪矣。”

一个没有思想,没有文化,甚至没有生活的世界。所有的人民,都变成没有智慧的笨蛋。在此基础上,只要君主掌握好什么时候赏,什么时候罚,什么时候威逼,什么时候利诱的尺度,则万民皆可被君主玩弄于鼓掌之中了。则“以天下为之罗,雀不失矣”。

不得不说,韩非太险恶了。

一个只生产粮食和军队的国家,也太可怕了。一个除了吃饭就只有打仗的世界,太可怕了。这样的生活还有何乐趣可言?

韩非这么想是可以理解的。战国末年,诸侯纷争之惨烈,已经达到了前无古人的地步。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没有过,在世界历史上恐怕也没有过。一部极度功利化的《韩非子》,是在一种极端险恶的大环境中孕育出来的。

一个几十万人可以在几日见灰飞烟灭的年代,出一个韩非,并不奇怪。他那天才头脑里的每一个细胞,都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悲哀与无奈。

而他自己,也是悲剧。

为了得到韩非,嬴政竟然扬言要兵发韩国。韩王被迫令韩非出使秦国。嬴政终于有机会见到这位他渴慕已久的政治阴谋家。

然而,那个时代最顶尖的政治理论家和最顶尖的政治实践家的对话,被一个人阻止了。这个人,便是韩非的师弟,李斯。

就是那个写下《谏逐客书》的李斯,在此时,却说出了一番完全相反的话。他伙同另一大臣姚贾向嬴政进言道:“韩非,韩国公子也。今大王欲吞并诸侯,韩非终究为韩,不为秦,此乃人之常情也。所以此人不能为我所用,久留归国,等于养虎遗患,不如杀之。”

就这样,那个灰暗的天才,走进了灰暗的牢狱。而李斯不愧为荀子的弟子,韩非的师弟,同样是一个优秀的心理学家。他深知嬴政必然反悔,于是赶在那一刻到来之前将毒药送到了韩非手上。

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词语,叫朋友。世界上最可靠的人,是朋友。世界上最危险的人,还是朋友。

在李斯面前,韩非的所有才华都被一览无余。在李斯面前,韩非根本没有办法逃脱死亡的命运。一杯毒酒,令韩非冤死狱中。

可是,他无辜吗?

上天赋予了嬴政一个伟大的使命。在一场阴谋之后,帮助他完成使命的那个人的名字,由韩非换成了李斯。请看下集——横扫六合。

【156】 横扫六合

李斯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重要也很复杂的人物。此人才华横溢,书法、文章皆冠绝当世。后来秦始皇统一文字,文字标准正是李斯开创的小篆体。唐代张怀瓘《书断》有云:“画如铁石,字若飞动,斯虽草创,遂造其极。”鲁迅也评价过:“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这样的人物,若是去稷下,混个名士当当应该不算太难,可他偏偏选择了另一条路。

按照富有传奇性的说法,李斯的一生,由两只老鼠改变。他年少时本是楚国上蔡一小吏,某日在粮仓中发现一只老鼠,旁若无人地享受着上好的粟米。此时的李斯没有去捉老鼠,却忽然想起刚刚在厕所看到的那只胆战心惊地吃着秽物的老鼠,不由得长叹一声:“人之贤,人之不肖,不也如这老鼠一般,看似云泥之别,其实无非所处之地不同罢了!”

这不是一句多么了不起的感叹,早在千年以前,易经八卦中就有了浓重的位置观念(参见第21节)。可对中国历史而言,这声感叹却并不寻常。李斯正是自此时起开始了变身“仓鼠”的努力,并在这一步步的上位过程中,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深深烙印。

纵论中西全史——人类的『史记』,当代的『通鉴』》小说在线阅读_第13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史书一册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论中西全史——人类的『史记』,当代的『通鉴』第13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