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王大怒。公元前259年9月,秦昭王命白起为将,准备起兵攻赵。可白起的答复更加出乎他的意料:我不去!
白起说的其实很有道理,一场空前惨败把赵孝成王打开了窍,他用虞卿之谋,卑辞厚礼结好魏、楚、燕、齐,新一届合纵已呼之欲出。赵国上下对秦国更是咬牙切齿。内有民心,外有强援,这样的赵国,还打得下来么?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孙子·计篇》
白起不愧为当世第一名将,对形势看得极透。可到了范雎嘴里,很自然就变成了对上一次撤退怀恨在心,故意不去。秦昭王十分不满,但也没有办法,改命王陵为将,兵指邯郸。果不出白起所料,王陵无功而返,空损了不少人马。
秦昭王无奈,只得再次把将印授予白起。白起还是一点都不含糊:不去!此时的形势与之前毫无变化,这种必败的仗,我白起不打。白起索性称病在家。
秦昭王听从范睢的建议,改用范雎的亲信郑安平为将,王龁为副将,攻打邯郸。结果,仍然顿兵坚城,数月不下。
他不得不第三次找到白起。白起的回答更干脆了:宁受重诛而死,不为辱军之将!
看来,白起已然料到了自己的结局。这番悲壮的言辞说罢不久,他就接到了秦昭王赐予的宝剑。横剑一抹,一代名将含恨自刎。
他度过了辉煌的一生,威震四方,所向无敌,全天下畏之如虎。他也度过了残忍的一生,水漫鄢城,血洗长平,百万人因之丧命。对于秦国人民来说,他是擎天之柱,对于六国百姓来说,他却是嗜血魔王。
后世称他为“战神”,可在当时,有个名号却更加响亮——“人屠”。这样一个有大罪于天下,却有大功于秦的人物,却死在一对秦国君臣的手中,当真是世事难测,造化弄人。
白起的死,不禁令人想起了两百多年前的另一个人物,伍子胥。伍子胥和伯嚭,曾经并肩携手,成就吴国霸业;白起和范雎,也曾经内外合作,为秦国拓土开疆。可到头来,吴国霸,秦国兴,两大名将却命丧黄泉,各自死在了自己曾经为之呕心沥血的土地上。
吴国终为越国所灭,秦国呢?
(待续)
白起死后,郑安平与王龁对邯郸的围攻仍在继续,围绕着这场邯郸攻守战,发生几个极为经典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战国四公子”之说。此四人一来门下食客众多,二来自己文武全才,所以名气很大。除了孟尝君活跃的年份稍早之外,另外三人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都成了此时的关键人物。
在赵国危难之际,信陵君说动魏安釐王,派大将晋鄙领兵十万救赵。得此利好消息之后,平原君决定出使楚国,准备邀来另一强援。第一个经典故事就此发生。
话说出使之前,平原君准备从门客中挑选二十位文武双全之士随行。然而无论合纵之时说得何等天花乱坠,说动别国为你出兵,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平原君挑来挑去,发现堪当大任之人真的很少。正犯难间,一位吃了三年闲饭的门客突然主动请缨。平原君虽觉此人默默无闻,但反正无人可用,将就他带上了他。
这一来,无意中预告了此行的成功,也使得这位门客在后世的名气远远大过了平原君。熟悉中国历史的朋友自然知道,这个人,就是毛遂。
楚国朝堂之上,正当平原君费尽口舌,楚考烈王就是犹豫不决的时候,毛遂战了出来。就像当年的蔺相如一样,他直冲楚王座前,按剑逼视楚王,开始痛陈利害。尤其说到楚国失地迁都、王陵被烧这样奇耻大辱的时候,楚王的自尊心终于被激发出来了。到后来,楚考烈王激愤之情不能自已,堂堂诸侯竟与一介门客歃血为盟,派春申君令大军北上救赵。
一个毛遂自荐,为赵国求得数万援兵。虽然这几万人后来并没派上用场,但这样一个小人物关键时刻的关键举动,亦足以成为一段传奇,鼓舞着后世无数怀才不遇的人们。
平原君回到北方,才知北方局势已有变化。秦国已放出消息,说谁敢救赵,秦灭赵之后,必首先取之。结果真把魏王吓到了,命晋鄙屯兵于邺,观望不前。
这一来可急坏了信陵君。他苦劝无果,心知魏王已经没有决心救赵。赵国若亡,魏国焉有命在。但劝不动魏王,救赵就没有希望了。
一个人在没有希望的时候怎么办?
我们爱读历史,是因为历史的答案,总是那么激动人心。信陵君接下来的行为告诉我们,历史的精彩,正属于那些永不放弃的人们。
悲愤中的信陵君喊出了一句千古名言——“不独生而令赵亡”。
他聚集门客,计车骑百余乘,从大梁出发。这样的实力,去对抗秦军,算是不折不扣的蚍蜉撼树了。可没有希望的时候,人所求的,就不再是一个结果。结果不成,亦可将一种气概留在天地之间。
这样的人物,称作英雄。
(待续)
信陵君是魏人,他为什么拼了命要救赵?
有人这样解释,说平原君是信陵君的姐夫嘛。我不敢赞同,仅仅是为姐夫,你会有这样的举动么?
唇亡齿寒的故事,到这个时候已经流传四百年了。可惜的是,真正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太少太少。太多时候,人类不过是一种只为下一顿饭发愁的动物,远虑也好,近忧也罢,与我何干。
信陵君之才早已闻名天下,然而见妒于魏王,终不得用。可即便不得用,我心未死。秦人为虎狼,可以将十万大军震得不敢动弹。可我百车百骑,亦可飞蛾扑火,慷慨前行。
试问,若人人皆有此等气概,还有什么样的敌人能够攻破自己的家园呢?
信陵君多年结交的一位隐士侯嬴阻止了他的这次牺牲。一条窃符救赵之策,引出了一位千古奇女子。
魏王有宠妃,唤作如姬。其父当年为人所杀,如姬想尽办法欲报此仇,然而即便是魏王仍没能找到凶手。然而后来凶手终于被信陵君的一个门客得而杀之,如姬得以雪恨。
君为我复仇,我为君死。听完了信陵君的请求之后,二话没说,回到宫中,盗得虎符,赠予信陵君。
茫茫的历史之中,这位小女子只闪了一下身,又不见了。可她的故事,却牵动了无数人的心。
虎符失窃,等待如姬的后果如何可想而知。史书中虽未明言,但后世小说家揣测的被打入冷宫也好,服毒自尽也好,所差当不会太远。
战国时代,我们看惯了太多不敢面对残酷时局的六国君王,他们恐惧、害怕、担心,他们没有力气去管他们的国家何日灭亡,只肯在锦衣玉食、莺歌燕舞中藏匿。这样的日子,多一天是一天。
可一位更有理由享受荣华、更不需要承受家国危难的女子,却心甘情愿地献上了一生,将美妙的青春年华埋葬。
为仇、为恩、为义。乱世红颜,红颜凋落。
信陵君持虎符,杀晋鄙,入军中。宣布“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十万大军剩下八万,却士气更加高昂地向邯郸进发。
秦军想来也得知了这些消息,攻城更加猛烈。此时的邯郸城内,也到了最危急的关头。回归邯郸的平原君散尽家财,甚至将妻妾编于士卒之间。全体赵人同仇敌忾,拼死一搏。邯郸城终于守到了信陵君的到来。
信陵君也的确名不虚传,未等楚国兵至,便独力攻秦,将秦军杀得大败。秦将郑安平率两万大军降赵,余军溃退。
窃符救赵,在古代战争史上,算是非常偶然的一个事件。可它对时局的影响却不小。邯郸一战,彻底打消了秦国长平之后的声威,六国抗秦重新有了底气。秦国白起已死,后继无人。战国形势恰恰在最明朗的时候发生了巨大的转折。虽说吴越之局未必真的会再度上演,可秦国想要一统天下看上去还是遥遥无期。
这一年是公元前257年,邯郸城风云激荡,所有的人都为这一场胜利激动万分。谁也想不到,此时城中两个毫不起眼的小人物,即将改变一切。请看下集——秦宫密云(下)。
【152】 秦宫密云(下)
前文说过,战国时诸侯间有个极其自欺欺人的传统,就是把一些个王子王孙送与他国为质。看起来好像是说,我把它们都放在你那里了,自然不会打你。可问题是,一般来说,做人质的王子王子都是比较不重要的,死了就死了吧,该打一样打。
邯郸之战时,秦昭王的一个王孙嬴子楚正待在赵国。而他,只不过是太子的一个庶出的儿子罢了,秦国怎么可能因为他而耽误伐赵大计。
可他就倒霉了,杀身之祸随时可能到来。
所幸,他命中得遇贵人,不但逃得一劫,还青云直上,掌管了天下最强大的诸侯国。
在这个世界上,有什么能够使人从极险的境地当中逃离出来呢?或者像孟尝君那样,有鸡鸣狗盗的神奇;或者像张仪一般,有口若悬河的雄辩。可孟尝君也好,张仪也好,脱险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另一样更加必不可少的东西——钱财。
钱能通神,况于人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