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但孟尝君在历史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却不是因为他的养士,而是他的战略眼光。

公元前301年,齐宣王死,齐湣王继位,用孟尝君为相。孟尝君一上来,就采用与张仪一样的手段——连横。把近来被秦国的轮番轰炸搞得很伤心的魏、韩两国拉了进来,组成了一个强大的齐-魏-韩同盟。

孟尝君的效率是很高的,一上任就达成了连横,一组成连横,联盟大军就立刻启动了。公元前301年,三国联合攻楚,在垂沙之战大破楚军,楚大将唐昧被杀。楚国大片土地流失。

而楚国所受打击还远不止于此,这场垂沙大战启动了连锁反应。先是楚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居然将楚国割成了三四份,彼此不能兼顾。楚国自此大乱,再也没能恢复元气。

这一仗的声威,一直震到了函谷关内的秦国。感受到威胁的宣太后反应很快,立刻把自己的另一个儿子泾阳君嬴芾送去齐国作为人质,与齐国修好。齐国也没打算与秦国撕破脸,于是将泾阳君送回,并于公元前299年送孟尝君入秦为相,正式与秦国连横。

如此一来,秦、齐联盟,魏、韩依附于齐,楚国被齐、秦收拾得怕了,对两边都小心伺侯,忽然间,好像天下没有仗可打了。但有一个国家却立刻觉得如芒在背、寝食难安。

是哪个国家呢?我们翻翻地图,就会恍然大悟:当然是夹在齐、秦、魏、韩中间的赵国了。

此时的赵国,也恰是一个天翻地覆、风起云涌的时期。因为他们的国君,正是那位在中国军事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赵武灵王。

在中国四面活跃的游牧民族中,以赵国北面的林胡、楼烦最为强大。这些活跃在内蒙草原上的部落,战马比中原马能跑,骑术比中原人高超,令赵国很是头疼。于是,从公元前307开始,赵武灵王推行了著名的胡服骑射。

自周以来,中原人便隐然以礼仪之邦自居。对于生产方式落后、生活习惯奇怪的胡人,想来中原人是有鄙视的情绪在里面的。我们可以想像,如果你很讨厌什么人,还偏偏得按照他们的穿着习惯去打扮自己,想必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推行胡服骑射,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然而,赵武灵王克服重重阻力,竟然成功地让满朝文武都带头穿上胡人的服装,并着力组建专门的骑兵部队。骑兵作为一个专门的兵种,开始进入了中国战争史。

随之而来的结果就是赵国军力骤然增强,大破林胡,辟地千里。

赵武灵王收拾异族正收拾得欢呢,突然发现形势不对。之前还好,中原各国打成一片,似乎没人有工夫搭理偏居北疆的赵国。可公元前299年,中原一团和气,赵武灵王不免慌了,连忙派大臣楼缓入秦,促成秦、赵交好,这样才能继续专心经略北方。

(待续)

楼缓不负所托,成功地找到人进献谗言,说孟尝君为齐人,齐、秦是终极对手,齐人为秦相,必对秦有害。秦昭王闻言,立刻免去孟尝君相位,囚禁起来,甚至考虑将其杀掉。

接下来便是一段“鸡鸣狗盗”的经典故事。孟尝君手下一神偷门客,入秦王宫中,盗得千金白狐裘,送给昭王宠妃。在宠妃的枕边风下,昭王一时头晕,下令释放孟尝君。孟尝君连夜出逃,但函谷关要天亮方才开关。可此时秦昭王已然后悔,追兵既出,顷刻且至。于是,另一门客以高超口技,引得遍地鸡鸣,函谷关开,孟尝君得以逃出生天。

孟尝君逃跑,楼缓成为了秦国新任丞相,秦-赵同盟成立。

回归齐国的孟尝君则恼怒不已,公元前298年,齐、魏、韩联军兵发秦国。这一番函谷鏖兵或许是战国时代最为激烈的一仗,竟打了三年之久,直打得风云变色、血映长天。结果更是令人大跌眼镜,所向披靡的秦军锐士遭遇第一次大败,天下第一险关函谷关竟被盟军攻破,秦国也有被打得割地求和的一天。

也是齐国离秦国太远,攻秦没有太多实惠可言,最终联军接受求和。但大军却并没有歇着,从西面归来之后,立刻向东,挟克秦之威,乘胜攻燕。结果,燕国两大将被杀,损兵十万。

至此,齐国重新找回了昔日中原霸主的感觉,三国同盟的声势如日中天。

赵国也没闲着,在三国破燕的同一年,将王位让给自己的儿子赵何而自己专心军事的赵武灵王亲率大军二十万灭掉中山,紧接着大破林胡,迫使林胡举族北迁,赵国在中山、林胡、楼烦的故地上建立了云中、雁门两郡。

熟悉中国历史的朋友对这两个地名一定不陌生,从这个时候起,这两地成了中原对抗北方游牧民族的桥头堡。

“城头月没霜如水,雁门山边骨成灰。”在今后的历史上,这里还将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而将此地并入中原之人,赵武灵王,也将为万世所铭记。

在公元前296年,战国几乎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秦、齐、赵均具备了极强的实力,它们固守着中国的三个角落,随时准备扑向中原,开始最后的肉搏。

可谁也没有想到,仅仅两年之后,形势急转直下,赵、齐的自乱阵脚给了秦国以可乘之机,加上一位战场天才的出现,使秦国在这场凶险的搏击中再度夺得先手。请看下集——齐赵代兴(下)。

【142】 齐赵代兴(下)

首先乱的是赵国。

前文说过,赵武灵王为专心军事,将王位让给了儿子赵何。其实赵何是他的小儿子,这就引起了长子赵章的不满。赵武灵王其实对这一点心知肚明,可他的政治水平跟他的军事水平实在不是一个量级的,面对此事,他一直听之任之。公元前295年,赵章密谋行刺赵何,阴谋败露,赵章逃到赵武灵王宫中,赵武灵王竟然也把他接纳了。

行刺君王,形同反叛,在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里都是弥天大罪。结果,赵国重臣赵成、李兑率军将赵武灵王的王宫团团围住,最后闯入宫中,将赵章擒而杀之。由于怕赵武灵王怪罪,俩人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继续围困王宫。

在赵国北疆纵横驰骋十余载,令林胡震惧、楼烦丧胆的一代雄杰赵武灵王,就这样,被自己的臣下困在了自己的王宫里。犹如一只关在笼子里的猛虎,巴巴地守望着远处的山林。他一定思念起那片茫茫的草原,思念起那些奔腾的战马,思念那段壮志飞扬的岁月。甚至,他早已策划好了一个绕过函谷关奔袭秦国的惊天计划。为此,他曾扮成使者,只身入秦,以刺探敌情。

可如今,所有的辉煌,所有的梦想,和他的赵国一起,被死死地隔在了宫墙之外。明明近在咫尺,却已远在天边,仿佛不在一个世界。

终于,一代雄杰赵武灵王,跟三百多年前的齐桓公一样,活活饿死在自己的宫中。

两大传奇君主的惨死,似乎再次向我们印证了:君王,是一个一点都不安全的职业。无论你创下过何等丰功伟绩,一着不慎,还是会死无葬身之地。

赵武灵王的死,自然引发了赵国的动荡。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件事竟然还在秦、齐两国政坛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数年来,在秦国担任丞相的一直是赵人楼缓。赵武灵王一死,作为他的亲信楼缓在秦国也失了势,宣太后的异母弟魏冉顶掉了他的位置。楼缓的下台,也就意味着,秦国放弃了秦-赵联盟。

随即,魏冉派出了一个叫吕礼的人跑到齐国,开始了地下活动。不久之后,齐湣王听信谗言,罢免了齐-魏-韩同盟的缔造者孟尝君,秦国人吕礼成了齐国丞相。这样一来,齐国也令人不解地放弃了给自己带来无限荣耀的齐-魏-韩同盟,改为与秦结盟。

对齐国来说,或许只是换了个盟友,可对秦国来说,则是喜从天降。拆掉了齐国这个大后台之后,秦国开始肆无忌惮地向魏、韩发起猛攻。肆无忌惮的程度,也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公元前293年,秦与魏、韩联军进行了一场伊阙之战。这场大战的结果,令人瞠目结舌:魏、韩损兵24万人。

24万人!虽然在战国打仗已是家常便饭,这仍然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天文数字。只一仗,就几乎将魏、韩复兴的希望打到了九霄云外。

谁干的?谁这么能杀?

造就这一战果的秦军统帅,便是被许多人奉为战国第一军事天才的人物,也是理所当然的战国第一杀人魔王——白起。

伊阙之战,只是白起的出道之作。白起的战功,才刚刚开始,杀戮,也才刚刚开始。

其后八年间,白起、司马错连连出兵,魏、韩根本没有力气抵挡。秦国连下数城,疯狂夺地六百里。其中,韩国两大冶铁重镇宛、邓皆落入秦国手中,更使秦国如虎添翼。(当时的战国,以楚、韩的冶铁工业最为发达,有“强楚劲韩”之说。而宛、邓又是韩国最重要的两个冶铁中心,等于说,秦国拿到了两个极好的兵工厂。)

(待续)

不得已,魏、韩纷纷投靠赵国。赵国虽然刚从内乱中平复,可赵武灵王已经把国力的底子给打下了,秦国对它不敢小视,准备拉齐国一起打。

纵论中西全史——人类的『史记』,当代的『通鉴』》小说在线阅读_第12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史书一册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论中西全史——人类的『史记』,当代的『通鉴』第12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