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所以佛家让人们丢掉自我,庄子让人们化入天地之中。可那种境界太高妙,太神奇,需要慧根,需要悟性。于是,儒家提供了一种简便得多的办法,把人化入社会之中。社会总是生生不息的,这样的结局,总不会令人太过悲凉。

孟子为什么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为家族的繁衍,血缘的传承,会更大程度地消除人类的孤独感,从而给人以无限的生机和希望。

孟子劝善,正是从这一点社会性着手。所以,他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当人们体会到亲情与仁爱之时,多半总是幸福的。那把这种幸福再扩大,不就是善了么?

对君王也是一样。当一个君主执迷于攻城掠地,执迷于称霸中原,就好像执迷于钱财的世人一样,终究难免落得一场空。可如果把自己化入自己的国家之中,当然可以获得更大的快乐。所以“与人乐”,“与众乐”。

这样,即便面对艰难困苦,也好过得多。同仇敌忾,总是更能激发人们心中的力量和勇气。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这样的话语,完全超越了时代,响彻千古长空。朱元璋先生不懂,闻此言而将孟子逐出孔庙,于是在与贪官暴民愤怒的搏斗中度过余生。李世民先生懂得,嘴里始终念叨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于是在上下齐心、万民称颂中开创大唐盛世。

(待续)

所以,像孟子这样的人,不能叫做一个政治家,而是跟庄子一样的哲学家。因为他不只是在为黎民百姓的生计而呼喊,更重要的,是在为人性中的善念而呼喊。

有人说孟子迂阔,可在我看来,那是因为在一场场波谲云诡的利益斗争中,在一片片盈城盈野的沙场残骸中,孟子并没有丧失对人性之美的信心,并没有丧失对人类未来的希望。他告诉大家,每个人的伟大,都植根于自己的内心。人类社会的形成由来已久,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上万年来,利他的意识早已植根在每个人的心中。我们所需要做的,无非是要将心中那些伟大的意识悄悄唤起。善、恶并非对立,只不过,人们需要从小利中解脱出来,才能够获取善,获取终极的快乐。

于是乎,他开始用他的言辞,为我们营造一个一个美丽的人格形象。

于是乎,《孟子》书中,留下了无数属于中华民族的经典名句。

这样的话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无论经历怎样的无边暗夜,无论面对怎样的骇浪惊涛,只要人们的心尚未被残酷的现实完全杀死,总是会对那样伟大的人格悠然神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最终,孟子跟稷下的大多数学士一样,没能得到齐宣王的重用。可这已经不重要了。他的呼喊,永远地记录在了中华文明史上,千载之下,一股浩然之气,始终在华夏的山河间回荡。从墨子到孟子,义的精神,已经在中国人的心灵里扎下根来,成为一种独特的民族品格,将伴随着这个民族历史进程的始终。

好,本世纪战国的事情说得差不多了,我们再回头看看亚历山大死后乱作一团的马其顿帝国。

公元前323年六月,巴比伦王宫的病榻上,群臣环绕着那个即将离开人世的伟大帝王,问道,偌大一个帝国,在你的身后,究竟应该交给谁?亚历山大努力地睁开他那失去了神采

的双眼,无助地看着华丽的宫墙,喃喃地留下了他最后的遗言:“给最优秀的。”

这是他英年早逝的无奈,他似乎已经预见到了他一手创立的帝国分崩离析的结局。

公元前323年,巴比伦分封协议。亚历山大的亲信帕提卡力主拥戴亚历山大的遗腹子为新任国王,并因此获得了帝国摄政王的职位,亚历山大麾下的诸位大将成为了各个主要地区的总督。但显然,无论是一个呀呀学语的婴儿,还是德、才都不够“优秀”的帕提卡,都根本无法控制一个如此庞大的帝国。亚历山大曾经的部将们,开始自立山头,划地称王,随后彼此征伐,拉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帝国大瓜分。

在不断的兼并战争中,帝国主要分为五大势力:以马其顿为基地的卡山德,以巴比伦为基地的塞琉古,以埃及为基地的托勒密,以色雷斯为基地的利西马科斯,和以小亚细亚为基地的安提柯。

这其中,以安提柯最能打。20年里,他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结果,另外四大势力因为对安提柯的恐惧而结成同盟。公元前301年,决定性的伊普苏斯战役在小亚细亚的弗里吉亚爆发。盟军获胜,常胜将军安提柯在他平生的第一场败仗中身亡。

可安提柯那位同样具有军事天才的儿子德米特里却活了下来,逃到希腊。这场帝国争夺战,还远远没有结束。

在几大势力战成一团的时候,却有许多被亚历山大征服的地方纷纷独立。这其中,以印度做的最为成功。一对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明君贤相,开创了一个印度历史上不朽的传奇王朝。请看下集——孔雀王朝。

【138】 孔雀王朝(上)

印度这个地方,东北是喜马拉雅,西南是印度洋,西北是伊朗高原,东南是孟加拉湾,这四个角把印度包了个严严实实。所以在整个亚欧大陆的喧闹中,它总是很安定。在加上这个民族很不喜欢记录历史,所以,我们之前很少提到它。

公元前326年,亚历山大来了,又走了,在印度西部留下了两个马其顿行省,北边由印度人波鲁斯掌管,南边由马其顿大将培松掌管。还有一些小的零碎的行省,包围着印度本土摩揭陀国的难陀王朝。(波鲁斯并非摩揭陀国王,我在第122节写错了,请见谅。)

亚历山大死后,马其顿帝国陷入军阀混战,可印度的局势,却并非由这两大总督来主导。决定印度历史发展前途的,是另一位传奇人物——旃陀罗笈多·孔雀。

关于他为什么姓孔雀,坊间传说,是因为他出身于一个养孔雀的家族,或许这样可以增加他的传奇色彩吧。但历史学家们更相信,他是难陀王子和一个女仆的私生子,因为女仆姓Mura,与“孔雀”(Maurya)谐音,所以他就给自己取了“孔雀”这样一个响亮的姓。

不管真相如何,孔雀先生出身并不高贵肯定是事实。在等级森严的印度,这样的出身是不大可能有什么作为的。他理应在平淡中度过一生。

可是,少年时和伙伴们的一场游戏,改变了这一切。

说起来,这群小孩子在两千多年前玩的游戏跟时下流行的“天黑请闭眼”还有那么点相像。玩法是一个小孩子扮演犯了罪的罪犯,一个小孩子扮演审判罪犯的国王,其余小孩大概就相当于陪审团的职责吧。这一天,孔雀就是那个扮演国王的小孩子。

正当孩子们玩得起劲的时候,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恰好经过,停下脚步,开始饶有兴趣地观看他们的游戏。过了一阵,游戏也玩完了,孩子们也散伙了,这位年轻人却并没有离开,而是直接走向了小“国王”旃陀罗笈多·孔雀,莫名其妙地说了一句话:“带我去你家好么?”小孔雀还真的把这位大哥哥领回了家,这位年轻人见到了孔雀的母亲,问起了孔雀的情况。

母亲说,孔雀的父亲曾经是难陀王的仆人,后来犯了事儿,进监狱了。讲了些母子俩相依为命的故事。这年轻人听了半晌,丢下了一句话:“你们家孩子大有前途,但是,他该受些教育。带他去见国王吧。”

上学为什么要见国王呢?因为在印度,可不是什么人都能上学的。孔雀身份低微,家里也不富裕,想上学哪有那么容易。

不过,孔雀他娘还真的带孔雀见到了国王。(可见这关系不一般,私生子之说还真不是空穴来风。)而小孔雀果然非同凡响,据说在王宫里,他当场解决了一道很难的难题,彻底折服了国王。国王对身边的祭司下令,一定要让这孩子上最好的学校。

于是乎,旃陀罗笈多·孔雀被直接安排进了拥有数百年悠久历史的印度第一名校——塔克西拉大学。

我们说印度这块地方的人非常喜欢思考,自然也十分重视教育。印度大约在公元前700年左右就已经形成了十分完备的三级教育系统:8岁以前上小学;8到15岁上中学;16到20岁上大学。

印度的大学模式跟古埃及很像,与希腊和稷下不同。它不怎么涉及学术研究,以教育为主。这其中,以公元前1000年成立的塔克西拉大学最负盛名。对于不同种姓,学校教育是不同的。对婆罗门,教的是《吠陀》经,好把他们继续培养成地位最高的祭司;对刹帝利和吠舍,则是以职业教育为主,教授算术、音乐、医学、武术、会计、农业、商业、养牛、星象学等等。

纵论中西全史——人类的『史记』,当代的『通鉴』》小说在线阅读_第12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史书一册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论中西全史——人类的『史记』,当代的『通鉴』第12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