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秦国这一次达成同盟的方式很特别:靠打。公元前316年、315年、314年,秦国把赵、韩、魏揍了个遍,把三晋给打服了。结果,除了赵国仍愿保持独立之外,韩、魏纷纷投入了秦国的怀抱。第二次连横大获成功。

可是张仪又错了。第一次连横,招致了五国合纵,三晋兵发函谷关,好在秦军战力强大,化险为夷。这第二次连横,结果却更加可怕,那就是:招致了齐、楚两强的重磅合纵!

促成这次合纵的不再是公孙衍了,而是一位比公孙衍还要有名的人物。

第六位:屈原。

屈原是不折不扣的楚国贵族。《离骚》一开篇就写道:“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说自己是五帝中高阳(颛顼的别称)的后代,与楚王同宗(伯庸为楚国开国国君熊绎的五世孙,屈姓远祖)。到战国中后期,屈姓已和昭、景两姓一起,并列为楚国的三大贵族。

公元前319年楚怀王即位之后不久,便重用屈原。屈原胸怀大志,立刻着手改革。史籍上并没有过多记载屈原改革的成效,我们无法知道屈原的改革到底对楚国有多大影响。但屈原在外交上提出的联齐抗秦之策无疑堪称大手笔。

这是战国历史上第一次强强联手,其势简直不可阻挡。

首先,楚国上柱国景翠率军围攻韩国雍氏(今河南禹州),秦军发兵救韩。齐国马上起兵响应楚国,一支军队与宋国联合,攻打魏国煮枣(今山东菏泽),另一支军队一直穿过魏国腹地,与楚军会合,联手制秦。楚、齐联军甚至包围了秦国在河东的重要据点曲沃。楚国又派出一支军队攻打秦、楚边界处的商於郡。

此时魏、韩国力已十分不济,简直就是秦国独抗楚、齐两强。

这一场大战要是真打下去,结果怎样,真不好说,甚至不排除秦、楚、齐、魏、韩五败俱伤的可能。那天下可就热闹了。

楚、齐或许打得很过瘾,魏、韩或许焦头烂额,无计可施。可秦惠王和张仪当然不能看着局势就这么发展下去。于是,张仪出招了。

(待续)

客套寒暄之后,张仪向楚王表明了来意:“只要楚国与齐国绝交,秦国愿献上商於之地六百里。”

秦、楚之间,最重要的关塞之一就是武关。商於就是武关以西属于秦的部分,如果秦国把商於割给楚国,那么等于让出了武关天险,东南对楚的门户大开。这个条件实在太优厚了。但在楚、齐夹攻之下,秦国势危,割地一说看上去又合情合理。楚怀王想想都激动,当场允诺张仪。

如此辉煌的胜果,楚国上下一片欢腾,只有一个人在郁闷,而且郁闷的不轻,史载,他“独吊之”,好像死了人一样。这个人叫陈轸,也曾是秦国官员,也是因为与丞相张仪不和,才出走楚国的。下面一番话,展示了他极其高明的战略眼光。

陈轸说:“秦国为什么如此看重楚国?那是因为我们背后有齐国。如果我们跟齐国绝交,那么我们就孤立了。孤立的楚国,秦国还用怕么?不怕我们,秦国还有必要把商於六百里割给我们么?张仪回到秦国之后,肯定不会交割商於。到了那个时候,我们跟齐国的关系又已经断绝了,秦国必成我们的心腹大患。”

讲得何等透彻!更绝的是,陈轸不但看透了情势,还提出了绝妙的对策。

陈轸说:“我们不如表面上与齐国绝交,暗地里却继续与齐国互通往来。我们派人跟张仪回去,如果张仪割给了我们商於之地,那时我们再与齐国绝交不迟;如果他不给,我们就可以与齐国继续联手对付秦国。”

这分明是又一个顶尖棋手的风范。可惜,他却连下棋的机会都没有。他的提议,直接被楚怀王回绝了。我们就这样错过了陈轸、张仪两位顶尖棋手的直接对话。

还是那句话,很多时候,人们只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楚怀王实在太愿意相信张仪的提议是真的了,以至于根本不想去怀疑。人往往还有一种近乎荒谬的潜意识,觉得一旦怀疑了,这好事可能就不是真的了。我猜想,楚怀王就处在这种心态上:“陈子不必多言,待我得地给你看。”

楚国与齐国绝交了,楚国的使者跟张仪来到秦国。可是,张仪刚刚回到秦国,“一不小心”从车上摔下来,摔成“重伤”,连着在家里休养了三个月。楚国的使者急得团团转,就是见不到张仪。消息传到楚国,已经彻底被六百里商於迷了心窍的楚怀王心想:难道是我跟齐断交得不彻底么?竟然派人跑到北边去骂齐国。要说这齐宣王显然也没有雄才大略的风范,没能识破秦国的诡计,被激得大怒,竟然跑去与秦结盟,相约共同伐楚。

秦、齐结盟之后,秦国就来了底气,张仪也大摇大摆地上朝了。楚使者终于找到张仪,前来索地,张仪说道:“嗯,实在不好意思,因病耽搁了,我的封邑六里,愿立刻献于楚王。”

“什么?说好是商於六百里,从没听过六里之说。”

“六百里,开玩笑吧,怎么可能?没这回事。”

使者回转楚国之后,楚怀王大怒,立刻准备兴兵伐秦。

可此时陈轸又出来了,说:“不可不可,大王若兴兵伐秦,那是要亡国的啊!”陈轸又会有何高论?请看下集——张仪欺楚(下)。

【132】 张仪欺楚(下)

形势其实已经很明朗了,楚国面前只有两条路:上策,联齐抗秦;下策,联秦抗齐。以楚国独立去挑秦、齐,只有死路一条。

然而楚、齐已经绝交,除非是张仪这样的大纵横家,否则纵然两国关系可以缓和,也很难恢复到之前的程度了。楚国再想得到齐国的信任,难于登天。在列国纷争时代,没有足够的信任,联合军事行动几乎不可能。于是陈轸退而求其次,说:“我们不如反而割地给秦国,与秦国联手攻齐,我们西边失地于秦,东边得地于齐,我们楚国尚可保全。”

可是谁让楚怀王是情绪化的人呢。对于这样的人来说,劝谏一般都是没有用的,只能用心琢磨他的心态,引导他的情绪,方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偏偏屈原、陈轸这样的人又不擅长这个,或者不屑干这个,那么就只能任其情绪发展,或者,把他留给小人摆布了。

楚怀王盛怒之下,派大将屈匄(gài)领兵攻秦。结果被秦齐联军杀得大败,损兵八万。楚国武关以东的重镇丹阳落入秦军之手,楚国西北屏障顿失。秦国另一路大军趁机杀进汉中,拓地六百里。楚国未得六百里,反失六百里,真的是亏大了。

楚怀王简直要气极了,重新整军,并重新联合齐国,要与秦国再打过。齐国也终于明白过来,自己千里远征,跑到秦国的家门口帮秦国夺了不少楚国的土地,自己什么也没捞着。在屈原的努力之下,楚、齐重新联合。

可是此时情势已完全不同。上次楚、齐联军气势鼎盛,连战连捷,可此时楚、齐均遭秦国算计,楚军新逢大败,两国又已有隔阂,战力远非先前可比。结果,秦国出其不意,一支军队跨过盟国魏国国土,突袭齐国,大败齐军。而蓝田守军又在蓝田大破楚军。加上韩、魏两国配合秦国,偷袭楚国,攻城掠地。楚、齐呈全面溃败之势。

不得已,楚国签订城下之盟,割两城向秦军求和。

至此,秦军尽占汉中之地,与巴蜀连成一片,张仪的欺楚战略成果辉煌。

趁着楚国元气大伤,秦国决定再占些便宜。他们盯上了楚国的黔中郡。黔中在湖南、重庆、贵州三省交界一带,是巴蜀的又一道门户,地理位置不错。但是秦国不想打,想用武关以东的土地来换。反正此地也不容易守,全面进攻楚国的时机又不成熟,它又没有太多桥头堡的意义,不如用来换黔中。楚国新败,想必无力拒绝。

哪知楚怀王一听,疯劲儿又上来了:“想要黔中,可以。我也不要什么武关以东,你只要先把张仪交出来。”

秦惠王正为难之际,张仪说,“让我去吧。”

“你去不是送死么?”

“我自有办法。”

怎么看张仪都是死路一条,还能有什么办法?张仪纵然浑身是嘴,难道就能说动楚怀王不杀他?

可张仪不愧为天下第一说客。他最绝的地方在于他不像一般说客那样专门游说君王,他会去游说别人,再利用别人帮他去游说君王。这种立体化游说战略在当世绝对无人能及。上一次是雍沮,这一次是楚怀王的宠姬——郑袖。

张仪一到楚国,就被楚怀王捉了,怀王准备择吉日杀之。可是张仪早已结好了郑袖的近臣靳尚。靳尚带着张仪的意思来见了郑袖,说道:“张仪乃是秦国重臣,秦王难道会眼睁睁看着他被杀掉?现在准备以上庸六县给楚国,再以贵族女子许配大王,以换回张仪。楚王得了地,跟强秦交好,必然更加重视秦女,届时夫人的地位嘛……不如想办法让大王把张仪给放了。”

听了这话,郑袖当然急了。可她能有什么办法?哭。日日哭,夜夜哭。申包胥一个大男人都能哭动秦公,何况郑袖一个千娇百媚的女人呢,何况对象又是楚怀王这样情绪化的人呢。郑袖反复说:“大王今日若是杀了张仪,他日秦国大怒攻楚,臣妾母子但请早日避祸江南,免遭秦人鱼肉。”这话说多了,楚怀王就真觉得是这么回事了,于是大感后悔,放了张仪,史载:“厚礼如故”。

纵论中西全史——人类的『史记』,当代的『通鉴』》小说在线阅读_第11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史书一册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论中西全史——人类的『史记』,当代的『通鉴』第11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