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64】 菩提悟道(上)

关于佛教的起源,我看到过很多历史书上这样写着:公元前6世纪,由于万恶的种姓制度,印度的阶级矛盾愈发尖锐。穷人们过着饱受压迫,暗无天日的日子。一位悲天悯人的王子,为了消除这一状况,开始宣扬众生平等,佛教诞生。

我认为,如果谁这样去解释佛教的起源,那我只能说,他至少不真正了解印度,不了解印度人。

在我们的世界上,没有一门学问能如《奥义书》一般有益和高尚。他慰藉了我的一生,使我死也瞑目。

——叔本华(德国著名哲学家)

要谈佛教,须要从古老的印度哲学谈起,须要从《奥义书》谈起。

印度次大陆是一片奇特的土地,早在四千多年前,这里就诞生了没有宫殿、没有神庙、没有战场的摩亨佐·达罗文明。而远道而来的印欧游牧民族,虽蛮性不改,却也在当地文化的渲染下,表现出一种与他们在欧洲、西亚的亲戚皆然不同的性格特质来。

与整个亚欧大陆的永无止境的相互征伐相比,这片土地总是显得那么的安静。安静到被忽视、被遗忘。

安静地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慢慢迷上了一件事情——思考。

因为思考,印度的宗教经典《吠陀经》特别地卷帙浩繁;因为思考,在敬神与祭神中,印度发展出格外博大精深的宗教哲学。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往何处去?我们身在怎样的世界?谁是这个世界的主宰?

印度人没有像大多数文明一样,自己编一个优美的神话故事来解释一切,而是坐下来,对这些问题开始了认真的思索。

而所有这些思索,都写进了《奥义书》中。

它是千百古印度人思索的结晶,人类上古文明最伟大的精神遗产。

佛陀放弃王子之位独自出行之事尽人皆知,然而你也许不会想到,在古印度,这根本不是什么希奇的事情。无数印度人抛弃了财富、地位、家庭,一个人躲起来,独自去思考宇宙与人生的真谛。

《奥义书》里就记载了一个国王,放弃整个王国,躲到森林之中的事情。看看他的这段感言吧:

在这发臭的不结实的躯壳内,不过是骨骼、皮肤、肌肉、骨髓、肥肉、精液、血液、粘液、泪水、鼻涕、尿、粪便、肠气、胆汁与痰的结合体,欲念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在这躯壳里的精神,为怒火、贪婪、幻想、恐惧、沮丧、妒忌、别离、怨怼、饥饿、干渴、衰老、死亡、疾病、忧愁和喜爱所痛苦,欲念的实现,果真能给我们带来欢乐吗?

海洋会干涸,山峰会坍塌,北极星也会移动它的位置。

在这往复循环中,我们究竟为什么,在追求欲念?

人为欲念而生,终免不了要眼看着自己回归大地,不是么?

虽然悲观,但是智慧。

我们还注意到,这些印度最古老的哲学家们总是喜欢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答案。森林里、深山中、大树下、湖水边,其实印度人在对宇宙与人生的观察中,比中国人更早的悟出了那个伟大的概念——天人合一。

而更为惊人的是,在这个概念的指导下,印度的哲人便不再只用头脑,而是动用起整个身体去思考,去天地之间搜寻灵感与答案。这种思考方式,在整个世界绝无仅有。两千多年后,这种方式忽然间以另一种形式风靡世界,那就是瑜珈。

可以说,在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到处都是哲人。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在苦苦地思索之后,便从深山老林中走了出来,开始在印度各地宣扬自己的哲学思想。而由于各人所悟截然不同,印度的庭院里、街市上,哲学辩论已成盛景。而由于这种辩论很合印度民众的胃口,于是每一场辩论,总是能聚集一大批听众。

王公贵族纷纷把自己的庭院贡献出来,举办这种辩论,甚至还为争论获胜的智者提供了高额奖赏。

这是一个怎样的思想自由的时代啊!

由于此风渐盛,很多王子自小就深受思辩之风的影响。而在这众多王子中,有一个格外聪明的小孩。他的名字,就叫做悉达多·乔达摩,后世尊称他为释迦牟尼。请看下集——菩提悟道(下)。

【65】 菩提悟道(下)

公元前563年,今印度与尼泊尔交界处,喜马拉雅山南麓,曾经有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国,名为迦毗罗卫。悉达多·乔达摩就是这个方圆仅两千来平方公里的迦毗罗卫国的王子。

尽管国家不大,但和当时印度大多数国家一样,这里还是相当富庶。因此悉达多早年的生活相当美好。

论生活条件,他生活在三个妻子和四万名宫女的温柔乡里,锦衣玉食,生活极尽奢华;论个人素质,他武艺超群,饱读诗书,学识过人,贤名远播。

很可惜,这些对悉达多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理想。

这个理想,正是当时印度王宫中最时髦、最崇高也是最可怕的理想——彻悟天地之道。

理想使人疯狂。他的父亲净饭王很清楚,儿子一旦走上这条路,自己就等于失去了这个儿子。他竭尽所能地为悉达多营造最好的生活环境,因而二十九年来,尽管悉达多也曾经遍访仙人(其实就是可以将身体控制得出神入化的瑜珈大师,被时人视作神仙),却始终没有自己跨出出家的一步。

净饭王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最终促使悉达多走出那一步的,居然是他儿子的降生。

29岁那年,儿子罗睺罗的出生,猛然使得悉达多意识到了什么。大约像泰勒斯一样,他也想到,儿子终将成为他追逐天道之路上永远的羁绊。他终于下定决心,离家出走。

“ 油灯静静地燃着,床上一堆一堆地撒着香片茶叶。罗睺罗的母亲熟睡着,她的手放在婴儿的头上。悉达多在门口,站着,看着,想着:‘如果我走近她的身边,抱抱孩子,那么她将惊醒,我又如何能够远行呢?一切恩爱,皆有别离之时,待我得道以后,再回来与他们相见吧。’一转身,他走出殿外,身影渐渐消失于夜色之中。 ”

每看至此,我的心中都是百味杂陈,不忍卒读。

闻道的代价。

悉达多开始了他的修行。

当时的印度,为得悟天道,人们都要进入山林之中。如此地方,称作苦行林。

悉达多来到了伽阇山的苦行林,耳听逝水,眼观茂林,按照通行的苦修方式,开始减少食量,用禅定、瑜珈与上天交流。由于时常一动不动,泥土污秽日积于身,已如一颗直立的老树一般。麻雀在他的头顶筑窝,芦苇和茅草缠住了他的双膝。“麻雀筑顶,芦茅穿膝”的故事便由此而来。

就这样,花开花落,斗转星移,六年过去了。林中草木依然茂盛,山下河水仍旧流淌,悉达多始终未能寻得他的答案。

我错了么?苦行、饥饿,我已在时人中做到了极致,但为什么我始终想不通呢?

他决定让自己清醒一下。他走到了河水中,洗净污垢的身体,滋润干枯的双唇。但正当他俯下身去亲近河水的时候,忽然间,他晕倒了。这位曾经武艺超群的王子终因饥渴劳累过度昏死在流水中。

眼看这位虔诚的求道者即将在水中溺死。

一切的努力都将化为泡影,一切的追逐终是虚妄。六年的苦修,换来的不过是林下的梦幻,水中的泡影。

然而,历史安排一位普通的牧牛姑娘改变了这即将发生的一切。她路过时,救起了水中奄奄一息的悉达多。一碗牛奶,改写了整个人类思想史。

喝下牛奶而重新获得生机的悉达多显然若有所悟。于是,他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苦行林,来到了伽阇山旁边一座不知名的小山中,随意坐到了一颗大树的荫凉之下,重新开始了他的思索。

对了,这就是那棵大名鼎鼎的菩提树。

在这里,他终将找到他的答案,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后。

人们的忧愁来自何处?

人们的苦难因何而起?

生、老、病、死,所为何来?

人们的命运由何决定?

欲望会将人们引向何方?

······

在这持续不断的思索中,曙光已现。

星星,又是星星。

是夜,一颗明亮的星星现身天际。刹那间,它驱散了他眼前的迷雾,它点亮了他心中的天穹。

他仿佛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那个无限的生死轮回,那个茫茫的大千世界。

此刻,他勘破生死。

此刻,他大彻大悟。

此刻,他已不再是凡人。

是年,他35岁。茫茫宇宙间某种最高级的智慧,从此刻起,汇聚在了这个年轻人的脑中。不,是心中,是身体的每一个角落里。

自此,他不再是悉达多·乔达摩。

他是释迦牟尼。他是如来。他是佛陀。

公元前528年,一个天才得悟天道,一个伟大宗教就此诞生。

成佛之后的释迦牟尼,首先来到了瓦拉纳西的鹿野苑,找到了曾经跟随他修道的五位侍从,度化他们。在这里开始了他四十年的弘法之路。

他所悟得的究竟是什么?他对世人究竟有何教化?请看下集——苦海无边。

纵论中西全史——人类的『史记』,当代的『通鉴』》小说在线阅读_第5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史书一册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论中西全史——人类的『史记』,当代的『通鉴』第5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