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在那个时代,像秦穆公这样违背盟约反过去帮助敌人的行为,足以构成秦、晋开战了。但此时的晋文公成了秦晋同盟的坚实守护者,他见情势如此,也随即与郑言和撤军。

秦晋同盟艰苦地继续着。

但是,国际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诸侯熙熙,皆为利来;诸侯攘攘,皆为利往。

公元前628年,伴随着英雄霸主晋文公的死,曾经由晋献公、秦穆公、晋文公三位雄主艰苦维持的“秦晋之好”终于到了彻底破裂的时分。

秦穆公大约对自己亲手扶植起来的晋国的迅速崛起嫉妒得发狂。公元前627年,他把烛之武的话忘到脑后,也不听百里奚、蹇叔的劝告,毅然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千里袭郑。结果,路上碰到一个做生意的郑国人弦高,冒充郑国犒军的使者,忽悠得秦军以为郑国有了防备,便撤了。

这纯粹是一场无厘头的出征,出征的理由莫名其妙,结果也很搞笑。但这却是一场改变历史的出征。

问题就出在秦军的归途上。

看一下地图就可以发现,从秦到郑,其实要经过晋国的。晋献公灭虢,还知道装模作样地找虞国借道,而秦国背约伐郑,居然跟晋国连招呼都不打,就大摇大摆地从晋国的土地上开过去,简直是不能忍了。

首先跳起来的是城濮之战的英雄先轸,他对新君晋襄公说:“秦国跑到我们晋国的地面上来撒野,真是自寻死路,我们要是把他们放过去了,简直对不起老天赐给我们的良机。”

先轸给秦军挑选的葬身之处,叫做崤山,是典型的绝地隘口。两百多年后,天下闻名的函谷关正建于此。

在死地被包起来打,战况自不不必说,只说战果。《史记》载:“无一人得脱”。《谷梁传》载:“匹马只轮无返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全部被俘。

在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如此彻底的歼灭战可谓前无古人。先轸再一次创造了历史。

如果说城濮之战中,先轸震烁古今的卓越表现一举奠定了晋国的霸主地位,那么崤山歼灭战,却对晋国霸业有害无益。

因为,秦、晋自此结下永不可解的世仇。

接下来的数年里,秦穆公矢志复仇。公元前624年,秦穆公亲率大军起兵攻晋,一雪前耻,王官之战中大败晋军,终将崤山深谷之中长眠三年的尸骨悉数埋葬。

这一年,秦穆公与晋国的恩恩怨怨终于有了了断。

但是,这一年,距离秦穆公的死只剩下三年。秦穆公救危扶弱,于一片大乱中成就了晋国霸业,可以说,晋文公的军功章上,也有秦穆公的一半。最后却与晋国结下了不可解的世仇。

如果仅以这些成绩就将秦穆公称作一代霸主,似乎有些牵强。

秦国命运的转折出现在王官之战后。

成功雪耻的秦穆公忽然之间大彻大悟,他终于意识到兵进中原对于秦国来说实在为时尚早。

于是,他放弃了对中原花花世界的向往,将主要精力投向秦国西边广阔的蛮荒之地。

他的成就是惊人的。

公元前623年,短短一年之内,曾经烧杀抢掠为害秦民的西戎各族,纷纷被秦穆公所灭,《史记》载:“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拓土千里,只需一年。

秦,奇迹发生的地方。

公元前623年,被我算作是春秋上半段的终结。

自郑庄公大战周王室,一举扫去周礼权威开始,历时百年,春秋局势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齐桓公任用管仲,富国强兵,尊王攘夷,于东部兴起强齐;

楚武、楚文、楚成三代英主,开疆拓土,横扫江汉,于南部兴起强楚;

晋献、晋文两代豪杰,平定内乱,融合戎狄,于北部兴起强晋;

秦穆公得百里奚、蹇叔之助,大破群戎,独霸边陲,于西部兴起强秦。

如果让我来凑凑热闹,评选春秋五霸,我的名单与传统大相径庭:

郑庄公、齐桓公、楚成王、晋文公、秦穆公。

因为,这五个人,一个颠覆者,四个建设者,已经彻底重组了华夏格局。四个绝对强大的国家已然形成。

重要的是,他们地处中国的四个边角之处,土地多得自蛮夷戎狄之手,有着中原各国所不具备的发展空间。从军事角度讲,叫做战略纵深。

在接下来的一百多年里,尽管历史还在继续,传奇仍在谱写,中华大地依然精彩不断,英杰辈出,但始终不能改变这一格局。

当然,尽管春秋将要上演的,只是各领风骚数十年的游戏,更多的时候无关大局。可在一场场斗智斗勇的争霸战争中,中华文明还是在向前发展,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记述的人物和故事。

这里面最不服气的大概就是楚庄王了。无论哪个版本的春秋五霸,楚庄王熊侣的大名都位列其中,独独被我排除在外。

但我只是在宏观上从霸主的影响出发,列出了春秋上半期奠定中国格局的五位君王。

下面,就该看看春秋第六位霸主,楚庄王,是如何将春秋争霸战带入新的篇章了。请看下集——一鸣惊人。

【53】 一鸣惊人

楚庄王的故事,或许应该从那个成语“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讲起。

“有鸟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这是伍子胥的太爷爷伍参对楚庄王讲的话。

楚庄王的反应如何呢?《史记》写得很形象:“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钟鼓之间”,好惬意地回答道:“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说完了这番豪言之后怎么样呢?三个字:“淫益甚”。

又玩儿了好几个月之后,在另一个大夫苏从的劝谏下,楚庄王似乎摇身一变,眨眼间就变成了励精图治,好好工作的君王。

这个变化很突然,不少历史书中,都把它描述成了一个纨绔少年浪子回头的故事,借以教育我们要知错就改、从谏如流。

荒谬至极!

在这个故事背后,其实有着复杂的政治背景和深刻的历史原因。

故事的起因,其实可以一直追溯到楚武王时期。

在楚子伐随的故事中,我们领略了斗伯比的智慧。斗先生为楚国兴盛的开端,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也正是从斗伯比开始,一个庞大的贵族集团开始形成。

接下来,我们所熟悉的楚国名人,除了君王之外,大都出于这个贵族。

楚武王时连出奇计、屡立战功的斗廉,楚成王时杀死子元、平定内乱的斗班,毁家纾难、德高望重的斗子文,包括功勋卓著但失足城濮的成得臣,无一例外出自于此族。

这就是楚国第一大族——若敖族。

斗伯比、斗子文等人固然是高风亮节、一心为国,可随着若敖族势力越来越大,未必所有的若敖族人都是这么想。

尤其是当楚国在城濮之战后渐渐陷入内乱的时候。

公元前626年,太子商臣叛乱逼宫,一代霸主楚成王被逼自绞而死。商臣自立,为楚穆王。

国内局势愈发混乱了。此时的若敖族已然可以与王室分庭抗礼了。

公元前617年,若敖氏发动叛乱,险些把楚穆王给干掉了。虽然最后楚穆王平定了叛乱,可出人意料的是,出了这么大的事儿,若敖族的地位纹丝不动、毫发无损,足见其权势熏天。

就是在这样的国内形势中,公元前613年,楚穆王死,楚庄王接过了王位。

此时的国政大权牢牢掌控在斗子文的侄子,若敖家的斗越椒手中。不要说把本属于国君的权利抢回来了,恐怕庄王自己的王位都未必有多么稳固。

今后的中国历史会不断证明,在王权旁落之时,强硬地与贵族争权是不会有好果子吃的。何况是在“弑君三十六,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的春秋时代。

庄王聪明地躲了起来,躲在了钟鼓酒色之间。

于是乎,史书中就有了“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令国中曰:‘有敢谏者死无赦!’”这样典型的昏君描述。

然后,就是开头那则著名的成语故事。

此时的楚庄王已经隐忍了三年。从三年之后他动作的迅捷程度,便足以看出,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斗争。站在若敖族的立场上可以说,这是阴谋,绝对的阴谋。

因为楚庄王的出手堪称石破天惊,只从四个字就可以看出:“杀数百人”。

这个伤亡人数堪比当时任何一场中等规模的诸侯战争。

结果,若敖家族的势力大为削弱,楚国政局天翻地覆。

这是一场王室对贵族斗争的辉煌胜利,一场难得的胜利。很可惜,我们无法从有限的史料中知道,楚庄王究竟是怎样做到的。

在讲郑国祭足的故事的时候,我们就提过大夫集团坐大的问题(参见第38、39节)。在人类古文明中,君权旁落,常常是统一的结束,分裂的开始,强盛的尾声,衰弱的前奏。

百余年后,与楚国同样强大的晋国,正是因为权力完全落在贵族公卿之手,导致三家分晋,春秋四极的稳定局面最终被从内部打破。中国历史上更为惊心动魄、精彩纷呈的战国时代也自此开端。

而这样的故事,也绝不只是中国特色。

连远在非洲的古埃及文明,在历史舞台上闪耀了两千年,也最终因为法老与祭司集团斗争的失败,而最终黯淡下去。

纵论中西全史——人类的『史记』,当代的『通鉴』》小说在线阅读_第4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史书一册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论中西全史——人类的『史记』,当代的『通鉴』第4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