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军统100人口述史》 (753)

现在再来说另一个女人——杨惠敏。

杨回忆说:“在曲江呆下没有多久,赈济委员会的陈志皋主任便跟我商量,请我再返香港,去接运亟待逃出的一批难民。”

陈志皋,1910年生,浙江海宁人。

陈志皋的家世极为显赫,其七世祖为陈元龙(即海宁“陈阁老”),他本人毕业于上海法学院,并留学法国,回国后在上海执业律师。陈志皋的第一任夫人即黄慕兰。

抗战开始以后,陈任全国赈济委员会特派委员并兼广东省政府委员。

陈志皋是杜月笙的“学生子”。在《杜月笙传》中,章君榖说:

“通过赈济委员会,杜月笙将他所主持的‘第九救济区’分为第七、第九两个救济区,第七救济区主任是杜氏门人陈志皋,常驻曲江,第九救济区主任改由他的得意门生林啸谷充任,常驻桂林,专门应付这一次抢救重要人士的紧急大事。”

这样,杨惠敏就投入了赈济委员会下“难民救助站”的工作,她回忆说:

“这些难民之中,计有为国父写英文传记的吴经熊博士全家大小十三人,和上海申报主笔叶秋原全家十几口,拿了这张名单,我把它暗藏在贴身内衣处,真所谓神不知鬼不觉。”

这是杨惠敏第一次潜赴沦陷后的香港,路上,她结识了一位“跑单帮”的江苏同乡,这个人名叫赵乐天。

杨惠敏回忆说:“那是民国卅一年一月,因香港沦陷,同年四月我逃到惠州,因奉命营救陷身港九的吴经熊博士他们这些人,在潜赴香港的途中,认识了一个名叫赵乐天的青年人,他的身份是商人,据他说专跑单帮。”

杨惠敏说:“‘跑单帮’,做做小生意,维持生活或养家活口,本来是抗战期间,许多人的正当职业,这又有什么不对呢?可是,赵乐天却给我带来了无穷的烦恼和恶运。”

杨回忆说:“赵乐天当时(民国卅一年)才廿九岁,他是江苏吴县人,我是江苏丹徒人,两人既是同乡,而且他比我仅大两岁,年轻人大家碰在一起,自然毫无拘束,很容易相处得来。至于他过去是做什么工作的,谁也不去计较,只要他不是×××或汉奸就行了。”

杨惠敏补充说:“何况那时我的任务,是奉命营救流落在港九一带有地位的爱国份子脱险,我的身份决不能让敌人发现。不仅如此,我还得化装成一个小商人的姿态,以避免日军宪兵队和便衣特务的注意。赵乐天既然跑单帮,这对我的掩护便有着很大的帮助,因此我乐意同他一道,沿途有说有笑,旅游之中,不明实际情形的人,还以为我和他是一对年轻夫妇呢?在此,我要坦白的向读者报告。赵乐天当时化名周平,我化名为周瑛,我们在表面上是以兄妹相称,实际上他跑他的单帮,我做我的秘密营救工作。”

令杨惠敏意想不到的是,赵乐天居然是军统的人。杨回忆说:

“我把秘密任务告诉了赵乐天,赵毕竟是青年人,而且很爱国,他对我说他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香港通讯员,最高顶头上司便是戴笠(雨农)将军。他说他跑单帮做小生意也只是掩护他的工作。”

事实上,赵乐天原本确实是军统的“通讯员”,但此时已经“擅自离职”,其所谓“跑单帮”是很纯粹的经商,与“掩护工作”毫无关系——属于典型的借着军统的名义“招摇撞骗”——这一点,触犯了戴笠的大忌。

然而,赵乐天到底是不是军统干部,他的职务与“跑单帮”究竟有否关系,这些事情,杨惠敏是无从判断的,同时,杨也不认为这些事情与自己有关系。因此,对赵乐天的话,杨并未感到吃惊,相反,还觉得很正常。她回忆说:

“他(指赵乐天)同时告诉我,到了香港,最好两人都住在他的朋友家中,我欣然的同意了。”

杨惠敏说:“赵乐天的友人名叫罗四维。罗四维原是杜月笙的学生,也是许世英的部属。罗当时担任沦陷后的香港日本总督顾问兼九龙地区派出所副所长。据说他是潜伏在敌人组织中的我方情报工作人员。以罗四维的地位,对于我的掩护工作,有着很大的帮助。”

杨回忆说:“好不容易潜返香港,我按照指示把名单中的每一家人一个一个的通知,告诉他们在何处集中,又如何乘坐车船。总算很顺利,没有引起敌方宪兵的注意,我把他们安全送到惠州以后,他们就各自转往重庆去了。”

杨惠敏说:“这是我自己在逃命之中,不顾个人生死自认为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可是,当我达成上述的任务以后,紧接着第二批名单又落在我手中了。我无法推辞,同时也是义不容辞的再度踏上去香港的危险旅途。”

杨回忆说:“第二批名单之中,主要是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先生的亲属一共三、四十人,真不知林主席哪来这么多的亲属。要把这一群大大小小的人弄走,谈何容易?好在我已有了经验,而且由于我不断的化装成各色小贩模样,日本宪兵和他们的便衣特务,根本就没有察觉我的不诡行动。”

杨惠敏说:“我一共接运了四批流落在港九的抗战难民,回到大后方的西南,算是贡献了我的一点力量,最后一批就是接运梅兰芳和胡蝶女士,时间是在民国卅(一)年端午节的前后,详确的日期,我已记不清楚了。”

按:1942年的端午节,是6月18日。

杨回忆说:“在我第三次接运流落在港九的抗战难民的时候,敌人的宪兵队和特务机关已经知道我的秘密行动了。因此,当我完成三批接运工作到达惠州以后,我本来不想再去香港,但是,在惠州,我一再接到陈志皋的电报传令嘉奖,在一种高度虚荣心的怂恿下,我只好鼓起勇气, 再冒一次危险,并改换姓名为‘周瑛’。”

杨惠敏的第四次香港行,还真的出了一些“状况”。她回忆说:

“虽然改名换姓,可是一个人的本来摸样,不管怎么样化装,和时刻变换各种不同阶层的服饰,还是认得几分出来,快接近广(州)九(龙)边界的时候,靠近罗湖深圳间的岗哨站,遇见一个名叫王明川的台湾人,他担任日军的通译,他手里拿了一张画报,上面刊着我的照片,他问我是不是叫杨惠敏,我当时骇然一惊,神色大变,呆若木鸡的接受他的盘问。”

杨惠敏说:“这个名叫王明川的台湾人,他向我诉说着他是如何不得已被征召替日军做通译,并说他是一个爱国份子,他会暗中保护我,不会让我遭遇到生命威胁,不过他劝告我尽快离开香港,免得引起日本宪兵队的注意,如果被他们发现,可就麻烦多了。”

杨回忆说:“话虽这么说,可是在我到达九龙粉岭的地方,仍然被日军发现了,并且被拘留了一天,幸而到了半夜,王明川偷偷跑来教我撬开窗子逃走,我不顾一切的逃出后,躲在不太远的一个老百姓家里。”

杨惠敏说:“日军的卫兵发现我已潜逃,于是带着军犬追踪,我一时情急智生,干脆就爬进这家老百姓烧柴火的烟窗中,暂时忍耐一下浓烈的柴烟味道。等天亮时,我把满身焦黑的灰尘扑去,蹲在路边的小水沟中,把脸上的黑烟尘洗洗干净,然后又继续逃到九龙城。”

到了九龙,杨惠敏依然借住罗四维家中,可巧,罗四维与王明川是好朋友。杨回忆说:

“在罗四维的家里,我才进一步认识了我在前面所说的那个台湾人王明川,王当时担任日本宪兵队的翻译,他是一个爱国份子,前文我已提到过了。”

——正是与罗四维、王明川等人的交往,引发了赵乐天和杨惠敏日后的祸患(当然,或许还有其他摆不到桌面上的原因)。

明国时军统的那些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78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虽万千人俱往矣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明国时军统的那些事第78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