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闲话“军统”(238)

1935年12月5日,33岁的王蒲臣加入特务处,任机要室(甲室)秘书,月薪100元。据王说,这个工资,比他当县教育局长,居然高出一倍!

据王蒲臣后来回忆,对他的“不辞而别”,陈布雷和李直都很不高兴,认为不可能吃一顿饭就能把工作决定了,而且连个招呼都不打(据王蒲臣说,他参加特务处工作的前8个月,没有出过大门一步),一定是早就和戴笠串通好了。王自己也说:“就一般情形来说,实在令人难以置信,我百口难辩。经过很长的时间,才慢慢得到他们谅解。”

1937年8月,淞沪抗战爆发,王蒲臣随戴笠赴上海,任“苏浙行动委员会”别动军总指挥部秘书。

1938年,戴笠派王蒲臣为忠义救国军总指挥部驻赣办事处上校主任,负责物资转运。

王蒲臣的办事处就在南昌,正好派他来照顾杨虎城一家。

最初,王蒲臣觉得他们几个人都是大老爷们,“照顾”女眷多有不便,于是经请示戴笠,调来一个女特务蔡霞光来照顾谢葆真,结果谢认为是来监视她的,很不高兴。

于是,王蒲臣把自己的太太和孩子从乡下接到南昌陪伴谢葆真,并请谢到家里做客。当时,王的三儿子王清临还不到5岁,谢葆真一见就特别喜欢,一定要收为义子,王也答应了。

与王蒲臣同时被派来的,还有另一个特务谭良谱。

谭良谱,1899年生,湖南酃县人,军校六期毕业。

湖南酃县,今天称为炎陵县。不知为何,酃县入黄埔的特别多,据不完全统计,仅六期就有近20人,再往前推,因李公朴、闻一多案闻名的一期霍揆彰也是酃县人。

由于特务处另一个元老、同为军校六期的唐纵就是酃县人,所以酃县有不少人进了特务处,除了唐纵、谭良谱,前面说过的罗杏芳也是。

谭良谱进入特务处很早,据沈醉回忆,谭曾被派入上海肇和中学做事务主任,暗中做情报工作。

王蒲臣说,当时他和谭良谱、谢厥成,没事的时候就陪杨虎城打打麻将,“因而大家相处得很好,相安无事。”

然而,好景不长,1938年6月,马当失守,接着九江沦陷。九江一失,南昌、武汉都失却了最后的屏障,为安全计,奉戴笠之命,李家杰将杨虎城转移到湖南长沙梓园,这里其实就是特务处临时本部,后又转移到湖南桃源吴家大屋,“文夕大火”之后,桃源也待不住了,只好又往贵州跑。

特务处在贵州有个“大后方”,这就是息烽。

息烽的“繁荣”,得益于“息训班”的建立。

“息训班”即息烽训练班,“息训班”实际上是“临训班”和“黔训班”的延续。前面说过,抗战爆发以后,戴笠在湖南临澧办起了军统临澧特训班,这是戴笠大规模培养干部的开始,也是军统的“训练”工作走向成熟的标志。

为了使“临训班”尽可能显得比较“正规”一点,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前来学习,最初,戴笠想把这个班纳入军事教育体系,曾多方活动,希望能将“临训班”作为“中央军校”的一个部分。但这事没办成,最后老蒋拍板,将“临训班”划入中央警官学校范畴,定名为“中央警官学校特种政治丨警丨察训练班”,简称特警班,但军统内部仍沿用“特训班”的名称。

到1938年冬天,“临训班”第一期毕业,因时局影响迁至湖南黔阳续办第二期,并改称“黔训班”,此后,戴笠仍感黔阳不太安全,于是又迁到贵州息烽继续办第三期,这就是“息训班”。

据“息训班”理化实验室“研究员”毕琪回忆,“因为这一期是迁息烽伊始,基建工程极多,可以说是大兴土木的一期。”

据毕琪回忆,先后建起来的设施有:学生营房七座,都是两层楼房;医务所,有50多张病床,可以做一般性的手术;教官楼一座;体育室;专供文体演出的“中山室”;还有理化实验室、1000多人的大礼堂、操场、风雨操场;有500米长的障碍赛跑的跑道,另外还有图书馆等等,这些,即便放到今天,应该说也是一个设备比较完备的教育培训场所了。

所谓“大兴土木”,并不仅仅因为来了个特务训练班,更重要的原因,从1938年开始,这里建起了一座监狱,这就是“息烽集中营”。

上世纪三十年代,息烽还是一个很偏僻的县,正因为这一点,被当局看中——据在息烽被关过四年“禁闭”的李任夫说:“反动派之所以要在息烽建立这个规模庞大的集中营,是因为抗战节节败退,过去在上海、南京、北平、武汉一带所逮捕的人太多,既不能全杀,也不敢全放,因此就有转移集中管理的必要。其所以选择在息烽,一方面因为贵州远在抗战后方,而息烽又位在万山丛中,比较安全,并容易保密;另方面则此地距贵阳不远,且在黔渝公路线上,交通方便,易于控制。还有一个原因是,以息烽两字,有平息烽火的意义,预示政权巩固,天下太平之兆。”

息烽集中营并不在城里,监狱嘛,当然不能在城里。李任夫说:“它坐落在息烽县城外15华里的小市镇阳朗坝附近的山窝里。四面都是崇山峻岭,只有此处稍为四平。集中营本部,被包围在重峦叠嶂之中。黔渝公路虽然从它的面前穿过,但因为山形掩蔽得很好,身过此间的人,如果没有人指点,是不会知道在这儿有这样一个庞大秘密魔窟的。”

除了息烽集中营和“息训班”,息烽还有一个大单位,即军统局的“息烽总台”。

军统成立以后,其第四处即电讯处,处长就是我们前面说过的电讯专家魏大铭,副处长董益三。电讯处设有四个总台,前三个都在重庆,后因日机不分昼夜的疯狂轰炸,戴笠担心总台一旦被毁,则军统的指挥系统立时瘫痪,于是在偏僻的息烽底寨建立起了第四总台。跟着又建立了配套的水电站和电机制造所;为了培养学生,又建立了电讯班。

有了这么多的重要机构,保卫工作又成了问题,经老蒋批准,从贵州第十六编练处调特二团归戴笠节制,负责息烽、开阳和修文三地的保卫,团部驻息烽。

随着上述三个大单位及附属机构的到来,接着西安事变的两位大人物张学良和杨虎城又先后被幽禁于此,息烽成了军统在后方的一座重镇,形形色色的特务机构得有十五、六个。全盛时期,军统方面常驻息烽的达到了15000余人,而息烽县城才2000人,整个息烽县,不过5000人而已。

李任夫说:“从人事上看,息烽自县长到乡镇长,都是清一色的军统人员,最少也是外围分子。至于息训班的教官与学生,以及息营的干部,那更不必谈了。息烽在名义上与行政上,虽属于贵州省府管辖,而事实上则俨然是一个独立王国,省府是一切不能过问,也不敢过问的。”

特务处盘踞息烽之后,派到息烽的第一任县长,就是前面说过的广西人邓匡元,之后是徐羽仪,然后是陈国桢。

陈国桢也是江山县人,毛森入衢州第八师范学校的时候,陈是该校教师,后曾在“苏浙行动委员会”别动军当法官。另外,息烽集中营负责人周养浩,也曾是陈国桢的学生,由陈来担任息烽县长,再“合适”没有了。

如果沿用现今的说法,把息烽称为“军统城”,一点都不过分。

杨虎城就是在这个时候,被送到息烽的。

明国时军统的那些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21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虽万千人俱往矣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明国时军统的那些事第21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