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闲话军统(145)

据宋子文在日记中记载,在他12月20日第一次赴西安并与张、杨初步讨价还价之后,他决定要做几件事情:

其一,“应让蒋夫人来西安照顾委员长,并改变其听天由命之态度。”

其二,“由戴雨农代表黄埔系前来西安,亲身观察此地之局势。”

其三,“派一将军来西安,以处理可能产生之军事问题。”

次日,宋子文返京,并分别与宋美龄和戴笠交换了意见,据他回忆,“他们均赞成我与蒋夫人及戴同返西安。戴建议,我应与一些政府要员交谈,努力寻求和平解决。”

宋子文的建议,等于是给戴笠提供了一个机会——在多方设法,终告无效的情况下,戴笠的眼前,出现了第三条路,那就是亲赴西安,营救领袖。

在这里,“营救领袖”是虚的,一个大权在握的戴笠都救不出领袖,跑到西安自投罗网,对“营救领袖”能起到什么作用?别说我们不信,连戴笠自己都不信。

对戴笠此时的处境,前人曾评价为“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的确如此。

既然如此,那还不如大大方方地把头伸出去给别人砍。隋炀帝曾揽镜自顾:“好头颅,谁当斫之!”。换成戴笠,这句话再贴切不过——这一刀,就是要砍,也得让张学良来砍;这颗头颅,就是要掉,也要掉在校长身边。

说得再明白点,戴笠的西安之行,是在用自己的命赌博,赌的是他和“校长”都能活着回来,他好收这“身入虎穴,舍命勤王”的“不世”之功。到那时,即便去了西安什么也没做,“校长”心里怎么会看他,还用说么?

戴笠不愧是戴笠,换任何人,不敢走这么一条“舍不得自己套不着校长”的路——不一定是想不出来,关键是能不能豁得出去,蝼蚁尚且贪生,谁不想多活几天!

不过,也就因为这一念之差,让我们知道人之为人,终究是有高下之分的。

从另一个角度看,要说戴笠的西安之行,完全是去送死,也不客观。戴笠不是傻子,一点不靠谱的事,他是不会去干的。

戴笠也会分析形势,之所以他敢去,最大的凭依是,自己与张学良是拜把子兄弟。当年的人们,头脑中的神鬼概念还比较深刻,不会完全把结拜时发的恶誓当成“放”那种“气”。因此一般来讲,对结拜兄弟,最起码得差不多。当然,政治人物另说。

张学良这个人最讲义气,如果说,世界上真的有人,为了朋友,能够在自己的左右两个肋部各插上一把刀子的话,那么张学良一定是其中之一。

既然如此,有张学良在,戴笠怕什么,踏踏实实去,大大方方回,怎么去,怎么回。

不过,在这种信心面前,有一个事实,必须予以充分考虑,那就是——张学良与蒋介石——也是拜把子兄弟,最后结果怎么样,大家都看见了。

因此,虽然宋子文的日记中写得很轻巧——“他们均赞成我与蒋夫人及戴同返西安”,但实际上没有这么简单。对宋子文兄妹来说,去趟西安,总的来讲问题不大,张、杨不会对他们怎么样。

但对于戴笠而言,此行是玩命!

张学良不是一个头脑中有许多框框的人,领袖他敢扣、省党部他敢抄,共产党他敢联络。在张学良的字典里,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不能做的,只看他想不想做。用张自己的话说,“长这么大,我就从来没有过上级!”

从这个逻辑推而广之,作为“领袖”的义兄可以劫持,另一个义兄不是领袖,杀掉又何妨!古话说,“大行不顾细谨”,李世民为了当皇帝,连自己的亲兄弟、亲侄子都敢杀。杀了又怎么样?改一改史书,照样是千古明君。

翻翻历史,凡是搞兵变的,或是搞所谓“清君侧”的,不管他说得有多好听,最终的目的,一定是奔着上边盘着九条金龙的那张黄椅子去的。最典型的,除了李世民,还有赵匡胤。不过赵匡胤没有李世民那么狠,所以他死了,位子就让他弟弟给夺了,直到187年以后,才由宋高宗赵构还给赵匡胤的嫡传子孙。

既然如此,谁知道张学良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万一他想问问传说中的那几个鼎到底有多重,杀个把义兄也没什么新鲜的!

再说了,就算张学良有意维护戴笠,别忘记了那边厢可还有一个杨虎城,戴笠可以与张学良攀交情,跟杨虎城可攀不着。1935年,戴笠就曾通过向影心搞过杨虎城的情报,派马志超去搞杨虎城,又被白冠五把消息给捅破。杨虎城虽然认字不多,记性可很好,17路军好几万人,万一谁的枪走了火,正好打死戴笠,也未可知。

还有一层——西安的共产党。据说当年军校政治部的周主任,目下正是张学良的座上客,万一他看见当年被开除的的学生、眼前的“国特”,还是头子,一生气,估计不会有什么太好的结果。

戴笠思来想去,此行,生还的可能性固然存在,最坏的算盘也不能不打,因此,行前,特地召集南京特务处本部的中层以上干部,开了个告别会。

会议在洪公祠1号特务处本部召开,想当年,这处宅子,正是张学良赠送给戴笠的。

大家都很明瞭,说是话别,极有可能相当于临终的嘱托,因此会场沉闷至极,几同丧仪。据乔家才回忆,戴笠是这样说的;

“领袖蒙难,是我们的过失,我决定到西安随侍校长。此去凶多吉少,如果校长能安然返京,我也能随侍归来,否则,我死而无憾。古人说,主忧臣辱,主辱臣死,我只有一死,才能上报领袖,下救工作的危亡。但无论如何,大家要安心工作,忠心耿耿,继续为革命奋斗到底。尽忠报国的责任,全在各位肩上了。”

听到这里,许多人都流下了眼泪,有些跟戴笠时间比较长的、感情深的,抑制不住,放声大哭起来。

戴笠看到大家这样,非常欣慰,于是说:

“你们哭什么,成功,成仁,是我们革命者的抱负。我既以身许国,就无可惧之事。只要俯仰无愧,就能内心平安。大家应该为我高兴才是,我不要你们用泪水为我送行,大家应该以掌声壮我行色。”

当时会场上掌声雷动。

会上,戴笠指定特务处副处长郑介民和书记长梁干乔代理他的工作。

话别之后,戴笠回到鸡鹅巷53号,此前,他已经叫回了在上海大同大学念书的独子戴善武。要走了,不知道还能不能回来,儿子不能不见一面。

最后,戴笠来到母亲蓝月喜房中,拜别母亲。戴笠是个孝子,凡出远门,必事先向老母辞别。

但这次,他不知道怎么说了。

最后,他说:“母亲,自从自从迎养你到南京来以后,孩儿奔忙国事,少尽孝道。不要说席履丰厚,就是晨昏定省,也常有缺失。现在,儿子要离开你,去很远的地方,自古道:忠孝不能两全,我因为做了国家的儿子,以后,可能……”

说到这里,戴笠实在是说不下去了。

蓝月喜是一个非常明理的老太太,她看戴笠如此,心知必有“非常大事”发生,也意识到此一去,可能就是永诀,但她没有说破,也没有哭哭啼啼,只是说:“今天看到你为国家做事、为长官分忧,我很高兴。你能为国尽忠,又能有这样的孝心,我就放心了。我虽然上了年纪,但身体很健康,如果有什么变动,我会与家人回乡居住,你不必挂怀,去做你的事情吧。”

上面这段对话,也出自乔家才的记载,戴笠母子的谈话,乔当然不可能在现场,但衡之以情理,应该与实际情况差相仿佛,故照录于此。

明国时军统的那些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12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虽万千人俱往矣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明国时军统的那些事第12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