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闲话军统(74)

“长衫”是本案的第三个关系人,一经拘捕,即刻招供。不过他是个“打杂”的,并不了解多少内情,只知道张妻经常到这家酒店来。几天前,说她又要来,两天前就订好房间,至于张妻是干什么的,“长衫”并不知道。

再问“长衫”的上线,说是“五洲药房”某人。

接着抓——第四个。

“五洲药房”说了,自己是交通员,上线叫何圣明,但何圣明是干什么的、住哪里统统不知道。

再问。“五洲药房”又供出一个人来,说有一个拉黄包车的,大家都叫他“林大哥”,有时也交代他预订房间、买车票、船票等等。

特务们一听,马上联想到在火车站的那个车夫——第五个。

抓来一问,原来这个车夫并不是“林大哥”,但他知道“林大哥”的住处。

完了!一个人带出一串来——

特务们直扑林家。“林大哥”不在,其妻说:“老林去太古码头接客,回家时间说不好。”

特务给她一块钱,请她把“林大哥”找回,说是“南京来人,已送到老地方,请他去接一趟”。林妻心想这一块钱挣的可是忒容易了,高高兴兴地就去了。

这帮子特务是真够坏的,就这么“蒙”老实人!

女人叫了辆黄包车在前边走,一帮子特务在后面偷偷跟着,同时派人先到太古码头隐蔽。

到了码头,林妻走到一辆黄包车前,与车夫说话,想必这就是“林大哥”了。

先期到达的特务们已经了解清楚,有艘香港来的客轮,在广州、厦门停靠过,马上会靠岸。

船到,有三个客人走在旅客的最后面,“林大哥”迎上前去,其中一人说:“来了三个人,再叫两个车来”。也不讲价钱,拉车就跑,直到张妻最初入住的酒店。

特务们早已密布整个饭店,扮成茶房的特务引导三人到三楼。来人问,为什么上三楼? “茶房”说:这几天二楼没有房间。

三人来到三楼315房间坐下。当“茶房”再次去送开水时,一人正在打电话,“茶房”说电话坏了,请到办公室去打。

——自然,电话已被特务事先掐断。

三人似乎已察觉到有点不对头——其中一个人问:“今天是什么戏?票可以买到吗?”

这个显然是在对暗号——“茶房”不知怎样回答,只好说:“可以买到。”

对方一听马上关门动武,三人将“茶房”按在地上一通狠揍:“你是什么人?”

“茶房”也很硬:“你们想干什么?你们是什么人?”

对方厉声喝道:“不许喊。”随即用毛巾捂住“茶房”的嘴。

此时,守候在在门外的特务听到房内有异动,立即将门撞开,掏出手枪说:“不许动!”

此时,三人中的一人,慢慢退至窗口,跟着突然一窜,跳出窗外,摔在马路上,特务们追下去时,已经摔死了。

据被逮捕的另外两人供认:

他们在香港、广州、汕头、新加坡都有据点,上海、南京有工作组,摔死的就是上海组负责人。

南京组负责人叫华克之。南京的晨光通讯社,就是他们掩护工作的据点。

“林大哥”是他们的交通员。

至此,特务们大获全胜,在上海,一共逮捕了六个人——“长衫”、“五洲药房”、火车站的车夫、“林大哥”以及坐船来的两人。连同张妻,一同解回南京审讯。

闲话军统(75)

公平地说,从办案的角度看,上海的一路,已经够利索的了——从11月5日到上海,仅用了10天时间,到11月15日已经抓回了6个人。

然而南京这边更快,不待上海的一路回来,已经查出了指使者华克之!

南京的晨光通讯社,早在出事的当天,由于从孙凤鸣的身上搜出了一张“晨光通讯社”的记者证,已经被特务们搜查过了。

搜查由丨警丨察厅长陈焯、宪兵司令谷正伦亲自带队,前往陆家巷23号晨光通讯社搜查。可以想见,等特务们赶到,晨光通讯社早已人走屋空。只剩下几张办公桌椅和文具用品。另外有一大堆纸灰,而且烧了以后,还经过反复翻弄,十分老到。

在现场勘查中,有一只旧信封引起了特务们的注意。信是从江苏扬州江都寄来的,收信人叫华克之。

特务们分析,江都可能有晨光通讯社的人,于是在11月2日下午派人到江都,按发信地址找到一个“黄先生”。

特务们事先早已设计好,假装很熟稔地问:“南京的人回来了吗?”

“黄先生”也是个没有任何反侦察经验的人,一看对方单刀直入,心想肯定是自己人,直截了当地实话实说:“回来了,昨晚到的,今早去的东乡洪家,那儿可以暂住。”

特务们说,那我们说去“洪家”。“黄先生”说:我陪你们去。

到了“洪家”,见到两个人,神情紧张,一见有陌生人来就准备动武,可想而知他们不是训练有素的特务的对手,连同“黄先生”一同被逮捕。

据三人供认:晨光通讯社经费由王亚樵提供,负责人为华克之,华于11月1日上午已经离开南京。

至此,“中央党部刺汪”案已经破获,共逮捕有关者14人,刺客孙凤鸣已死。主谋王亚樵在逃、华克之不知去向。

经审讯,大体搞清了此案的来龙去脉。

王亚樵,生于1887年,安徽合肥磨店乡人(与李鸿章是一个乡的)。王亚樵参加过同盟会,曾在家乡起兵响应辛亥革命,事败后组织名为“安徽斧头帮”的帮会组织,逐渐成为职业杀手。

华克之,1902年生,本名张建良,江苏扬州人。早年加入国民党,南京金陵大学肄业,曾任国民党南京市党部青年部长。

孙凤鸣,1905年生,江苏铜山县人,原十九路军六十一师中尉排长。“福建事变”平息后,蒋介石命令六十一师调南京整训,六十一师在未到达南京以前,师长中途不辞而别,抵京后,蒋介石下令改编,校级军官另调其他部队任用,尉级军官送中央军校洛阳分校受训,士兵由教导总队接收,名为改编,实系吃掉。孙风鸣就是在这个时候离开了部队,并认识了华克之,后又加入了王亚樵的“安徽斧头帮”。

华克之、孙凤鸣的共同理想是刺杀蒋介石,于是,他们设想在南京建立一个通讯社,一方面掩护身份,另一方面,记者采访经常有接近高层人士的机会,可以就便下手。

关键是开办资金怎么解决,他们想到了王亚樵,适逢王亚樵也以铲除蒋介石为己任。于是王找到了曾发动“福建事变”事败的李济深和陈铭枢。李、陈一听极表赞成,于是资助5000元港币,托王亚樵转给华克之,作为活动经费。

有了经费,还要有人担保。按照当时的规定,申请成立通讯社须有“殷实铺保”、“连环铺保”即保上加保,同时再加上一位科长以上的在职官员作保,方能领到许可证。

华克之通过熟人,上下疏通,很顺利地办妥了通讯社的手续,批准的时间是1934年11月。登记表上注册社长胡云卿(华克之),总务主任兼编辑主任张玉华,采访部主任贺坡光,记者孙凤鸣。

按:晨光通讯社出了事,铺保自然也跑不了。结果一查,晨光通讯社的铺保是建康路一家照相器材商店,两个月前倒闭了,主人去向不明。

连环铺保是香港一家衬衫厂,据特务们在香港调查的结果,该厂在三个月前迁往广州,广州一查,根本就没这个地址。

只有保人倒了霉,不知道华克之他们怎么托到中央党部的一个科长做担保,供称是为友人所骗,当即被撤职查办。

晨光通讯社开办以后,几乎一年时间,华克之、孙凤鸣一直找不到合适机会下手,此时经费已堪堪用完。适逢国民党召开四届六中全会,二人认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遂决定不顾一切,由孙凤鸣做博浪一击。

当天的目标,本来是蒋介石,但蒋比较敏感,于是孙凤鸣临时决定刺杀抗日态度同样消极的汪精卫。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特务们从上海抓回的人当中,有一个叫王宝珍的,其真名叫崔正瑶,江苏仪征人,她就是孙凤鸣的妻子。崔正瑶于1938年,在南京沦陷前夕被杀害。

在审讯的全部过程中,特务专门请陈璧君派人参加,以证明此案与蒋介石无关。

在本案的叙述中,大家可能会注意到,笔者始终用“特务们”指称所有参与“破案”的人员,而没有明确地说“特务处”。

这是因为,“中央党部刺汪”案在中国现代史上是一件非常有名的大事,流传下来的史料甚多,惟其如此,令人莫辩真假。尤其是各色人等的回忆,彼此矛盾、互相出入。按军统方面的记载,比如沈醉先生的回忆录,此案完全是特务处破的,跟其他三个组毫无关系,而教导总队的说法同样言之凿凿,各种细节跃然纸上,编是编不出来的。

这个,作为后人的笔者无法分辨,只好以“特务们”概言之,好在这并不重要。

“中央党部刺汪”案的另外两名“主谋”,华克之后来投身革命,成为著名的传奇人物。解放后,华克之同志曾任中调部副部长,1998年逝世,享年96岁。

抓不到华克之,戴笠的手指向了王亚樵。

明国时军统的那些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5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虽万千人俱往矣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明国时军统的那些事第5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