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郑苹如是牺牲在四十年代上海秘密战中许许多多烈士中的一位。

郑苹如的父亲郑钺是个司法界人士(和熊向晖背景一样,呵呵),曾留学日本,娶了一位日本太太,所以郑苹如是个混血儿。

郑钺与中统特务陈宝骅(陈是陈果夫、陈立夫“二陈”兄弟的堂弟)是很好的朋友,由于这个关系,郑苹如与陈宝骅也走得很近,后来成为中统特工,并接受了刺杀丁默邨的任务。

按:以上是较为大众的说法,我个人认为,郑苹如究竟是不是中统特工,还有疑问。我倾向于郑是基于民族义愤,主动请缨刺杀丁默邨的。

刺杀的经过,网上材料很多了,大体是抄来抄去,每抄一次,佐料就多一些,戏剧性就多一些,特别是着意加上了某些"香艳"色彩,什么某特务爱上她,到行刑时下不去手等等。把妲己的故事都安到郑苹如身上了。

说这些话的人,我只能说他们既无人心,也无脑子.

所以这些不再赘述,大家只要知道郑苹如是抗日先烈就行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郑被捕后,汪伪当局曾找到郑的父母,说可以释放郑苹如,以此要挟郑铖出任伪职,其父母均严词拒绝。

前面大家不是讨论什么叫精神么,看这儿就行了。

这叫精神!这叫气节!

郑苹如出名,是因为《色戒》,其故事原型被认为取材于“郑苹如刺丁案”这大家都知道了.郑苹如的妹妹郑天如曾公开抗议,并要求大家“切勿把片中沉溺情欲无法自拔的女主角,与历史上大义赴死的抗日烈士郑苹如画等号”。

张爱玲是否画了“等号”不重要,关键是我们不要去画这个等号就是了。

另外,我不知道大家看没看原著,如没看最好看一下小说再讨论,因为李安加了很多自己的东西进去,

既然说到这了,就再说几句张爱玲。

张爱玲是抗战期间躲在“孤岛”上海弄文学的一个(当时像她这样的作家有一批,叫“海派”),同样出于这个原因,解放以后,张爱玲的作品也不太受人关注。

张爱玲“暴红”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连带着他那个汉奸情人胡兰成。

要说谈世界观,以我们今天的标准来衡量张,那显然是两股道,没法谈。但就以当年而论,至少要说张爱玲这个人,起码是民族意识不鲜明吧。国家都这样了,她还有闲情逸志风花雪月,还讽刺某个女作家长得好不好看。我心想就你长那个样,还评论人家呢!

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是李鸿章的女婿,所以张爱玲多少有点贵族血统。弄得眼高于顶,一般的人是瞧不上的。

按:张佩纶属清末的“清流派”,这一派都是翰林,大都属于那种志大才疏的人,今天骂这个,明天损那个,就一样,没有什么实际工作的能力(张之洞是个例外)。让他们去负实际的责任,一定锛事。

张佩纶就是这么个人,整日里大言不惭,满朝文武就没有一个他看得上,结果在中法战争中(1884年)被派到福建督战。这些人哪会这个,吹牛是可以的,打仗是不会的,结果打败不说,他自己还闹个临阵脱逃,丢人丢到了家。

我不太喜欢张的作品,应该说运用文字的能力还是挺纯熟的,但一味地哀婉绮靡,气象不高。

看《潜伏》谈“军统”(13)

写给殉道者

昨晚余则成拍照前那“喀”的一拉枪栓,一定让他成为许多人心中的偶像。

太酷了。

我印象更深的,却是前晚翠平的那一句“我怕!”

一句话道尽多少儿女情长!

他们是殉道者。

我相信,机场的那一刻,恐怕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这彼此的一个对视,竟成永诀。

当天各一方的时候,翠平仍在坚强地守侯着希望。

而坚强的余则成,此时惟有两行清泪——“竟无语凝噎”。

正如余则成所说的,“所有的磨难都为的是希望”。

潜伏者是孤独的。

英雄因无名而不朽!

谨以此结束对《潜伏》的点评,也以此向更多的我们不知名的人们致以敬礼。

看《潜伏》谈“军统”(14)

接着第12节说张爱玲。

既然说到张爱玲,就不能不说胡兰成。

这个男人对张关系太大了,我就是因为胡兰成才看张爱玲的书的,着实看了不少,我又不喜欢,看得我“气闷得紧”。

对此,许多人不免腹诽:你张爱玲爱谁不好,偏要爱一个汉奸;爱也就罢了,还爱得死去活来。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似乎天生就招女人喜爱。

我们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朋友,或者认识这样的人,本人其貌不扬,也不一定有多高的社会地位、也不见得多有钱、也没见啥大本事,就是找女人一门灵。今天换一个,明天换一个,女人找了他好象还挺美,拣了个宝似的。

这个,我只能解释为——这种人的“性商”比较高、他身上从骨子里渗透着一种吸引女性的东西。

就好象孙红雷讲的:“我的气场那么强啊?”

没辙,这个不是生气的事。你有本事,但你找不着对象。

胡兰成就是这么个人,而且他的“性商”可以说高到了极致,接近无与伦比的程度。

更厉害的,胡兰成有才。

胡是个大才子,典型的江浙才子。

关于胡的情事,你去看〈今生今世〉就行了,没看过的网上有,这里就不多说了。

按:胡兰成在海外名气很大,尤其是日本。他涉猎很广,不光会写散文,还是个学问家,其学说是成体系的。但我认真看了的只有〈今生今世〉,感觉也是那种腻腻歪歪、粘粘忽忽,不爱看。

这里只就他当汉奸的经历,介绍一下。

胡兰成是浙江人,燕京大学肄业。

1939年,汪精卫在上海召开伪“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成立所谓“中央党部”,胡任其机关报《中华日报》总主笔。1940年—1941年,还曾兼任汪精卫伪“国民政府”宣传部政务次长(即常务副部长)。

这就是胡兰成的汉奸经历,满打满算三年,时间不长,但足以把他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1944年,胡在上海认识了张爱玲,1947年分手,也只有三年,但足以影响张的一生。

凡跟了胡的女人,鲜有时间长的,唯一的例外是佘爱珍。

按,佘爱珍的前夫吴四宝,原来是上海滩的一个“小猪猡”,后来成势,并参加“76号”,成为汉奸,以后我们会提到他。

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胡兰成潜逃到老家浙江,并辗转于上海、香港等地,1950年前往日本定居。

1974年—1975年,胡兰成曾有一个很短的时间回到台湾任教,但终因观感太坏,被轰回日本。当时台文化界曾有人撰文《汉奸胡兰成速回日本去!》

1981年,胡在日本去世,享年75岁。

这样一个于公理、于私德都有所亏欠的人,居然得享高龄善终,也算奇事一桩。

可见,老天有时并不公平。

闲话军统(1)

前面的话

感谢朋友们的关注,从今天开始我会以《闲话军统》为题继续给大家介绍一些军统的情况,也会涉及到中统和“76号”的一些情况。

在行文中,我会遵循这样的几个原则:

一、既然是“闲话”,所以我不会板起脸孔,弄得跟写历史书似的。大家所熟知的我不写,或尽量少写。体例上也不一定那么严格,可能说这件事的时候,突然插进一个其他的事说半天,因为我就是想到哪儿说到哪儿,这个请大家谅解。

二、对网上已广泛流传的,总体上我就不说了,如果有太离谱的,我会适当予以修正。

三、我不想说在我写历史,那个太沉重了,但也决不是小说。我不会主动添加任何文学色彩(所以,可能有些说法与大家所熟知的不太一样)。当然了,有些地方可能会适当地加以推测,在这些地方我会予以注明。

四、对于同一事件有不同说法的,如果我认为比较接近事实,我会予以注明,并表明我的态度。

五、还是那句话,能说的,我会尽可能讲清楚。不能说的,也就不能说了。有些不能说的东西可能还正是大家感兴趣的,我也只能点到为止。

六、欢迎大家提问,我知道的,一定负责任地回答;也欢迎指出我的问题,我不怕丢人。但我不喜欢打嘴仗,所以,喜欢吵架的朋友,我就不回了。

闲话军统(2)

军统的来历

既然说军统,总要把军统是怎么个来历说一说,所以尽管我说不讲历史,也只能从历史说起,大家不要烦,没办法。

“军统”是个统称,其前身是特务处,后来叫保密局,49年以后叫什么,就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之内了。

所以,“闲话军统”,要从特务处开始。

特务处的全称,叫复兴社特务处。

这个复兴社,一说又复杂了,只能择其要者,简单地说,是一个忠实于蒋介石的组织。

明国时军统的那些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虽万千人俱往矣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明国时军统的那些事第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